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熙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不變應萬變 絕非後COVID-19時代生存之道
在面對人類未來重大議題時,「娛樂化」的表演藝術只能蒼白無力地退居側台,「娛樂到死」決不是藝術家們的職志,更不該是投入這行業所懷抱的願景,可確定的是,某些團體或區塊的坍塌是避免不了的,表演藝術生態也將面臨改變,也更加地需要改變
-
音樂飛行
面對未來……願原力與大家同在
如何將目前視兩岸為輸贏的「有限賽局」,轉變成一場「無限賽局」,即使在不符我們最佳利益的情況下,透過堅持我們固有的價值、信念、美德,發揮美好善良的光輝人性,而非忙著對內在外動摟動手拼輸贏;或許在令我們驕傲的民主制度與言論自由之外,是否還有心想像一個更好的中華,這或許將是維持賽局進行,繼續留在這「無限賽局」的關鍵性要素。
-
音樂飛行
嚴肅藝術的「無用之用」
面對世間苦痛危難時,筆下蒼白無力的音樂會令我氣餒,呂克特與馬勒在午夜還可把一切交付給「超越生死,守護著一切的上主」,而信不了神、經常半夜失眠的我,要不然就只好閉眼撇頭,要不就是重新尋找投射「音樂之矛」的新方向,重新找到新角度切入我們的社會、生活與教育,找尋到新的「無用之用」。
-
音樂飛行
迎接挑戰,快意人生
待人真誠、腦筋轉快,協調力強,凝聚眾人的最大公約數,靈活地做跳躍性思考,為人與事的最大益處,去做該作的決定與事情,是具創意行政者該有的特質;想想連我最欽佩的蘇軾都會被下放到儋州,那麼就算是對一己不利,又何懼之有,膽小怕事豈不讓列祖列宗看了當笑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上揚唱片 台灣文化歷史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上揚,是台灣第一家國際唱片公司。從早年代理主流大廠音樂引進優質唱片,八○年代起為台灣作曲家錄製專輯,系統化整理四百年來的台灣歌謠,並發行樂譜。多年來獨立開創的新時代,不但作為表率,也影響了台灣唱片產業。獨到的魄力與眼光,來自於靈魂人物張碧及幕後支柱林敏三這一對伉儷,為此二○一五年上揚獲頒傳藝金曲獎「特別貢獻獎」,感念其「讓世界聽到台灣」之功。如今兩人相繼辭世,令人喟嘆,但可喜的是他們為台灣留下的音樂記錄,終能永流人間。
-
音樂飛行
做「白工」?
藝術行政源於受到藝術感召,「魅力領導者」是團隊的靈魂,行政就是這佈道團的工作人員,然而大多數藝術家們稱說這是「術業有專攻」,該交給其他人做好專心創作,然而就像是巴蘭欽找接班人時問Peter Martins的:「你想做這一切嗎?」「從編舞、排練、監督製作、管理營運、行銷包裝、基金募款?」Peter Martins說:「OK」,巴蘭欽說:「Good」,然後兩個人喝起咖啡聊天你說呢?
-
音樂飛行
音樂之外的多樣化學習
「精疲力竭」是現今音樂學生的普遍現象,「準備充分」的為數不少,然而許多懷著夢想但「準備並不充分」的孩子,在進入音樂教育體系學習後,更是「精疲力竭」;現今在上百個音樂學生中,可能只有少數幾個會有全職管絃樂團工作,能獲得專任教職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其餘大多數都是在一個接著一個的兼任鐘點與演出「GIG經濟」中打轉,雖不至於真的跛腳,但的確在他們的藝術與人生之路上顛簸而行。
-
音樂飛行
人老了,音樂也遠了?
或許是因心覺此生又能再聽多少次花了大半生命創作的曲子,我變得很珍惜每一次聽音樂的時光,總是想好好地把一切聽得徹徹底底、明明白白,掌聲不是重點,而是那在時間流動中樂音所展現的條理、秩序、和諧與情境,這倒也不僅限於自己的曲子,而是每一首曲子,長日將盡、人生無常,已學會珍惜每一次的音樂,每一分的人情,靜心品賞每一刻創作者藉樂音所傳達出的心靈點滴。
-
音樂飛行
轉型行政法人,要「轉」成什麼「型」?
幾天前接到某文化局的電話,同仁銜長官指示問我「公部門文化機構轉型行政法人」的事,我話匣子一開就不能自已,讓對方想掛電話而不能;為什麼一提起「轉型行政法人」我就會激動,別無其他,「利弊得失」與「正義」而已,缺乏全面性思維、宣導溝通與配套措施所謂的「方向」「正確」政策,往往只會落得啼笑皆非的「手術成功,可是病人死亡」結果!
