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者觀賞DCA舞團這幾年創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迪庫佛清楚地拿捏「通俗」與「媚俗」之間的距離,他不會為了投觀衆所好,將舊招用到陳腐僵化,並在開發新的主題頗有創見,他不只是編舞家,而是一位多媒體藝術家。
今夏,迪庫佛現代舞團(Compagnie DCA)才剛在巴黎杜樂麗公園(Jardin des Tuileries)微風天光下演出的《馬戲世界》Triton 2ter,九月轉戰台北國家劇院。一進場,笑容滿臉的小販兜著零食,早在一旁鵠候,富麗堂皇的劇場空間不再迫人正襟危坐,輕鬆的氣氛使人心情躍動,好戲已然登場。
講到「迪庫佛」現代舞團,就必須先從該舞團的創始人、藝術總監菲利普.迪庫佛(Philippe Decoufle)談起 。 一九六一年出生在巴黎的迪庫佛,喜歡漫畫、搖滾樂,他原本立志要當設計師,但有天從電視上發現動作與舞蹈的美感後,決心進人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的馬戲學校,而後加入「小丑三人組」(Ouaf Ouaf)。一九七八年,以作品燈光奇幻、服裝獨特著稱的美國編舞家艾文.尼可萊斯(Alwin Nicolais,1912-93)來到法國,擔任翁節市國立當代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danse contemporaine à Angers)的首任總監,迪庫佛從學於尼可萊斯,而後他與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的合作經驗,對其編舞技巧的提昇,頗有啓發。迪庫佛對影像有其獨到之處,除了身兼舞者、編舞者,也是影片導演。
—九八二年,迪庫佛完成首支雙人舞《蔬菜之聲》La voix des légumes,次年以《曖昧咖啡》Vague Café獲得Bagnolet舞蹈大賽首獎後,創立了DCA舞團。一九八六年的作品《藥方》Codex,以一本描繪幻想植物的百科圖鑑爲本,創造了一個以奇想中動植物
爲主的舞台世界。一九九二年他以《藥方》爲基礎,爲Albertville冬季奧運會編作的開幕及閉幕的舞蹈,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傳播寰宇。九五年的續作《解方》Decodex,加添了更多玄奇的人物影像。
來自馬戲學校雜耍記憶艾文.尼可萊的薰陶
筆者在九七年初首度接觸DCA舞團的作品,當時在巴黎街頭看到一張人體剖面圖,器官紛陳,十分引人注目,但來去數回,才發現竟是《解方》的海報!由於難以預期會看到何種演出,因而滿懷好奇前去。《解方》裡有些人物像是從想像世界裡偷溜出來的奇禽異獸:頭上長著觸角,腳上長著蹼的斑紋動物,碩大無朋的海星,游來游去的微生物……。有些保持人形,但運用服裝材質、化妝與燈光的變換,讓舞者服裝上所畫的血管、骨架,與皮牌上的肌肉紋路在暗光中畢現。《解方》以異於平常的眼光,放大了生物的倍數,或像透過X光來看人,勾勒出純眞與詩意的世界。
此外,迪庫佛常利用人物體型的對比,製造出視覺上的趣味,在《解方》中,頎長的男人讓身高僅及其腋下的女孩不斷繞圈,或是在《馬戲世界》第三版中,壯碩男人與痩小女人面對面吸氣,比看誰的肚皮比較大的畫面,都使人忍俊不住。
他的作品裡也常出現腰纏鋼索,在空中飄來盪去,或是翻轉攀爬的舞者,在《馬戲世界》中,有場男女各在吊索一端追逐、比重的雙人舞,兩人以啁啾的言語各自表述,浮盪在上的女人似乎在嘲笑男人的笨重,卻忘了正因如此,她才能飛翔在空,而當男人比她高時,女人卻又忿忿不平,兩人平衡相對的時間太短,人際關係的微妙盡現於此。
