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野田奈津的劇場設計作品之一:艾倫波的Mineola Twins。(小野田奈津 提供)
新秀登場 新秀登場

放洋的櫻花

亞裔舞台設計新秀小野田奈津

從小在日本長大,一九九三年到美國唸大學、研究所,目前正在西北大學博士班苦讀的小野田奈津(Natsu Onado),是美國芝加哥目前相當受矚目的新一代劇場工作者;此外芝加哥的幾家商業劇場也採用她的舞台設計,以一個求學中的年輕設計者而言,她在職業和前衛劇場界均已奠定相當好的成績。

從小在日本長大,一九九三年到美國唸大學、研究所,目前正在西北大學博士班苦讀的小野田奈津(Natsu Onado),是美國芝加哥目前相當受矚目的新一代劇場工作者;此外芝加哥的幾家商業劇場也採用她的舞台設計,以一個求學中的年輕設計者而言,她在職業和前衛劇場界均已奠定相當好的成績。

即使是最資深的劇場哈日族,對於這位年輕的日本女生也不會有印象。從小在日本長大,一九九三年到美國唸大學、研究所,目前正在博士班苦讀的小野田奈津Natsu Onado,似乎已被視爲美國人。如果不是與「河床劇團」美籍導演郭文泰(Craig Quintero)共同創作的《鍋巴》與《開紅山》,台灣觀衆恐怕無緣見到她的作品。

獨創鮮活的舞台風格

《鍋巴》中強烈的視覺意象,使導演郭文泰在台灣的小劇場界快速竄起。劇中的舞台設計不僅僅是傳統劇場創作概念中隸屬導演統整的一環,同時成了這齣戲最搶眼的部分,也是讓作品成功的重要關鍵。《鍋巴》的舞台設計小野田奈津,從大學起就和郭文泰密切合作;他們觀念相近,都不願受傳統束縛,於是藉著作品的發表,逐步探討劇場環境與表演的關係。小野田奈津認爲自己的角色就是把導演想像的視覺印象,逐步發展成具象的實體。她和郭文泰的合作方式是共同創作,而非各行其事,因此便能賦予舞台鮮活的生命,主導著演員的特質、表演方法,甚至影響這齣戲所凸顯的風格。以《鍋巴》爲例,原來的設計模型其實比後來製作的舞台更有濃厚的日本風味,其中使用了許多日本建築、庭園的元素。對於舞台設計者來說,在日本以外的地區上演具有日本風味的戲劇,更好奇不同的觀衆對於舞台風格會如何不同的詮釋。

錯過觀賞《鍋巴》的筆者,後來倒是在芝加哥看到了小野田奈津獨立製作的另一個作品《原子小金剛》。這齣戲融合了手塚治虫的漫畫(manga)概念,將魔術、電影、文學、音樂等各種不同藝術表達形式,融爲一爐,各類象徵互相指涉、挪用。小野田奈津本人和原子小金剛(以眞人大小出現在舞台上)不停彼此交換身分,將美國亞裔、以及外籍人士在美國難以言說的身分認同(identity)的問題,談得流暢自然、毫不做作矯飾。而死亡一景巧用機關與螢光色的體液,在煙火施放後交陳的死亡意象,相當美麗絢爛;令人玩味再三,叫人印象深刻。

後來小野田奈津即以《原子小金剛》入選「芝加哥年輕藝術家」表演系列,以其外國人的身分,將一個獨立的校園製作推展到市中心的文化中心,成爲芝加哥目前相當受矚目的新一代劇場工作者。

目前在西北大學就讀表演藝術研究(Performance Studies)博士班的小野田奈津,除了忙於課業,一面仍舊不停地從事舞台設計工作。在《原子小金剛》演出的同時,她也替密爾瓦基市X劇場Loss of Breath的偶戲演出設計舞台,這個設計結合了傳統日本能劇的元素,是小野田奈津目前爲止最滿意的設計作品。此外芝加哥的幾家商業劇場,如位於湖畔大型遊樂場旁的「芝加哥莎士比亞劇場」和「美國劇場」(American Theatre Company)也採用她的舞台設計,以一個求學中的年輕設計者而言,她在職業和前衛劇場界均已奠定相當好的成績。

一身全套的好功夫

年紀極輕的小野田奈津,學業、事業一帆風順,原來她從日本高中畢業之後,才開始她的美國生活。在芝加哥就讀西北大學的小野田奈津,只花了三年的時間雙修「劇場」和「美術」兩系,拿到了雙學士。這段期間她馬不停蹄地參與各項戲劇演出的幕後製作,極有美術天分的她,也曾在「全美表演藝術研討會」(National Performance Studies Conference)發表裝置藝術作品;對大學生來說,在全國性的學術場合能有這般「一席之地」,可說是難能可貴。大學畢業之後,她到耶魯大學深造,受教於知名華裔舞台設計家李名覺。她在耶魯下了苦功,這才學到全部的基本舞台設計方法,包括做模型、畫草圖等等,在此之前她完全不會這些與其他工作夥伴溝通的基本技巧,所以乾脆全部製作都是自己「下海」;因此,她也可以拿起榔頭,下場做木工。小野不但擁有深厚的美術根基,再加上大學教育的劇場訓練,而能練就今天一身從設計、搭景,到做出理想道具的好功夫,這一切絕非憑空得來。

碩士班畢業後小野田奈津回日本教授英文。除了得以從緊湊的學習生活中稍微喘息之外,她也在思考是否回日本發展,當個上班族。割不斷她對劇場藝術的熱愛,她還是在日本舉辦了一場工作坊訓練,繼續從事她喜歡的戲劇活動;果然才過了一年,她又回西北大學繼續深造,進入博士班繼續求學。

逆文化衝擊之流而上

自陳「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亞裔美國人」的小野田奈津,只覺得她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而已,然而她的語文能力和教育背景,往往讓人不禁想問:「你是不是打算要移民?」這樣的身分認同誤差,自然也在她的作品裡發酵。小野田奈津似乎很清楚觀衆會試圖在她的作品裡,尋找東方異國情調;而不可否認地,因爲她十八歲之前都在日本生活的文化背景,自然會在她的藝術表現手法與内涵裡,摻雜了大量日本文化的元素。我們常見遠道而來的觀光客,往往對當地人習以爲常的生活方式與器物,感到大驚小怪,並且如視珍寶地捧在手心,所以會有所謂的旅行「紀念品」;因此西方主流劇場的觀衆,如果走進小野田奈津的劇場,是否就是爲了在視網膜上留下平常不易看見、一個道地西方設計者創作不出的劇場「視覺紀念品」呢?

小野田奈津當然知道,也承認自己因爲不同於美國一般劇場工作者的身分,讓她在芝加哥擁有相當大的市場;而在美國人人都叫Natsu的她,其實也跟十八歲之前,家鄕祖母以日文聲聲叫喚的「奈津」,變得完全不同了。縱使她可以選擇進入美國校園,受西方高等教育,劇場界對於來自日本的她,是否如想像中那麼開放,觀衆是否會完全接受?還是給予獵奇的眼光呢?其中的拉扯和矛盾,恐怕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這時間累積下的考驗與磨練。藝術家的創作與特性,也許就是從這種種磨難中,一步步變得精采吧?!

 

文字|王紀澤 聯合外劇場電子報主編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