-
音樂飛行
當藝術遇上人工智慧
「藝術vs. A.I.」的爭辯重點並不在於二者擇一,可確定的是A.I.將會吃掉許多音樂工作,提高這行的入門門檻。既然「AlphaGo會影響未來一千年下圍棋的方式」,我很贊成讓A.I.分析我的作曲,藉由這沒有生命的物體,調整我對於創作的認知,協助發展新語彙、新手法,激發創意以擺脫平庸俗套,讓我對於創作有個全新的態度,它絕對會是我最嚴厲無情的聽眾與無怨無悔的老師。
-
音樂飛行
為工作而活,還是為生活而工作?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認為精神應戰勝肉體,「天生我才必有用」、「完成自我生命目標」是老掉牙的高調,辦公室也不再是個獨特神聖的場域,就算環境不理想、對於工作內容沒什麼興趣,但也必須將心思放在工作上,全力以赴追求完美與卓越,更何況表演藝術是個非營利性的工作,缺乏感動人心的態度與作為又何以彰顯其崇高特質?
-
音樂飛行
為什麼你想念「藝術管理」?
面對一己才能特長強弱選擇最適合的工作,透過一生持續不懈的辛勤投入,將之發揮到極致,其原動力在於受到該行業的感召,藝術管理者往往是藝術家或愛好者轉換軌道,也並非僅是藝術機構的職員,完成藝術創造使命也絕非朝九晚五的工作,台上台下的一切是大家合作的結果,後台工作者也絕非藝術家的僕人,他們是合夥人、共同創造者,也是實現藝術夢想的神仙教母與奇幻精靈,大家都是藝術卑微的僕人。
-
音樂飛行
我們需要一間國家級表演藝術圖書館
在這公共圖書館體系缺乏龐大藝術圖書收藏品的台灣,我們真的很需要一間大型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不專屬於任何藝術大學師生,也不是寄居於國家兩廳院底下,而是一座開放給全民借閱使用的圖書館,否則在台灣音樂家們將紛紛退場的未來,大家這三、四十年來的豐富收藏,不是變成回收紙來擦餐桌,要不就是化為焚化爐的青煙。
-
音樂飛行
一幢歌劇院的誕生奇遇記
二○一三年五月,造價43.6億元(臺中市政府負擔廿二億)的「臺中大都會歌劇院」,被順利送入《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二讀通過的法條內,升格成為「臺中國家歌劇院」,而市議會補上了「土地產權仍屬台中市」的附帶決議,終於解開了十五年前的死結
-
音樂飛行
當藝術遇上經濟 化身博士的兩難
追求「不可勝數的多與新」之下,有可能只是「無可承受的少與輕」嗎?就像拙政園的景色,只能欣賞卻無法購買,這不只是如桑德爾所說的「錢買不到的東西」,而是「不能用錢去購買的東西」。搞不好這種看待文化與藝術的方式,就像是一隻蜘蛛蟹,忙著把海藻碎屑黏在身上、四處爬行,除非你硬掰說它也有靈魂悟性,否則少了心領神會、偶拾的美感,其間又有多少差別?
-
音樂飛行
從韓國看台灣 音樂劇的愛與嘆息
K-POP其實又有多少韓國成分?只是唱歌跳舞的剛好都以韓國人或東方面孔為主,歌曲是從全球徵選來的,以強力訓練、訓練、製作與行銷,為韓國塗抹上時尚魅力。在去年公布的百大品牌中,韓國有三個品牌擠入,台灣沒有半個;把「內銷」概念轉成「外銷」,把「鄉土」變成藝術家的責任與使命,希望能代表台灣出國巡演,以達成藝術的「外交使命」,但這樣是不會有產業的!
-
音樂飛行
藝術價值,傳於後世?
「藝術」的最高目標是引領我們從滾滾紅塵抬起視線,仰望繁碩的億萬星空,俯察人世悲歡離合,驚鴻一瞥宇宙有無之妙;陳義過高?那就先多花點心思好好演出、復活、講究一下我們身邊久故、新古作曲家們的曲子,唯有這些才可能會是我們的,也終將會是我們所共同所有的。
-
音樂飛行
台北需要一個「音樂藝術之家」
台北市並不是沒有表演音樂的地方,而是缺乏一個有別於國家音樂廳歐式濃郁渾厚、咖啡色彩,偏日式純淨的「新」音樂廳;台北更需要一個「音樂藝術之家」,咖啡廳典雅溫馨的氛圍讓愛樂者可以聚首聊天、享受難得的悠閒;大廳更不必氣派地鋪滿白色大理石像是偉人陵寢;各種動線、管制區的設計必須以降低管理人力需求作為基本準則;缺乏鄰街門面就絕對需要建築師的天才靈感,將之轉化成令人讚嘆驚豔的地標
-
音樂飛行
烏鴉的憂慮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終於要落成啟用了,從二○○三年我還在高市交擔任團長時,當時行政院游院長與文建會陳主委親自來到高雄,在公園的榕樹下宣布興建計畫,到現在已過了十五個年頭,預算也從當初的六十六億變成現在的一百零七億,在這喜慶的時刻,的確有點百感交集。
-
音樂飛行
我最得意的兩件半事情
我真心地認為,還有什麼比音樂劇這個融合戲劇、歌唱、說白、肢體、美術的項目,更能夠讓孩子們體會美感的多面性與整體性?並且為台灣音樂劇未來的創作、展演、欣賞、推廣奠下堅實根基,但這需要表演藝術與教育體系的共識,讓它成為學校課程、社團活動項目,進而成為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的團體項目,形成一個深遠的政策,提升下一代對於表演藝術與文化創意的投入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