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劇場現況並不樂觀,單靠劇場工作者太沉重,需靠官方提出有利條件配合。(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提供)
座談會 目錄索引,座談會

敎育暧身.港都發聲

從「戲劇敎育劇場推廣計畫」談起

高雄市政府敎育局行之有年的「話劇競賽曁觀摩展」,因爲幾年來參賽劇團普遍成績不理想比賽失去實質意義,今年暫停辦理,取而代之試辦了「戲劇敎育劇場推廣計畫」;在校園中的巡演成果受到肯定之餘,卻也凸顯了高雄在地劇團生態的沈疴。

高雄市政府敎育局行之有年的「話劇競賽曁觀摩展」,因爲幾年來參賽劇團普遍成績不理想比賽失去實質意義,今年暫停辦理,取而代之試辦了「戲劇敎育劇場推廣計畫」;在校園中的巡演成果受到肯定之餘,卻也凸顯了高雄在地劇團生態的沈疴。

陳姿仰(以下簡稱陳):高雄市政府敎育局今年停辦戲劇比賽,原因是主辦單位認爲參賽劇團成績不理想,比賽已經失去實質意義。比賽停辦之後,中山大學陳以亨敎授即提出「戲劇敎育劇場推廣計畫」。計畫呈給敎育局後,局方在計畫的校園巡演外又找南風劇團共同辦理人才敎學;此外,南風又添加了「在地生活劇展」一項。在徵選劇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高雄大部分的劇團不見了,只剩下登記在敎育局裡的名稱;這種每況愈下的情形比起去年的比賽狀況還要糟糕,令人不禁質疑我們的生態出了什麼問題?

中山大學陳敎授所提出的計畫中除了安排三場演講之外,並邀請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到高雄市的九所小學演出;豫劇隊這次到國小演出,不但劇本《巧縣官》趣味性十足,扎實的功夫也深深打動小朋友,現場的小朋友看得如癡如醉。我相信這樣的活動,爲高雄未來戲劇埋下一個伏筆,是十分値得肯定的。

至於「敎育劇場」的養成敎育必須長時間累積,參與受訓一年一次是不夠的;敎育局今年只是試辦的立場,明年並不見得會舉行同樣的活動,市府單位在這部分缺乏長遠計畫,對高雄戲劇生態也是一種傷害。敎育局所呈現的方式讓人覺得似乎只是要消化掉預算,但是不是這樣我們並不很淸楚,這應該由高雄的戲劇界向敎育局提出執疑,畢竟戲劇不是只有這樣子。

敎育推廣燃起薪火

方靜琦(以下簡稱方):今年豫劇隊和中山大學合作,到學校演出後會這麼成功,就我個人觀察認爲其原因之一是豫劇隊三年多來的耕耘成果已逐漸開始萌芽,「戲劇敎育劇場推廣計畫」則扮演了觸媒的角色,它點燃了一個過程,結果顯現的則是從劇團到敎育體制線性整合的一個正面效益。

豫劇隊在高雄至今四十六年,曾經因爲時代背景的因素,有一大段時間裡演出多以勞軍爲主,因此有其封閉性,較無法貼近一般民衆的生活。在一九九五年年底豫劇隊改隷敎育部成爲國家劇隊後,一些具有現代劇場專業背景工作者的投入、劇隊經營方式的改變等,都使得劇隊加速走向群衆。

卓明(以下簡稱卓):計畫開始時,中山大學做了很多的紙上作業,我在參與其中時則著重表演者和群衆的互動關係,面對像小學生只挑有趣的部分看、沒有耐心坐著看完整場戲等等可能發生的狀況,我給了幾個建議;比方說由說書人對觀衆說明豫劇的特色、鄕音的使用等等,並帶出故事的架構。其實劇場人想要呈現某種觀念給觀衆,卻常忽略了我們接近的是一群沒有劇場觀念的人,如何放下賦予自己的使命、烙在身上的圖騰,對推廣來說是很重要的。

高雄目前在推廣這方面的狀況,就像以前只有一個蘭陵劇團時一樣,那時在蘭陵的感覺其實是很孤單、無聊,因爲有不同形式、表演觀念的團體在同一個地方發生,戲劇才會顯得更爲有趣。蘭陵解散後,我開始四處散佈戲劇養份,重要的是讓對戲劇有興趣的人,產生戲劇與自己的聯想、了解自己在劇場裡的意義。目前我四處遊走,覺得能量比以前在蘭陵時大。

我覺得像政府機關沒有專業知識、也沒有責任讓每個劇團有空間,那是每一個劇團自己應該做的事。正統的敎育體系中有美勞、音樂、體育,卻沒有戲劇課程,目前吳靜吉和紙風車劇團所做的「靑少年戲劇推廣計畫」的實驗,就和我做智障兒戲劇敎育一樣;想實行得需長遠的時間,且得演員培訓、演出製作培訓、創作培訓、敎育培訓等觀念同步進行。

林朝號(以下簡稱號):我們看到這次豫劇隊生活化的演出,效果比在文化中心演出上千場還要好。要培養戲劇欣賞人口還是得靠老師。上次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演出一場耗資五百多萬元,觀衆一千多人,坐在我隔壁的那位就睡著了,很多人並不是眞的來欣賞的。近幾年來的敎改,帶動了敎學方式的改變;要推動戲劇活動就要運用敎育的方式,利用敎師的培訓,將專業團體和學校配合,就如同這次的豫劇隊走入校園。

環境困窘,永續困難

方:卓明所提到的問題,似乎凸顯了高雄在地專業人力資源的問題,一個創作者就只是單純的創作者、或是還必須負起敎育者的任務。另外,是不是一定得成立劇團才足以表示劇場工作者的專業?這些實在都値得思索。

