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媽媽劇團的《特洛伊女人》名列娛樂周報的「十大」之一,其對台灣劇場界的震撼較無爭議。(白水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台灣的東尼獎眞的不遠嗎?

報紙廣大的發行範圍,和電腦網路的新鮮魅力,或許對戲劇推廣會有相當成效,但粗糙錯亂的評選活動對這樣的目標絕無助益, 只會讓創作與欣賞的專業知識與態度離我們更加遙遠。

報紙廣大的發行範圍,和電腦網路的新鮮魅力,或許對戲劇推廣會有相當成效,但粗糙錯亂的評選活動對這樣的目標絕無助益, 只會讓創作與欣賞的專業知識與態度離我們更加遙遠。

任何針對特定地域、時代、文化範疇、或族群所舉辦之評選活動,無論其評選過程如何愼重縝密,或評選者的專業素養如何受到肯定,最終的評選結果總會引起爭議;如果再加上意識型態與權力運作的介入,這類評選活動所標榜(倚恃)的所謂公平性、客觀性、或完備性,更會備受訾議。這樣的問題,在主觀性較強的藝術領域裡,似乎更加嚴重(如本地多個具有長久歷史的美展所引起的爭議)。即使如此,評選活動公信力的建立與維繫,並非完全不可能的:藉由評選過程的審愼公開、評選標準的明確,以至於評選者的自我期許,一份値得專業工作者與讀者/觀衆討論驗證的「參考名單」是可以期待的,同時也可能明白表現出主辦單位的政治或文化態度。

但對於那些過程粗糙、標準混淆不淸,和評選者的組成方式有待商榷的評選活動,所提出的名單不僅無法提供參考,甚至可能造成美學原則的錯亂與專業尊嚴的墮落。

評選過程粗糙令人疑慮

在一九九八年末的兩個表演藝術評選活動──中國時報娛樂周報版的「一九九八表演藝術年度十大」,和3P表演藝術網路的年度戲劇大賞票選活動,就是非常明白的例子。

就評選的過程來看,兩個活動都相當粗糙。時報娛樂周報的評選是「從初選的三十多場表演中,決選出一九九八的年度十大表演藝術演出」,問題是:一整年的演出成百,如何從中挑選出初選的「三十多場」?這樣的篩選標準何在?由誰負責篩選?篩選過程中是否考量到表演形式、地域、製作規模的區隔?至於所謂的決選階段,只見最後的名單,和由不同評審分別撰寫的得獎原因,卻未見評審的討論過程,讓人更無法理解評審個人對於每一個演出的態度。而針對不同類型(專業)的這些演出,各個專業的評審彼此間如何互動的問題,讓我們對於這樣的評選過程更生疑慮。

相對於時報arbitrary(獨斷)的態度,3P的評選過程則完全只是另一個網路上的game(遊戲):所謂的參考名單完全未經篩選,大小劇團掌握資源及創作意識的差異完全未被考量;雖然主事者號稱包括當年度所有戲劇演出,並且提供了網友提名的空間,但我們可以明白看出重(台)北輕中/南/東的現象。這樣旣不完整、又未經區隔的名單,不僅沒有任何參考價値,甚至完全扭曲了所謂票選/評選的意義與嚴肅性。而對網友完全開放的投票方式,主事者不僅未能提供任何票選(評選)的原則,甚至歡迎「運作」,再加上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如投票者的身份無法驗證、網路的普及範圍),使得這樣的票選活動完全沒有任何標準可言,評/票選者的資格與程度更是主事者所無法掌握。這些問題,其實相當程度地反應了網路的特質和局限,主事者所能扮演的角色極爲有限,當然只能以一種貌似公正開明、實則媚俗討好的姿態,任由沒有實質意義的票數,堆出觀衆第一的民粹假象。

看到口味看不到專業性

我們可以理解網路票選的沒有原則,但由專業人士評選的「年度十大表演藝術演出」只能呈現模糊錯亂的評選標準,就讓人難以忍受了。

從娛樂周報過去對於表演藝術的報導與評論來看,它向大衆品味靠攏的走向是非常淸楚的,但在這次的評選活動中,主事者卻標舉出「藝術完整度和對國內表演藝術影響度」的大旗,企圖爲過去一年的表演藝術發展作下結語。但一方面對於所謂的「完整度」與「影響度」的界定不夠淸楚(完整是指各個創作部門都達一定水準?不同的製作規模如何比較?影響是指票房、鼓勵創作、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僅就筆者所熟悉的現代戲劇演出爲例,除了美國辣媽媽劇團的《特洛伊女人》(當代經典的重現與反省)對本地劇場界的震撼較無爭議外,無論是入選的《花季未了》與《天使不夜城》、《聽海之心》,或遺珠的《虛構飛行》與《A片看太多》,都未能爲我們釐淸評選標準:百老匯的歌舞劇就是台灣劇場的未來、和所謂專業的唯一標準嗎?《花季未了》「淚腺被一種吿別年代的幽微情節給打敗了」的傷感情緒,或者《聽海之心》的「求道淨化的靈修之旅」是我們在這個混亂時代中所需要的?作爲觀衆的我們應該因爲林亦華(《A片看太多》)的挑釁而自我反省,或者接受《花季未了》家常人情的撫慰?

簡言之,我們在入選與遺珠的評語中,看得最淸楚的其實是評審的個人品味,卻看不出一個可以串連整體的概念,更看不出眞正的專業性──尤其是所謂的評論。

時報「年度十大」的評審組成方式,也不難讓人有所質疑,其中最爲筆者所無法接受的是媒體記者接近半數的比例。國內大傳媒體記者身兼報導與評論的問題,早已引起許多爭論,此次兩位知名的媒體記者挺身參與,讓身爲專業評論的筆者不僅驚愕,更多不解。此外,分別來自音樂、舞蹈、及戲劇的幾位評審雖各有專業,但因爲人數過少,無法涵蓋本地劇場界的不同聲音,所評選出來的名單自然會受到質疑。

報紙廣大的發行範圍,和電腦網路的新鮮魅力,或許對於戲劇的推廣都會有相當的成效,但粗糙錯亂的票/評選活動對於這樣的目標絕無助益,只會讓創作與欣賞的專業知識與態度離我們更加遙遠,而諸如「年度十大」或「戲劇大賞」之類的標題,也只會讓許多努力創作經營的劇場工作者(包括所有在這些活動得到「肯定」的劇團與個人)、和支持愛護表演藝術的觀衆感到羞辱,對這個環境更加失望。

主辦者、票/評選者、獲獎者、落選者,都不可不愼。

 

文字|陳正熙  國光藝校劇場藝術科教師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