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特勞斯華麗的管弦色彩很適合辛諾波里舞台上「激情式」的演出。(寶麗金唱片 提供)
焦點 焦點

血淋淋的希臘悲劇 《伊雷克特拉》

《伊雷克特拉》一九〇九年在德勒斯登歌劇院首演時,樂評呈極端反應。有人認爲歌詞內容反倫常,充滿暴力、變態、缺乏任何同情和愛的特質,但亦有人認爲霍夫曼斯塔爾的歌詞充滿表達力,並成功的把索福克里斯的古典悲劇現代化了。對音樂的評論則不斷圍繞著「匠氣和藝術家之別」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伊雷克特拉》一九〇九年在德勒斯登歌劇院首演時,樂評呈極端反應。有人認爲歌詞內容反倫常,充滿暴力、變態、缺乏任何同情和愛的特質,但亦有人認爲霍夫曼斯塔爾的歌詞充滿表達力,並成功的把索福克里斯的古典悲劇現代化了。對音樂的評論則不斷圍繞著「匠氣和藝術家之別」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

理査.史特勞斯《伊雷克特拉》歌劇選曲

2月28日 19:30

國家音樂廳

《伊雷克特拉》Elektra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十五部歌劇創作中的第四部。它是廿世紀初最重要的歌劇之一,它的出現震驚觀衆和樂界,也奠立史特勞斯在德國歌劇史上的重要地位。這部歌劇在題材和角色心理描寫的深度,音樂高潮的起伏,樂團組織的龐大,在當時是少見的。

在寫《伊雷克特拉》之前,史特勞斯已有三部歌劇問世,《甘特朗》Guntram,(1894)、《火災》Feuersnot,(1901)、《莎樂美》Solome(1905)。前兩者走的還是華格納的路線,雖有演出却未引起樂界注意。此時的史特勞斯在交響詩和藝術歌曲方面的成就早已被肯定,自己也是柏林歌劇院的指揮,但他的歌劇創作方向和風格却一直讓人難以捉摸,直到《莎樂美》出現。《莎樂美》的題材、音樂語言,甚至色情,都叫人大吃一驚,樂界的前衛派開始期盼史特勞斯是他們的一份子,觀衆也在等待看史特勞斯的下部作品是否會更驚世駭俗。

爭議不斷的首演

在這種情形下,《伊雷克特拉》一九〇九年在德勒斯登(Dresden)歌劇院的首演眞是未演先轟動,當然和《莎樂美》相比,《伊雷克特拉》不夠吸引一般人,很多人因此很失望,樂評也呈極端反應。有人認爲史特勞斯是個作曲界的大騙子,有人却認爲他是天才,是德國歌劇新時代的創始者。最引起爭論的是歌詞的選擇和史特勞斯的作曲態度。在歌詞方面,反面的批評是:有反倫常,充滿暴力、變態、缺乏任何同情和愛的特質,而沒有愛,歌劇聽衆不會全心投入,最多只能對歌詞作文學性的欣賞。也有人認爲劇作家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s-thal, 1874〜1929)最大的缺失是把索福克里斯(Sophokles)原著中具有神性的角色降爲凡人,沒有了人神之間的矛盾,《伊雷克特拉》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悲劇。

正面的評論則認爲霍夫曼斯塔爾的歌詞充滿表達力,也有人認爲無論歌詞好壞,《伊雷克特拉》這部歌劇成功的把索福克里斯的古典悲劇現代化了。

對音樂的評論則圍繞著「匠氣和藝術家之別」這個問題爭論,幾乎每篇評論都會提到這點。著名的史特勞斯傳記作者紐曼(Frnest Newman)在看完《伊雷克特拉》之後說:「史特勞斯用他無比的作曲技巧給我們狂風暴雨,但他自己的心却是冷的……」史特勞斯的管弦樂伴奏被認爲是精心的計算而不是靈感,尤其是管弦樂有時大聲到完全聽不到歌詞更是讓人批評。

正面的批評則認爲正是由於史特勞斯成熟客觀的作曲態度和高超的技巧,以及他知道如何利用管弦樂來做爲表達的工具,因此才能創作出如此具有震撼力的歌劇。他音樂語言的大膽正好配合霍夫曼斯塔爾現代化的歌詞。

