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二主》
表演工作坊
3月18〜26日 19:30
3月25日 14:30
國家戲劇院
義大利藝術喜劇乃為十六至十八世紀曾於義大利風行一時的劇場形式。義大利文的Commedia dell'Arte意指「專業藝術家的喜劇」。它不是一個有固定文本的劇場形式。所有的喜劇演出都是即興方式,表演者並沒有依照一個事先寫好的劇本演出,而是在演出中臨機發明創作所有的台詞與動作。一個只有故事大綱,但沒有任何對話的簡單腳本,會在演出前由劇團團員共同構思,所有演員便根據這個粗稿,於正式演出時即興對話,並一步步發展情節。
一個Commedia dell'Arte的表演團體通常包括十個表演者,七個男演員和三個女演員。他們雲遊四方,帶著一個百寶箱,裡面有各式的戲服、道具,隨處演出,如同希臘羅馬時期的默劇團體。雖然他們有時也會演出悲劇和田園劇,但大部分時間都是搬演喜劇。
雖然演出是即興創作,聽起來十分嚇人,但義大利藝術喜劇的傳統讓這些演員的工作變得不是這麼困難。因為義大利藝術喜劇裡每一個角色幾乎都是固定的,而且大部分的演員一生就只扮演一個角色。這些固定喜劇角色後來對西方戲劇有很深的影響,有些甚至在今天的好萊塢電影仍明顯可辨識,像是好色又吝嗇的有錢老人潘多倫(Pantalone),老是有意無意地阻撓年輕人的婚事;好管閒事的笨鄕下人多多(Dottore),總是介入鄰居的家務事,搞得滿城風雨;而有時愚蠢、有時又精明得不得了的僕人角色,通常喊作艾爾列奇諾(Arlec-chino)或哈列金(Harlequin),是最受歡迎的甘草人物。劇本裡永遠有一對嚴肅正經的情侶為愛情所苦,因為老人潘多倫和鄕下人多多通常不願意他們結合。
因為表演者得以將自己的個人個性帶到他們的角色裡,即興變得更加自然活潑。而且由於所有演員生活、工作幾乎都在一起,彼此之間均有良好默契,甚至在平日相處之際也以戲中角色關係來彼此對待、娛樂。也難怪上了台演員就能夠在玩得如此盡興,觀衆看得更是笑呵呵。義大利藝術喜劇裡的所有角色都有固定的傳統服裝,像僕人哈列金處處補釘的外套,或鄕下人多多的學究袍,讓觀衆能很快認出他們的身份。面具包括在服裝之中,台上每一張臉都被面具覆蓋住,只除了那對年輕愛侶。面具的設計也有跡可循,好比老人潘多倫的面具中間一定長著一個巨大的鷹鉤鼻。每一個角色也一定會有它固定的把戲(lazzi),不斷重複製造笑果,譬如軍官卡辟塔諾(Capitano)就是會被他的長劍纏住,整個身體線條看上去像是擁有一個誇大的陰莖。
義大利藝術喜劇在文藝復興時期風靡全歐,尤其在法國,它還找到了莫里哀(Molière)為它發揚光大。義大利藝術喜劇的人物典型即興表演方式是它留給後世的最大遺產,到了二十世紀,甚至成為一些以前衛著稱的劇團創作的一大技巧。而它的普羅性格也讓它在新科技藝術──電影掙得一席之地,卓別林、勞來與哈台、法國四儍等都是它的門徒,他們均以固定的角色、固定的造型、固定的道具成就一個不朽的銀幕人物,而我們始終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