劉守曜(以下簡稱劉):戲劇推廣會不會蓬勃,可以由當地兒童劇團看出;而小衆的劇團如何去尋求贊助,當然得看當地是否有足夠資源提供,進而尋求全國性(例如文建會)的資源,這些基本上都還是得回歸地區能提供多少資源給當地劇團生存。所以我很希望知道當地比方說是兒童劇團發展如何?官方資源多不多?官方資源不多是很多地區都會遭遇到的問題,但是會不會去運用有限的資源、有沒有參考其他地方劇團的運作方式?比方目前台中一些兒童劇團與學校合辦藝術節活動來進行推廣,節目不多,約一到四個,每場售票一百元,大部分都是家長帶著小朋友來觀賞,不僅培養觀衆人口,也整合了地方上的資源。

依我的觀察,高雄一地學員的求知慾可以說比起目前小劇場蓬勃的台北來得強烈,普遍素質也都還不錯,但有個和北部同樣的問題──對表演系統知識的不足,以及普遍排練不足。這會讓我思考是什麼問題形成這樣的狀況?假使專業性不足,要朝向一個比較藝術性的劇團發展便需要官方資源投入、地區資源的整合;北部的問題和南部是相同的,只是規模大小的不同,我想整個台灣的環境都需要重新整合、重新進入專業化。

林偉瑜(以下簡稱林):就我跑過的幾個地方看來,高雄劇場現況並不樂觀。單靠劇場工作者太沈重,我想官方可以提出有利條件來配合。戲劇敎育是體制外的,但可以利用現有劇團與學校結合;國外便有社區劇團與小學合作的例子,但前提是敎育部授權,這樣資源整合不需要重新花費一大筆錢去培養專業人才,是節約資源的好方法。學校提供課程,由社區劇團來上課,如體制內的、或是課外活動等,一方面幫助學校成立兒童劇團,另一方面培養觀衆,我想這是比較長遠的路。

卓:我覺得劇場人本身是創作者、表演者之外還需要有敎育家的心態。我贊成林處長所說的,專業的東西做得再好會不會形成一個泡沫的假象?重點在扎根的過程。我想要從劇團本身檢討起,今天我們要思考的是劇團生態如果有問題,再多的錢也沒有辦法救他。要做敎育要有計畫地去做,將計畫延展出去,召集一些有劇場經驗的人做師資培訓,師資建立好後,再與官方單位配合,深入學校、社區,去培訓他們的團體。培訓單位要有相當的人事管道,培訓出來的人是否夠資格當老師,也得好好判定。

方:剛剛林偉瑜和卓明談到一些敎育的問題,林處長也談到整個敎改的方向會影響到我們的戲劇及文化環境,我僅提供一點個人經驗。九七年我受英國地方政府單位邀請,與當地劇團合作一齣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即緬甸人權鬥士翁山蘇姬爲藍本的人權議題的演出,演出過程中便和北英格蘭的一些學校做串聯、敎習活動。目前高雄市的小學開始走向小班敎學、統整敎學,我們可以思考以類似模式在校園推展;以這次「戲劇敎育劇場推廣計畫」爲例,中山大學和豫劇隊的合作就有一點這樣的雛形。未來高雄或許也可能策劃屬於自己的藝術節,讓敎育體系跟著注入、一起動起來,加上人才回流的妥善運用,並且擴大結合資源。

資源整合與結合

陳:在師資養成部分南風也很努力,但南部資源實在太缺乏;我很失望敎育局的人沒有到場,敎育局扮演一個資源掌握的重要角色;當主辦單位不關心時,這個環境便岌岌可危。南風今天可以生存並不是因爲市府給南風補助,南風今天有這樣的局面也不是因爲我們接有全部的資源,南風爲了生存得去外面接很多案子回來做,工作人員有雙重壓力;我只是覺得官方該有官方的態度,民間並不是拿到錢就滿足。今天高雄整個環境生態出了問題,單靠個人無法改變。南風也希望有能力可以長期培育劇場創作人才,但目前的確沒有這個能力。

號:資源要整合也要結合,不僅民間如此,官方也必須。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演出花了五百多萬,該樂團在台北演出時一張票四千多元,在高雄卻以贈票進場,造成有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票的情形,很多位子也因爲持票者未到而浪費掉了。如果採取售票,我相信英國皇家演出一定會有售票的盈餘,盈餘又可以拿來辦其他的藝文活動。像目前劇團環境萎縮的情況,我覺得並不重要,很多劇團空有名而無實,原來就是符合社會的自然淘汰定律,優勝劣敗,只要有一兩個好的劇團就夠了。至於整個大格局的問題,文化局一定要成立,高雄戲劇經費才有希望,目前高雄文化經費最充裕的是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文化中心的經費還比澎湖的少;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促成文化局的成立。

陳:人才培訓不單只是表演、創作人才而已,劇場裡的行政人才培訓也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像如何申請經費、如何靈活運用、劇團經營等等事務,我覺得文化中心其實可以可以協助小團體的,而官方也應該主動協助此類人才的培訓。

號:我覺得一個團體如果連最基本的行政能力都缺乏,那就讓它消失算了。每個團體都應該想辦法自己成長。今天的討論是一個好的開始,日後文化中心很樂意辦理類似今天這樣的座談會,一起與各位繼續切磋討論。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時  間:六月二十三日

地  點:南風文化底層表演廳

主 持 人:方靜琦(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

參與人士:陳姿仰(南風劇團團長)、林朝號(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處長)、卓明(劇場編導)、林偉瑜(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劉守曜(表演藝術雜誌編輯)

記  錄:林枝蒨

整  理:方靜琦、劉守曜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