若說空中飛人、拋瓶、轉咖啡杯的雜耍技巧來自馬戲學校的記憶,對於燈光、佈景、道具等與舞蹈的配合,則受到艾文.尼可萊斯的薰陶,尼可萊斯善用燈光效果模糊幻象與現實的界限,並將舞者的外形變成各種奇模怪樣。迪庫佛在《馬戲世界》中安排一場三位舞者舞動時,布幕上的三個大影子也做出相同的動作,讓人難以分辨影子是否就是舞者的投影,直到幕後竄出三位舞者,才揭曉答案。在《藥方》與《解方》中,有些舞者腰負著車輪前進,腳蹬圓盤跳動,或踩著幾何形的木塊前行,外物的阻力使他們無法輕盈優雅;另外一些舞者的身體包裹在衣物裡,變形爲難以名狀的動物,身體此時也成爲活動的舞台裝置。儘管這些是沿自艾文.尼可萊斯的創作概念,但迪庫佛充滿童趣的幽默感獨樹一幟,變形後的舞者,動作不似常人,倒像是本來就存在奇幻世界的生靈,引動人們孩提時期的夢想。迪庫佛說他自己喜歡發掘許多有趣的主題,更勝於深入單一主題,但如何以非敘述性的方式組合這些主題,使其一氣呵成,便是工夫所在。
一生二,二生三 從舊作衍生新創作
DCA舞團常滌練或拓展舊作,成爲新的作品。一九九〇年創作《馬戲世界》第一版後,九八年在「聖德尼藝術節」(Festival de St. Denis)推出第二版《馬戲世界與小戲法》Triton et les petites tritures,同年推出第三版的《馬戲世界》,二、三版中有許多場景相同,但後者的結構較爲完整。而在籌備一九九七年坎城影展開幕式時,電影的畫框、景深、焦距的觀念激發了迪庫佛以影像爲題,創作出極富實驗性質的《雛菊》Marguerite,接著他拍出三十五厘米影片《光怪陸離》Ahracadabra,這部片子成爲一九九八年舞作《炫》Shaza!的基礎。
《炫》在創造舞台幻覺上,充分運用當今舞蹈創作廣泛利用的錄影、投影技巧。舞台上擺置銀幕,播放舞者在排演或於黃葉滿地的長廊跳雙人舞的情景,而後,舞者從平面的銀幕「跳出」,轉到三度的舞台空間。或是運用舞台、觀衆席外的劇院的空間,將在場外演出的情形即刻轉播到銀幕上,觀衆得透過雙重的媒介(攝影師的鏡頭與銀幕)看舞。或是當鏡頭拉遠時,銀幕裡雕花畫框裡的舞者逐漸變小,前頭又出現另一個畫框,而後,又是一個畫框……。
法國的另位編舞家荷西.萌塔芙(José Montalvo)曾在《新天堂樂園》Paradis中,運用燈光、錄影與投影在銀幕的技巧,讓觀衆分不清眞實與幻影,製造舞者單手力舉多人的幻象,或是讓舞者可以穿梭在銀幕與舞台間表演,配上街舞(Hip Hop)快節奏的演出,氣氛爲之沸騰。迪庫佛使用了類似的技術:銀幕中的大力士雙手各吊一個人,上頭還撐了三個,肌肉緊繃、齜牙咧嘴,還繼續堅持,或是舞者一個背著一個,形成四分之一圓,最後還有人單手懸空。同時迪庫佛對景深、焦距的實驗,令人耳目一新。
厭惡「拼貼、抄襲」清楚拿捏「通俗」與「媚俗」
迪庫佛認爲創作不僅要使其可見,而且要能與他人分享,他從不諱言他希望讓更多人想看他的作品,因此他不強調形而上的意念溝通,而直接訴諸觀衆的感官經驗,他全面關照每項表演的元素,燈光、佈景、道具、服裝與舞蹈同樣重要,這是他自認跟別的編舞家不太一樣的地方。迪庫佛厭惡「拼貼、抄襲」,他強調作品必須要有個人特色,他喜歡不循常軌,以便可以不同的觀點觀察東西。早期剛開始編舞時,他習慣示範所有的舞步鉅細靡遺地記錄,但現在他喜歡與舞者交換意見,在排演場不斷地實驗,他會適時地修正、鼓勵舞者的表現,但希望舞者以自己的方法詮釋,以期順利溶入角色當中。
