:::
第十六屆「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曁音樂節」在台召開,爲台灣樂界帶來良性刺激。(謝安 攝)
九四回顧 系列專題④/九四回顧/音樂

憂喜交集! 一九九四國內音樂現象觀察

過去一年,對台灣樂界而言,是學習的一年──學著拓展視野、翻新曲目和表現形態。在走出自我框架後,才能看到更寛廣的未來,才有接受新觀念的可能,能在距二十一世紀的最後幾年織出一片燦爛的音樂世界。

過去一年,對台灣樂界而言,是學習的一年──學著拓展視野、翻新曲目和表現形態。在走出自我框架後,才能看到更寛廣的未來,才有接受新觀念的可能,能在距二十一世紀的最後幾年織出一片燦爛的音樂世界。

相較於去年來華的國外演出團體,國內演出團體雖然在卡司及明星架式上略遜一籌,但在演出型態、曲目安排均較具彈性,新人、新團輩出;在國人創作上,新作不多,但演出次數及場次顯示了成長,而亞洲作曲聯盟年會在台召開,更提供了一個良性刺激元素,開展另一新視野。

演出型式、曲目風格多變

演出型式活潑多變是去年樂界一大特色,除延續中西樂交流(管風琴與國樂對話、傳統京劇以管弦樂伴奏);改編演出型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改爲人聲合唱曲);舞、樂結合(黃安倫《敦煌夢》)集音樂、舞蹈、戲劇、多媒體製作之大全(朱宗慶的音樂劇場、陳揚版《大兵的故事》)等變化紛呈,顯見演出單位急欲拓展音樂表現形態、刺激音樂人口的企圖心。但相對地亦引發許多爭議,例如京劇唱腔、發音無法與管弦樂團相容、戲劇掩蓋了音樂性發揮等,均有待深入思考。

在演出場次中,小型音樂會場次明顯增多,其中更不乏在累積多場小型音樂會的演出經驗後轉戰大廳(翁均和、王貝文)以吸收更多音樂人口。曲目的安排亦逐漸跳出以往通俗、熱門的曲目,改以較具難度、特色之曲目代替,展現更旺盛的企圖心。

另外,室內樂團相繼成立亦是去年樂界一大盛事,其致力改編、開發室內樂曲目,除顯示年輕一輩演奏家急欲跳脫以往窠臼,尋找更多的音樂表現的可能性外,其企業資助的背景(台北人室內樂團—六福客棧關係企業、台灣弦樂團—中興保全)更顯出企業贊助已從消極的演出贊助轉爲積極介入演出團體之扶植,此型式之結合將可能爲樂界帶來衝擊及音樂生態改變。

而一向具創造力的兒童音樂節目,在累積往年的經驗之後,去年更朝多元與深度的開發上邁開一大步。結合戲劇、多媒體與中西樂團的《太陽歷險記》、「兒童國樂──卡通明星到台灣」、鋼琴狂想劇《小紅帽與大黑琴》,終於見到音樂家放下身段,結合各類舞台元素的大膽嘗試,或許是在爲激發兒童想像力的同時,音樂家也激發了自己不同於成人音樂會的爆發力。因而挾前年票房建立的信心,牛耳經紀公司在去年將原本祇有一季的兒童藝術節擴大爲夏季篇及冬季篇顯示兒童市場備受看好。「孫叔叔說故事」也一再獲得廣大廻響;而由師大音樂系主任陳郁秀所策劃的《舒伯特兒童音樂劇》兼具娛樂及敎育意義,是一次極爲成功的兒童節目演出。

現代音樂推介、華人作品演出有待加強

與小型音樂會之演出曲目相較,大型音樂會的演出多以主題式爲主(如市交的「熱情的西班牙之夜」、「白遼士的幻想」、「吉普賽的浪漫之夜」等),但所選曲目仍多集中於大衆熟悉的爲主,對於現代曲目的演出幾乎沒有。大致而言,今年演出次數最多的仍是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巴哈等作曲家作品,至於較近代作曲家則仍停留在史特拉汶斯基、荀伯格、魏本等人作品中較爲人所熟知的幾首,更遑論當代作曲者作品。曲目之選擇或有市場之考量,但新觀念、新曲式之傳遞亦應身爲音樂傳播者責無旁待之任務,反觀國外對新思潮、新曲風之引進、推廣不遺餘力,似乎我們仍未將現代音樂視爲未來古典音樂之一流派。

對於現代音樂推介的冷淡,更令人憂心如何爲國人作品爭取較多演出機會,雖然華人作品的演出機會比起前年略有增加,但仍集中在許常惠、盧炎、馬水龍、張昊等人之舊作,新作則祇有黃輔棠的《神鵰俠侶交響曲》,及由省交主辦的「第三屆創作徵選」所發表的作品。以作曲者爲主題的音樂會則有《趙元任紀念音樂會》、《曾興魁樂展》、《沈炳光作品音樂會》。値得一提的是中廣爲慶祝六十六周年台慶所製作的《廿世紀中國經典名曲──歌劇篇》,有系統地重現中國歌劇,並結合座談會來探討中國歌劇之未來,是較具全面性的音樂活動(前述之《趙元任紀念音樂會》亦採硏討會結合音樂會模式)。

去年五月間於台召開的「第十六屆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曁音樂節」,會中以《邁向亞太音樂新紀元──回顧與展望》爲題,對當代亞洲音樂之發展做完整檢視,會中除發表各國現代音樂之發展狀況外,亦舉辦十餘場大小音樂會,發表各國優秀作曲者作品、及靑年作曲奬比賽、入野義朗作曲比賽實況。我國靑年作曲者如李子聲、吳丁連、楊金峰、洪崇焜、莊效文、絲國正等人均有作品發表,足顯年輕一輩作曲者已逐漸嶄露頭角。此次大會的在台召開,不但豐富了台灣樂界,激勵年輕作曲者,也開啓另一種音樂視野。

總的來說,國人的作品演出機會少,作曲家如何拓展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合作,爭取更寬廣的創作空間,同時國內演奏家如何推介國人作品,都是活絡國內音樂界創發時當深思的課題。

音樂出版百家爭鳴

在音樂出版史上,去年可謂百家爭鳴,在有聲出版上,五大國際唱片公司完全進駐台灣,展開大競賽,各種入門、主題CD(部份附有詳細導聆手册)競相推出,炒得古典CD市場看似一片大好景象,細究內容,則多屬舊瓶裝新裝。而原本不被看好的書籍出版,在去年亦呈現驚人成長。一本結合CD和古典音樂入門指南書銷售量直逼十萬套;而一家於前年改攻音樂市場的出版社,在去年便一口氣推出十餘本音樂書籍,蔚爲奇觀,其中翻譯、國人創作各半,確爲國人提供許多音樂資訊,但也因其商業化經營,短時期大量出書,致使所推出之出版品呈現良莠不齊之景況(此情況尤以翻譯水準之落差最爲嚴重)。

去年也是音樂家消隕的一年,鋼琴家庫洛梅朗夫妻雙雙自殺、靑年作曲者吳麗暉於作曲時心臟病發作不治,時年三十七歲,才子型作曲家戴洪軒亦在五十二歲正値壯年病故。

過去一年,對台灣樂界而言,是學習的一年──學著拓展視野、翻新曲目和表現形態。在走出自我框架後,才能看到更寬廣的未來,音樂亦如此,在擺脫固有僵制的認知後,才有接受新觀念的可能,能在距二十一世紀的最後幾年織出一片燦爛的音樂世界。

(本刊編輯 錢麗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