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大陸對台灣戲劇的硏究

雖然我們不一定同意他們挑選的劇作家和劇本是否具代表性,雖然我們對其中個別作家的評介可能會感到許多疏漏或什麼。但是,他們的這種努力──特別就戲劇方面而言──似乎是台灣所欠缺的。

雖然我們不一定同意他們挑選的劇作家和劇本是否具代表性,雖然我們對其中個別作家的評介可能會感到許多疏漏或什麼。但是,他們的這種努力──特別就戲劇方面而言──似乎是台灣所欠缺的。

大陸「台灣戲劇熱」

在一九九〇年十月筆者跟隨台灣戲劇訪問團去北京時,林克歡先生送給我一本他編的《台灣劇作選》(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吳祖光先生在他的〈序〉中說:「通過這一本《台灣劇作選》,我們第一次與海峽對岸的戲劇同行們有了藝術的交流,這實在敎人喜悅!我們對台灣的劇作家們可能比較陌生,但是通過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熟識他們,並成為他們的朋友。」

這本劇作選共收錄了下列十個劇本:

《楚漢風雲》(李曼瑰)

《一口箱子》(姚一葦)

《武陵人》(張嘵風)

《春 姨》(王禎和)

《遊園驚夢》(白先勇)

《荷珠新配》(金士傑)

《木板床與席夢思》(黃美序)

《花與劍》(馬 森)

《愛情紅綠燈》(陳玲玲)

《死 角》(紀蔚然)

去年(1995)秋我接到曹明先生寄給我由他和劉紅林、陳遼先生合著的《月是故鄕明──大陸籍台灣作家硏究》(江蘇省台港曁海外華文文學硏究會編印,1995),內分「上篇:綜論篇」和「下篇:分省篇」,介紹的小說、詩、散文、戲劇作家的「家」(原文如此)數有:

廣東籍──27家 福建籍──17家 山東籍──16家 江蘇籍──15家 浙江籍──14家 安徽籍──12家 河南籍──11家 湖南籍──9家 湖北籍──7家 河北籍──7家 江西籍──7家 遼寧籍──5家 上海籍──5家 北京籍──4家 四川籍──3家 陝西籍──2家 天津籍──1家 邊遠籍貫──2家

在「上篇」中評介的劇作家則依次爲姚一葦、張曉風、馬森、李曼瑰、賴聲川、閻振瀛、黃美序、金士傑、賈亦棣和貢敏等十「家」。

低溫的國內戲劇出版

就兩書的內容來說,雖然我們不一定同意他們挑選的劇作家和劇本是否具代表性,雖然我們對其中個別作家的評介可能會感到許多疏漏或什麼。但是,他們的這種努力──特別就戲劇方面而言──似乎是台灣所欠缺的。別說是對大陸劇作的引介,就是連出版我們自己劇作家的作品,除了文化建設委員會的《戲劇叢書》和敎育部的《得獎作品專輯》以外,幾乎是寥若晨星。

近十多年來「唯二」的異數只有九歌出版社的《中華現代文學大系》(1989)中的兩冊〈戲劇卷〉與帝敎出版社的《高行健戲劇六種》(1995)。我也曾多次建議我們的「國家戲劇院」每年保留一兩個檔期來演出本土劇作家的作品,我也曾懇請像《聯合報》、《中國時報》、《聯合文學》等單位的年度徵文給劇作家們一點鼓勵。但是都沒有激起什麼回響。

「中華戲劇學會」也曾想編寫一本較為完整的《台灣戲劇史》,可是一直無法得到政府文化單位經費上的贊助,私人機構更不必說了。

可是,大陸上卻至少有兩處正在從事這項工作;董健和朱棟霖編著的《中國當代戲劇史》將於今年由南京大學出版,全書約五十萬字,包括有台灣部分的當代戲劇。

另一個專硏台灣戲劇的計畫已由「中國藝術硏究院話劇硏究所」的田本相敎授組織了一個專門小組在負責進行,分由不同劇評家來專篇討論台灣的劇作家,也已部分完成。他們並將於今年八月間在北京召開「大陸港台澳戲劇交流曁學術硏討會」。

可是我們自己卻「無動於衷」,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戲劇──尤其是過去三、四十年來的戲劇──都太差、太微不足道、太沒有什麼値得記述的東西了?大陸的學者可能是因為太閒了、太沒有自由了,所以只能拿我們的戲劇和劇作家去「殺時間」……

 

文字|黃美序  淡江大學西洋文學研究所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