無論是正面或反面的評論,《伊雷克特拉》讓史特勞斯成爲當時最著名的德國歌劇作曲家。首演後一年之內,《伊雷克特拉》就相繼在慕尼黑、法蘭克福、柏林、漢堡、杜塞多夫、維也納、格拉茲和米蘭推出。第二年更在德國以外的城市如紐約、海牙、倫敦、布達佩斯、布拉格,和布魯塞爾上演。卅年之後(1938)批評《伊雷克特拉》最強烈的紐曼在另一篇評論中改變他的立場,肯定了這部歌劇的地位。史特勞斯也在一九四二年說這部當初引起爭論的歌劇是他所有作品中的傑作。

劇作家霍夫曼斯塔爾

在完成《莎樂美》之後,史特勞斯本想創作一部喜歌劇,但因一時找不到適當的題材而注意到霍夫曼斯塔爾一九〇三年在柏林上演的話劇《伊雷克特拉》。經過長時間的書信往來和討論,史特勞斯決定暫時放棄寫喜劇的念頭,而於五年之後(1909)完成《伊雷克特拉》。緊接著霍夫曼斯塔爾就給了史特勞斯想要的喜歌劇:《玫瑰騎士》Iev Rosen kavalier(1911)。這部歌劇音樂,語言之華麗優雅,題材之通俗,讓當時的前衛派非常失望,他們認爲史特勞斯爲了討好聽衆又回到保守的古典風格。霍夫曼斯塔爾和史特勞斯從此展開長期的合作,直到前者去世爲止,兩人合作的歌劇還有《納索島的阿麗安芮》Ariandne auf Naxos、《沒有影子的女人》Die Frau ohne Schatten、《阿拉貝拉》Arabella。史特勞斯認爲寫歌劇的歌詞比寫話劇還難,因此他認爲霍夫曼斯塔爾是天生的作詞者。霍夫曼斯塔爾是一位不同凡響的文學天才,會多種語言,作品的成熟常超越其年齡,十七歲時就受到維也納文藝圈的重視,霍夫曼斯塔爾的作品全集共有十册,包括詩詞、戲劇、散文,演講等。

引自古希臘傳說的故事來源

在古希臘的傳說中,有一家族受神寵愛,但後來却因爲一代代父母兄弟夫妻子女互相殘殺而罪孽深重。他們的故事成了希臘戲劇作家探討人與神、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各種衝突時,取用不盡的題材。希臘三大悲劇作家艾里奇勒斯(Aischylos)、尤里庇底斯(Eur-ipides)和索福克里斯(Sophokles)都曾以此題材寫劇本,只是各人的故事重點和詮釋不一樣,但是漸漸地伊雷克特拉成爲中心人物,數世紀以來,歐美作家直到今天都有人以她爲背景探討罪與罰的問題。霍夫曼斯塔爾的劇本即是改編自索福克里斯的原著。

阿格曼儂(Agamemnon)是米克內(Mykene)的國王,他和王后克尼坦姆內斯特拉(Klytämnestra,以下簡稱克氏),共有四個孩子:伊菲珍妮(Iphigenie)、伊雷克特拉(Elektra)、克理索提蜜絲(Chrysothemis)和兒子歐瑞斯特(Orestes)。阿格曼儂在出征特洛伊(Troy)時,爲了要爲希臘艦隊求得起航的有利天氣,而把大女兒伊菲珍妮獻給女神阿特蜜絲(Artemis)作了祭品。王后克氏心痛女兒而無法原諒丈夫的罪行,於是在丈夫出征期間和丈夫的表弟艾吉斯特(Aegisthus)私通奪權並計劃謀殺阿格曼儂。十年後阿格曼儂凱旋歸來,帶著特洛伊國王的女兒卡珊德拉(Cassandra)。克氏爲他們準備盛大的歡宴,宴後趁阿格曼儂沐浴時和艾吉斯特用斧頭共同把阿格曼儂殺死。父親被殺後,伊雷克特拉把弟弟送到別家寄養,自己則拒絕和母親及其情夫的宮廷來往,一心只等歐瑞斯特長大,回來替父親報仇。