DCA舞團能夠順利發展,除了迪庫佛與其舞者的表現令人激賞外,法國文化部與地方政府的多重補助亦是重要助力。一九九三年,該舞團獲得巴黎北郊聖德尼(St. Denis)市政府的協助,以一處鍋爐廠的舊址作爲團址,這裡成爲他們實踐夢想的樂園。爲了回饋社區民衆,該舞團常邀請一些編舞家演出,並且開放教學課程給當地的青少年。一九九八年夏天世界盃足球賽的主要比賽場地就在聖德尼市,同時爲了配合聖德尼藝術節,DCA舞園在舞團附近搭了大帳篷演出《馬戲世界與小戲法》,帳篷周圍有十幾個小木屋,各有不同的主題,還有賣中東食物的小攤子,充滿市集的氣氛。並邀集了社區的兒童、青少年舉行工作坊,例如排出每天六小時的街舞與馬戲雜耍的訓練,從獨立的舞蹈演出變成社區大事。
迪庫佛希望人們可以輕鬆一點的態度來看舞蹈,他不會說「七歲以下的兒童禁止入場」,因爲他有些舞碼本來就是爲了自己六歲與十一歲的孩子而創作的,而人的專注力與劇場禮儀有時與年齡並不一定成正比。
法國媒體有的揄揚迪庫佛爲法國當代最受歡迎的編舞家之一,但也有的在講到《馬戲世界》時,酸溜溜地說:「DCA舞團的作品是給觀光客看的!」但不管如何,他們都無法否認迪庫佛是舞蹈界的魔術師,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統合劇場總體的能力,在當今的法國舞壇獨樹一格。從筆者觀賞DCA團這幾年創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迪庫佛清楚地拿捏「通俗」與「媚俗」之間的距離,他不會爲了投觀衆所好,將舊招用到陳腐僵化,並在開發新的主題上頗有創見,他不只是編舞家,而是一位多媒體藝術家。他的團員不僅有舞者,還有體操選手與雜耍演員,這些人激迸出來的火花,在長期的排演中將作品熔煉得更加完美。實踐奇想的歷程中,若無大家的通力合作,奇想也只能存在幻想家的腦子裡。在台北看《馬戲世界》最大的遺憾是:「觀衆太少!」馬戲團的演出若沒有滿場的觀衆的吶喊與笑聲,不是有點不過癮嗎?而在沸沸揚揚的城市裡討生活,如果你覺得多少的觭夢幻想已隨風蒸散,DCA現代舞團的演出可以像是巫婆的掃帚一樣,帶你以另一個角度俯瞰世界。
參考資料:
1.Decodex programme, du 15/1 au 2/2/1997, MC 93 Bobigny.
2.Triton et les Petites Tritures, in Le Journal de Saint-Denis 323, dul8/6 au 12/7/1998.
3.Shazam! programme, du 11/3 au 2/4/2000, MC 93 Bobigny.
4.馬戲世界Triton(2ter)節目單,21-24/9/2000,國家劇院。
5.BOISSEAU Rosita, "La vie funambule", in Télérama 2637, p. 37, 27/7/2000.
6.BOURCIER Paul, Histoire de la Danse, Paris, Seuil, 1994.
7.Interview, propos recueillis par Manon Dampeyron, voir http://www.arte-tv.com/special/decoufle/interview.htm
8.Philippe Decouflé: Just doing his own thing, by Patricia Boccadoro, see http://www.culturekiosque.com/nouveau/int ervie/decoufle.html
9.DCA舞團網址:http://www.cie-dca.com
文字|簡秀珍 巴黎第七大學與東研究所博士,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