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美光舞作《盒子》。(Thomas Gray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對新世代舞蹈創作的省思

從黎美光的《盒子》反省台灣舞蹈創作的一些問題

台灣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和原住民文化,亦是極易吸納外來文化的母體,從事舞蹈創作的新世代可以探索並延伸出具有創意的舞蹈肢體。

台灣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和原住民文化,亦是極易吸納外來文化的母體,從事舞蹈創作的新世代可以探索並延伸出具有創意的舞蹈肢體。

去年英國廣場劇院(The Place)(註1)如往年般在十月份舉行「再東方─與東方共舞」(Re: Orient-Dancing With The East Wind)舞蹈節。「再東方」的主題是廣場劇院在一九九三年所提出,會有這個構想主要因爲劇院置身於多個族群融合的倫敦社區內,爲了呈現不同族群文化的獨特性和創意,劇院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和觀衆,能有機會了解、溝通和欣賞不同的藝術舞蹈創作。

基於這樣的理念,廣場劇院和駐倫敦的華裔舞蹈家劉碧芳合作,呈現以「東方」爲主題的舞蹈表演,並強調亞洲國家,包括韓國、日本、印度、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在華人社區部分,則結合來自台灣、倫敦、中國和紐約的舞蹈 工作者。

乾淨的結構強化舞作深度

從九四年到九七年爲止,台灣受邀的團體和個人包含了優劇場、古名伸、台北越界舞團及黎美光。去年台灣的部分,是由黎美光的首演作品《盒子》參加(註2),全長約三十分鐘的雙人舞,舞者是劉秀雲和蘇安莉。

作品的前半段,舞者在各自的舞台角落相對,舞動中交織著短促、快速停頓、內收的精力。舞者從獨自的空間沈穩地往彼此方向移動,拉近距離。整個作品的空間處理,從疏離或遠離,到靠近或縮短,黎美光的處理手法不急不徐。移動過程當中,舞者的身體述說著他們所要表達的「話語」,每個飽滿的句子一句接著一句,直到靠近對方。在靠近時,也並不刻意急於碰觸對方。此時整個雙人舞在身體舞動所勾劃的垂直和水平交錯空間中,產生許多有趣而豐富的視覺對比。

換句話說,從遠到近到兩人舞動時空間所產生的對比性特徵,黎美光建構出作品的結構張力。舞作從單一的基礎出發,不斷鋪陳出舞作的「厚度」,進而達到豐富的感受和效果。另外,兩位舞者身體關係的呈現,時而接觸時而短暫、彼此拉拒,保持在同樣的力度下進行,也使作品逐漸凝聚出某種深沈的氣氛。整個作品並沒有鮮明的主題,但乾淨的結構強化了舞作的深度,並散發出特別的吸引力。

筆者在台灣曾欣賞黎美光的兩支舊作,感覺上比較起來,這支作品是她在處理舞蹈結構上最好的一次,也因此對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創作出和觀衆有更多對話空間的好作品。

亞洲新秀凸顯個人特色

筆者這次也欣賞了來自其他亞洲國家年輕一輩編舞者的作品。僅就肢體語言的創意來分析,來自中國大陸的沈偉結合中國舞的身段和西方現代舞、芭蕾舞的語彙,使他的身體在舞動時,有由腰所帶動舞蹈的流暢精力和圓弧的身體流動;芭蕾和現代舞技術的融入,幫助他的身體超越中國舞蹈中「圓」的限制,傳達出肢體語言更多的可能性。然而,他具有的中國「味」的動力,又使他有別於西方舞者身體使用方式。

韓國幾位年輕新秀,也企圖結合傳統動作和西方現代舞技巧,以尋求新的肢體表現。日本這次雖然沒有強調傳統和西方的結合,然而個人的特色,並沒有因大量使用現代舞的元素而減弱,反而更凸出編創者在肢體的傳達的個人特色。

相對他們而言,台灣的新世代大都無法擺脫西方技術的束縛,看不到台灣舞蹈的特殊性。的確,這是個複雜且需時間來探討解決的問題。然而我們不希望年輕一輩現代舞的創作,僅只是表面的移植西方文化,而不加以融合,成爲西方文化後殖民的結果。

註:

1.如果想隨時得知英國廣場劇場的最新資訊,請寄到:

The Place Theatre Marketing Dept/Mailing List 17 Duke's Road Landon WC1H 9AB

2.《盒子》黎李美光受英國廣場劇場之邀,與舞者在當地創作的作品。

 

文字|李宏夫  舞蹈人類學者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