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首演的劇院。(鄧惠恩 攝 新象藝術 提供)
焦點 焦點

揭起東歐神祕面紗 音樂之城布拉格

布拉格,一個覆蓋著神秘面紗的紗的都市,在共產制度崩解後才逐漸爲世人所知。其實,在整個歐洲音樂史中,捷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但有豐富悠久的音樂發展,更培育出無數音樂人才。

布拉格,一個覆蓋著神秘面紗的紗的都市,在共產制度崩解後才逐漸爲世人所知。其實,在整個歐洲音樂史中,捷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但有豐富悠久的音樂發展,更培育出無數音樂人才。

捷克藝術節系列

捷克布拉格交響樂團

2月16、17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2月18日       台中中山堂

2月19日       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懷堂

2月20日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2月21日       新竹交通大學中正堂

布拉格,一個覆蓋著神秘色彩的都市,前東歐共產國家捷克的首都,一九六八年蘇聯坦克壓境「布拉格之春」裡事件的見證者,數年前電影《布拉格之春》幻迷的場景,文學大家卡夫卡的故鄕,也是當今定居巴黎、聲譽如日中天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筆下永恆的鄕愁。

歐洲的心臟

昆德拉曾言:「一九四五年,兩個歐洲間的邊境向西移了幾百公里,幾個自認爲屬西方的國家,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東方國家。」自此,「東歐」一詞,不但成爲政治上壁壘分明的疆界,也同時隔離了與西歐原爲一體的文化發展。直到一九八九年,位居共產世界龍頭的蘇聯解體、柏林圍牆倒塌,共產世界瓦解之風如骨牌效應襲捲整個東歐,這塊神秘之地,才重現世人眼前。

在地理位置上,布拉格遠較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更靠近西邊,自古即有歐洲心臟之稱,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便曾指出「控制波西米亞者,即能控制歐洲。」波西米亞即位於今日捷克境內。而在文化發展上更因其地理位置而與整個歐洲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由斯拉夫人建於西元六世紀後半的布拉格,直到西元九世紀末才成爲波西米亞政治文化中心,當時Premysl王朝首都遷到伏他瓦河左岸,建造城堡,「布拉格」一詞的詞源Praha最初之意即指這座城堡。西元十世紀,併入神聖羅馬帝國,十四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査理四世將帝國首都遷至布拉格,並於布拉格建造中歐第一所大學査理大學,此時期政治、文化均呈高度繁榮,堪稱波西米亞的黃金時代。十六世紀爲奧地利哈布土堡王朝征服後,更與歐洲文化政治緊密結合。一九一八年一次大戰結束,捷克正式獨立,但旋即成爲一九三九年西方國家的靖綏政策下所簽訂「慕尼黑協定」的犧牲者,捷克境內蘇台德區被併入德國版圖,而一九六八年蘇聯坦克壓境,轟動一時的「捷克事件」使得捷克淪爲蘇聯共產附庸,直到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由捷克學生和工人發起和平示威抗議,結束長達四十餘年的共產統治。

波折起伏音樂史

捷克音樂發展歷程和波西米亞、摩拉維亞的政治、宗敎及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當西元九世紀,歐洲興起由拉丁文演唱葛利里聖歌,同時期的布拉格亦開始其敎堂音樂,而爲因應當時二種不同禮拜型式,甚至發展出二種不同的讚美音樂型式。十至十六世紀的音樂發展則因所屬帝國而有不同發展,大體而言,此一時期音樂多屬敎會音樂及宮廷音樂,作曲家多爲宮廷、敎會所供養。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哈布士堡王朝瑪莉亞.泰瑞莎(Marfa Theresa)女王繼位,將音樂平民化、娛樂化,音樂被視爲國力象徵的情況不再,在此政策下,以往由宮廷資助的大批作曲家被迫走出宮廷,尋求大衆支持以維持生計,而爲因應大衆口味,曲目由單一漸至繁雜,音樂活動亦相對增加。本身即具濃厚民謠傳統的波西米亞在此一政策下,便順勢躍升成爲中歐音樂中心,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音樂人才。

