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民俗技藝遊聯合國

聯合國大廈廣場的幾個民藝攤位與民俗舞蹈表演固然可以表現西方人喜好的東方情調,但我們很難相信它們可以凸顯主辦單位所強調的「文化台灣」?單純地把國內「民藝棚」那一套活動方式拿來作爲台灣文化的代表,並且要表現「推動台灣進入聯合國」這個嚴肅的主題,完全搞亂方向、模糊焦點。

聯合國大廈廣場的幾個民藝攤位與民俗舞蹈表演固然可以表現西方人喜好的東方情調,但我們很難相信它們可以凸顯主辦單位所強調的「文化台灣」?單純地把國內「民藝棚」那一套活動方式拿來作爲台灣文化的代表,並且要表現「推動台灣進入聯合國」這個嚴肅的主題,完全搞亂方向、模糊焦點。

台灣當前的文化生態中,民俗技藝環境最爲隱晦曖昧,明明已經日趨粗糙,被棄若敝屣,但在正式語彙上仍需視爲民族遺產,賦予沈重的文化與政治任務。一般人談到「民族技藝」常是「包裹式」的概念,所以「提倡民族藝術」、「搶救民俗技藝」隨時都可以拿來作爲口號。許多人拿著一份「推廣民俗技藝」的企劃書便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到處「爲民族文化盡心力」。其實民俗技藝的範圍廣泛,戲曲、工藝到童玩無所不包,其間的精粗深淺南轅北轍,藝人的展演條件與影響力相距又何止千里。

搭湊的「民藝棚」

有些民俗藝人早已登上藝術殿堂,成爲文藝季及各種國際文化交流的常客,甚政連政治場合也會藉他們來增加儀式氣氛。相對於「重量級」民俗藝人的成爲「人間國寶」或國家扶植的重要表演團隊,有些民俗藝人仍然遊走江湖,在各地的市集、廟會和民俗技藝活動中展演它們的陀螺、揑麵、剪影……等技藝,在熱心的民俗學者和基金會協助下,任何主題、型式的大小活動,就會出現一個個攤位搭湊而成的「民藝棚」,展現形形色色的技藝內容。

最近幾年「民藝棚」處處可見,參展的內容以童玩、文具和傳統茶食爲主,品質參差不齊,較具藝術性的民藝品並不多見,展演的內容、型式愈來愈接近傳統市場、夜市攤位,效果也大打折扣。「民藝棚」的重要性日漸低落,流於商業市集,原因在於主辦單位與參與者的趕集心態是哪裡有活動就哪裡鑽,缺乏夠份量的展演內容與完善的場地規劃,參展的目的就是做生意,彷彿只要把攤位一擺,冠以「民俗技藝」之名,效果就來。雖然如此,我們對出現的「民藝棚」也無需苛求,好歹它提供藝人維持生計的機會,也爲民間市集保留一點「文化」的成份。但主事者也應區別各種「民俗技藝」之間的藝術性、生態環境,不能把它過度虛幻與膨脹。

最近幾年與民俗技藝有關的資訊中,最不可理解的,就是「民俗技藝到聯合國」的消息了。從二年前開始,來自台灣的民俗技藝攤位出現在聯合國大廈前的廣場,它不只是提供觀衆玩賞的機會而已,更「神聖」的使命是要宣傳台灣進入聯合國的心聲。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活動原先由本土反對運動人士主導,而後隨著國內政治環境的變革,政府也不得不介入,成爲近年國內重要外交活動之一。每年聯合國大會期間不同政治立場的政治、社運人士紛紛到紐約各自表達「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或「以台灣之名申請加入聯合國」的聲音。在現有國際政治生態中,要讓台灣重返聯合國是巨大的外交工程,但畢竟是台灣人民仰望的遠景,也是政府外交政策的重大儀式性宣吿,所以五年來,年年行禮如儀。

