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不得已,他不隨便讓旋律濫情。普雷特涅夫在彈琴時就像一個指揮家,超越了技巧的極限,同時掌握音響的時空,而充分表達他對樂曲的理念。
普雷特涅夫鋼琴獨奏會
5月30日
國家音樂廳
五月三十日,台北的天空下著毛毛細雨,而在國家音樂廳中,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的鋼琴獨奏會卻引起滿場觀衆的震撼。諷刺的是大約四年前,我同樣在這裡,聆聽大師的演奏,觀衆卻不到十分之一,難道普雷特涅夫一夕之間從平凡變成天才嗎?不是的,台北的觀衆是被動的,要等到所有的媒體都說他是一位大師時,他們才有興趣,反之亦然。
普雷特涅夫的成功在哪裡?當然,出身於音樂家庭,從小獲得名師指導的他,是位技巧高超的鋼琴家,曾獲柴可夫斯基比賽的金牌獎,成爲一個成功的鋼琴家是必然的。但是促成他的音樂的獨特是在於他的個性,他的特質,再加上他的作曲與指揮的經驗與天份,使得他的鋼琴音樂融匯貫通,充分掌握樂曲的最深內涵,再加以創造力而表現出一種高度的藝術境界。
貝多芬的吿別拉赫瑪尼諾夫的變奏
當晚演出第一首作品是貝多芬《吿別》奏鳴曲(作品81a),從他開始以不尋常的觸鍵,近乎冷酷地彈出三個吿別主題的和弦時,便很淸楚他將要詮釋出一種全新的風貌。果然如此,他似乎在他腦海中存在一個交響化的奏鳴曲而重新賦予每個聲部與樂段新的存在價値,結構淸晰,音色變化多端,而貝多芬所題示的三個樂章標題:吿別、別離、與重逢的意境亦能充分表現出來。
第二首是拉赫瑪尼諾夫的柯賴里主題變奏曲(作品42)。拉赫瑪尼諾夫用柯賴里(Corelli)的小提琴奏鳴曲主題寫了二十段個性不同的變奏,技巧相當艱難。這首曲子由於普雷特涅夫與作曲者同屬俄國人,詮釋起來更是如魚得水淋漓盡致;他化解了技巧的艱難,使每一段成爲一種驚奇。拉赫瑪尼諾夫的寫作以單純四聲部主題開始逐一進入複雜的音符和節奏的變化,整曲充滿變化和高潮,而普雷特涅夫的演奏在高潮中仍能聽到原始單純的主題結構。其中第十三段與第十四段變奏間的間奏,音樂由d小調轉到降D大調的轉折過程裡,普雷特涅夫創造了最佳的音響效果,使得轉調過程得到了最佳的引導。最後一段變奏結束前,左手出現持續三小節的重複八度主音D,普雷特涅夫用最大的重力落下的原理使鋼琴發出震撼的音響,當琴音逐漸消失時,出現整曲的尾奏(Coda),淒美的俄式旋律讓人感動萬分難以忘懷,對於時空的掌握,普雷特涅夫展現驚人的魅力。
美不足以形容他的音樂
下半場曲目屬於較炫技的。首先是孟德爾頌的三首小品,隨想的輪旋曲E大調(作品14),如歌的行板與激動的急板,及詼諧曲與隨想曲升f小調,這三首曲子展現了內斂、抒情及高潮時的奔放。之後的兩首李斯特樂曲:但丁幻想曲與魔鬼圓舞曲,這兩首又讓鋼琴音響發揮極致。其中但丁奏鳴曲第二主題的渾厚歌唱旋律在他的理性中顯得特別感性,而魔鬼圓舞曲的技巧與絢爛讓人永誌難忘。
在觀衆熱情鼓掌下,普雷特涅夫安可了兩首曲子,柴可夫斯基的夜曲與莫司科夫斯基(Moszkovski)的練習曲。夜曲的細緻聲部表現與浪漫歌唱性展現出整晚最浪漫的音樂歌聲。而莫司科夫斯基的練習曲快速精巧的琴音顯得晶瑩剔透,更讓人讚歎。
一般說音樂很美,大多是指它的旋律具歌唱性,以此推論,美不能形容普雷特涅夫的音樂,因爲他的音樂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除非不得已,他不隨便讓旋律濫情。他在彈琴時就像一個指揮家,超越了技巧的極限,同時掌握音響的時空,而充分表達他對樂曲的理念。他的詮釋不管你愛不愛,都會覺得他的音樂很偉大而讓人感到心悅誠服。
文字|蔡采秀 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