十八世紀末,歐洲音樂中心轉至德國,在政治上捷克人民在長期不滿奧國統治下,興起民族自覺運動,在音樂上,興建於一七八一年,原以演出德文作品的城邦劇院自一七八五年開始演出捷克文作品,而由波西米亞音樂推廣協會催生的布拉格音樂院亦於一八一一年創立,成爲孕育捷克音樂人才的大本營。在此一波的民族自覺運動中,國家戲劇院的興建最具代表性,這座由國民樂派大將史麥塔納大力鼓吹,捷克人民自行籌建的劇院將捷克音樂發展推至另一巔峯,而其內部來自史麥塔納作品《我的祖國》靈感而設計的十四扇弦月窗亦成了國家戲劇院的代表標幟。

音樂人才輩出

捷克音樂獨立發展不過是近一、二百年的事,但卻出現了許多極優秀的音樂家,在作曲上,以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德弗札克(Antonin Dvoř. ák)、以及楊納傑克(Leoš Janáček)爲代表。

有「捷克音樂之父」之譽的史麥塔納一生致力於各民族音樂的硏究,並創立了一種獨特的、反映波西米亞特色的音樂技法,此一技法,在其代表作《我的祖國》Má Vlast中充分體現。在此曲中,史麥塔納以六個樂章描述波西米亞,其中尤以第二樂章〈莫爾島河〉Vltava(即今日伏他瓦河)一曲表現的寧靜沈遠廣受世人喜愛。實際上,史麥塔納於一八七四年著手寫此一樂章時,耳朶已逐漸失聰,至一八七九年完成全曲後,已完全聽不見。一八八二年十一月五日,此曲由Adolf Cech指揮,在布拉格首演,此曲便被視爲捷克精神的代表。另,史氏所寫三幕喜歌劇《被出賣的新娘》The Bartered Bride一八六八年於布拉格首演,是第一齣由捷克人創作的歌劇。

若說史麥塔納是開創捷克音樂的先驅者,德弗札克則可說是最能融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的作曲家,在旅居美國時,寫的《新世界》交響曲,其中便融入了波西米亞民歌及美國黑人靈歌,全曲兼具了濃郁的思鄕情愁及對新大陸的渴望。楊納傑克的曲風深受捷克三大音樂源流之一──拉摩維亞音樂的影響,並創立布爾諾管風琴學校。

此外,甫於去年過世的捷克指揮庫貝力克,在唾棄共產政權,而自我放逐四十餘年後,於一九九〇年重返民主的捷克,於「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指揮捷克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史麥塔納《我的祖國》,爲捷克新生寄予祝福。而由蘇克所創的弦樂四重奏亦於樂壇享有盛名。

音樂即生活

在布拉格,音樂活動終年不輟,其中每年五月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更是馳名國際,音樂節爲期三周,每年固定於五月十二日史麥塔納忌日開始,並以史氏《我的祖國》拉開音樂節序幕,於六月四日以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作結束,音樂節每年固定提供至少五齣歌劇及八個管弦樂團的演出。平日,布拉格平均每天也有近十場各類音樂會可供選擇,由大編制的管弦樂、室內樂、管風琴到獨奏會、場地由國家劇院、史麥塔納音樂廳、敎堂、學校演奏廳等五花八門。除音樂會外,爵士樂、芭蕾、木偶劇、黑光劇亦終年演出不斷。除了固定的表演,著名的査理士橋及舊城廣場亦有來自各地街頭人,作各種音樂演出,水準之高,令人驚嘆。

捷克目前有三個交響樂團,最早是成立於一八九四年的捷克愛樂管弦樂團(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此次來台的布拉格交響樂團(The Prague Symphony Orchestra)係由魯道夫.佩柯謝創立於一九三四年,樂團初期以爲電影、歌劇伴奏及小型音樂會爲主,因而在捷克,其歷史簡稱FOK(Film, Opera, Koncert)遠較正式名稱來得知名。一九五二年,布拉格交響樂團正式歸屬於政府,和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共同成爲政府的代表樂團。

曾於五、六年前來台演出,造成一票難求的布拉格交響樂團,此次將由義大利籍指揮蓋塔諾.德勒古(Gaetano Delogu)指揮演出二套曲目、包括海頓第一〇四號交響曲、史麥塔納《我的祖國》、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及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其中,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將由我國靑年鋼琴家陳瑞斌擔任,是一次體驗飽受政治變遷洗鍊後音樂的沈潛之美的機會。

(本刊編輯 錢麗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