以民俗技藝宣傳「台灣」

一九九六年無黨籍的立委張晉城把這項活動變了新花樣,他聯合二個基金會策劃「歡喜台灣週嘉年華會──台灣參與聯合國宣達活動」,於是,在傳統的舉布條、呼口號、簽名、遊行之外,紐約聯合國大廈公園對面增加了與台灣有關的文化表演部分,希望讓外國人能聽到台灣人的聲音,作爲「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柔性的文化、感性訴求。」

「筆雄於劍」,以文化活動控訴聯合國對台灣兩千一百萬人民的不公平待遇,當然可行,但現階段台灣想進入聯合國的訴求,很明顯地,在國際法上必須面臨「中華民國」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以及台灣是否爲主權國家的思考。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霸權心態,主辦單位應該很淸楚表達台灣人不願被中共統治,以及強烈參與聯合國的意願,規劃、呈現的台灣文化應該是什麼樣的面象!

台灣當代文化在紐約都會可以表現的內容、方式很多,何必一定以民俗技藝爲主?就算要以民俗技藝做代表,也應該就技藝項目、展演、空間、型式做妥善的設計,讓藝人能在良好的展演環境裡藉著民俗技藝表現台灣人的生活經驗與文化力量。「宣達團」所展出的「台灣文化」包括攝影展、揑麵、陀螺、花燈、跳鼓、國劇臉譜、戲偶的展示、演出及民俗舞蹈,琳琅滿目。不過,從主辦單位所作的文宣與對展演項目的介紹,不論在觀念、內容、型式一如十年來出現在國內各種場合的展演,基本上只是把「民藝棚」活動搬到紐約廣場而已。民俗技藝當然也有深刻感人的部分,但這種力量來自與生活景觀的協和,一旦離開原生環境,往往只剩下粗俗的型式與軀殼。聯合國大廈廣場的幾個民藝攤位與民俗舞蹈表演固然可以表現西方人喜好的東方情調,但我們很難相信它們可以凸顯主辦單位所強調的「文化台灣」?單純地把國內「民藝棚」那一套活動方式拿來作爲台灣文化的代表,並且要表現「推動台灣進入聯合國」這個嚴肅的主題,完全搞亂方向、模糊焦點。

淸晰的想法才有正確的表達

如果這些民俗技藝可以反映台灣作爲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文化現象,那麼中國大陸可以糾集更多、更壯觀,包括台灣在內的南北藝人,呈現更多更豐富的中華民俗技藝表演,甚至可以把深圳文化村整個搬來,繼續從文化上來凸顯「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台灣爲中國一部分」的「事實」。

民俗技藝不是不能與政治議題結合,畢竟藝人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有政治參與的權利。如果我們一定要由民俗藝人傳達台灣進入聯合國的心聲,應該大大方方讓他們說出他們的聲音!只是,以往在政治議題出現的民俗藝人,大多是被動員、被安排,很少是自發性的行動。我們無須懷疑主事者的動機與藝人的才藝、熱誠,從來不談文化的政治人物爲了遂行政治目的臨時祭起文化大旗、宣誓對文化效忠也未嘗不可,只是要提醒主事者:同樣的展演內容在不同的時空環境會有迥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應該認淸場合以便規劃不同的呈現,有強烈政治訴求的展演更應瞭解它的活動意義,畢竟文化是個有機的生命體,它的展演不是憑空想像,沒有淸晰的想法不但不能達到目的,有時甚至會有反效果。

 

文字|邱坤良  國立藝術學院校長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更正啓事:

1.本刊第57期第59頁:「郭爲藩將以『戒急用忍』爲原則……」,應改爲『誠信』爲原則。

2.本刊第57期88頁「窺見舒伯特多樣性的獨唱會」一文,作者應爲沈畏言,誤植爲沈長言。

3.本刊第58期第84頁副標,「以眞亂假」誤植爲「以假亂眞」。

4.本刊第58期94頁《期待完整、多面的藝術發展》該文作者應爲周素玲、王雲幼、賴芳玉聯合撰述。

以上誤植特此致歉。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