衝突、暴力頻生的劇情

這是一幕獨幕劇,沒有序曲,時間是阿格曼儂被殺後廿年。我們可以根據霍夫曼斯塔爾的劇本和史特勞斯的音樂處理將劇情大概分成七景,但是佈景不換:

第一景序幕:五位女侍在宮廷後園工作,一面敍述伊雷克特拉的行爲和語言,說她行爲像野獸,說話惡毒、誇張、可怕。只有最年輕的一位女侍替伊雷克特拉辯護,結果却被衆人鞭打。

第二景伊雷克特拉的獨白:「阿格曼儂!父親,你在那裡?我們的時刻,他們殺你的時刻……你的日子即將來臨,殺你的人的血將從喉頭噴出,像從打翻了的罐子流到你的墳上……你的兒子,你的女兒將完成復仇,然後,我將踏過遍地的屍體,在你的墳上跳勝利之舞……。」

第三景伊雷克特拉和妹妹克里索提蜜絲的對話:克里索提蜜絲一身潔白跑來警吿伊雷克特拉說,王后克氏和艾吉斯特計劃把她關進塔裡不見太陽和月亮。伊雷克特拉狂笑說:「不要到處走,坐在門邊,像我一樣,等待她和他接受審判的一天……。」克里索提蜜絲說:「我不能像你一樣,坐在黑暗中發呆……我的心如火般燃燒……我害怕,姐姐,可憐我吧!……因爲你的仇恨,他們不放我們出去,我要出去,在我的身體枯萎之前,我想生孩子……父親死了,弟弟也不來,我是一個女人,我要過女人的日子……。」

第四景伊雷克特拉和母親克氏之對話:母女之間充滿仇恨和不信任,但克氏因連日受惡夢折磨而希望從伊雷克特拉那裡得到一些能使她安眠的辦法,她走近女兒,問她是否知道什麼祭品可以減輕痛苦,伊雷克特拉很曖昧,含義深長的回答說:「當該死的人倒在斧下時,你就不會再作夢……。」她們也談到在遠方的歐瑞斯特。最後伊雷克特拉向她的母親說:「要流血的是你的脖子……。」此時有侍者進來向克氏輕聲報吿歐瑞斯特的死訊,克氏高聲狂笑着走入幕後。

第五景伊雷克特拉和克里索提蜜絲的對話:伊雷克特拉起初不明白有什麼事讓克氏這樣開心,直到克理索提蜜絲哭着來吿訴她,有人捎信來說歐瑞斯特已死。伊雷克特拉傷心失望之餘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妹妹身上。她用溫柔的聲音,親熱的動作試着說服克里索提蜜絲和她共同殺死母親和其情夫:「現在讓我們兩人來做這件事,先是她,然後是他,都一樣……。從此我將不僅是你的姐姐,我願像奴僕一樣的侍候你……」但克里索提蜜絲害怕,逃進屋去。伊雷克特拉咀咒她,決定自己動手,跑到牆角去用手挖她藏了廿年的殺父的兇器。

第六景相認:歐瑞斯特化裝出現在宮殿門口。在一段簡短的對話之後,姐弟相認。這部份的音樂是整部歌劇中最溫柔最優美的。伊雷克特拉向弟弟哭訴她這些年的遭遇和心中的痛苦,她的叙述更加強歐瑞斯特弑母的決心。(不久我們就聽到後台傳出克氏的慘叫聲,在台上的伊雷克特拉像着魔似的尖叫着:「再刺一下!」)

伊雷克特拉和艾吉斯特的對話:艾吉斯特從宮外回來,急切地想要証實歐瑞斯特的死訊是否正確。宮內一片黑暗,佣人都已躱了起來,沒有人爲他照明,只有伊雷克特拉拿着火把守在門口。他問伊雷克特拉,歐瑞斯特是否眞正死亡,伊雷克特拉說:「你只要進去,就有人等着吿訴你消息是眞的。」她拿着火把爲他照路,引他進入陷阱。(不久我們就聽到艾吉斯特的求救聲。)

第七景最後一幕:克理索提蜜絲衝上舞台,非常興奮歡喜:「現在弟弟來了,愛像油和香料一樣灑在我們身上,誰能沒有愛活着?」伊雷克特拉也在爲阿格曼儂的仇已報而狂喜。她瘋狂地跳着舞直到突然倒在地上:「廿倍海洋的重量壓住我的肢體,我不能站起來!」她一直背負着的復仇重担,在解脫時却爲她帶來死亡。克里索提蜜絲敲着宮門高叫:「歐瑞斯特!」歐瑞斯特出現在舞台上,雙手是血。

伊雷克特拉的音樂

理查.史特勞斯自己稱《伊雷克特拉》爲「交響樂歌劇」(Orchesteroper),整部歌劇的管弦樂伴奏像一張大地毯,由很多簡短的音樂動機和主題(Leit-motive)組合而成。這些主題都有音樂性和戲劇性的意義,一如華格納的歌劇,但史特勞斯和華格納使用主題動機的技巧都不一樣,華格納的主題冗長,它們會一成不變地一再出現而不跟着戲劇性做進一步的發展。史特勞斯的主題動機通常比較簡短,《伊雷克特拉》的角色雖也各有其主題音樂,但史特勞斯不僅將它們作各種不同的的組合,更進一步讓它們慢慢展現,有時從兩拍的音樂發展成複雜的樂句。《伊雷克特拉》中也有不變的音樂動機,例如代表阿格曼儂的分解三和弦和同音重覆,因爲阿格曼儂已死,其音樂就不再變化發展,但因爲這個主題簡短明顯,它貫穿全劇,聽衆非常容易察覺,它隨時和其他主題作不同的組合,具有暗示的功能。

史特勞斯用特定的調性描繪《伊雷克特拉》的重要角色:歐瑞斯特(D小調),克里索提蜜絲(E大調)、艾吉斯特(F大調),克理坦姆內斯特拉則多數用升F大調,只是更迂迴,更半音階化。伊雷克特拉這個貫穿全劇的角色都沒有自己的調性,因爲她是一個沒有自我的角色,她活着只爲追憶父親的死亡和期盼弟弟的歸來,只有一個所謂的〈伊雷克特拉和弦〉作爲代表她的和聲基礎(E大調和降D大調的疊合和弦)。

全劇最重要的和聲關係是C小調和C大調,前者代表阿格曼儂的被殺,後者代表此一罪行的救贖,兩個調性之間的緊張關係直到全劇最後一刻,當克里索提蜜絲叫出「歐瑞斯特!」時才得以解決。因此硏究史特勞斯多年的學者吉里安姆(Bryan Gilliam)認爲這部被大家廣泛認爲幾乎打破調性界限的歌劇,其實是以調性爲表達條件的,只是因爲史特勞斯讓調性重疊,而產生調性不淸的感覺。

今天,《伊雷克特拉》已被公認爲是史特勞斯最具威力和創意的歌劇,甚至超越《莎樂美》、《玫瑰騎士》,和他後來的歌劇,其音樂中引人注目的強烈的不諧和音和高度的半音化的語法代表着廿世紀初音樂走向無調性的一個過程,也可說是這方面的先驅。

 

文字|席慕德  聲樂家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更正啓事:(本刊第二十七期)

1. 第12頁下圖明華園歌仔戲《蓬萊大仙》之圖片提供者應爲「明華園」;同文13頁下圖《鄭元和與李亞仙》之圖片提供者應爲「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 本刊目錄頁左上角封面圖說應爲太古踏舞團。另,78頁下圖的攝影者爲李銘訓。

3. 第4頁照片係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八十三年底演出《杜蘭朶公主》之劇照,攝影者謝安。

4. 第77頁圖片攝影者爲謝安。

5. 第79頁內文第九行「一八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首演」更正為「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首演」。

6. 第94頁「即將上場」圖片置反。

7. 本刊第二十六期陸愛玲著.〈羅勃.威爾森的《歐蘭朶》〉一文,37頁第四行「……故事向來不是主題」,「主題」應爲「主體」。

編者誤植,特此致歉。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