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演奏現代音樂在國際樂壇間小有名氣的采風樂坊,一直是國人生疏的樂團,或許你曾在富麗堂皇的國家音樂廳中聆聽他們的演奏,但是當你在鄕下的某個高中禮堂聽到他們的演出,也無須懷疑,他們就是一個如此致力推廣江南絲竹樂的樂團。十年的漫長歲月,雖然艱辛,但是采風人的理想始終如一。
采風樂坊創團十週年音樂會
6月26、27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采風樂坊已經十歲了,這個以絲竹樂器演奏現代音樂而聞名的團體,早已代表台灣走到現代音樂的國際樂壇,它的名字在現代音樂的領域間口耳相傳,每年受邀至世界各地的現代音樂節表演與教授絲竹樂器的演奏;每年將近百場的音樂會讓所有的樂團望塵莫及。
采風樂坊成立於一九九一年,是由當時中廣國樂團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應作曲家潘皇龍之邀發表新作,而成立的絲竹樂團;他們採《詩經》「風、雅、頌」中的「風」,以採集民謠之意,取「采風」爲名,以採台灣當下的音樂爲目的,也有重新發掘「中國」之意,這是「采風人」所堅持的理想。
十六人的小型編制,讓這個樂團能夠伸縮自如,就如團長黃正銘所說:「這是一個自由、不自我受限的樂團,但是我們堅持以演出與台灣當下息息相關的音樂爲主,所以我們只委託台灣作曲家爲我們寫作,我們從不邀請大陸的作曲家。」
創發當代,承傳傳統
采風樂坊在創立時秉持「創發當代,承傳傳統」的樂團宗旨,所以在創團之初就與「現代音樂協會」合作而走上演奏現代音樂之路,他們的特色是作曲家們認爲最能夠反映中國傳統音樂語法與現代音樂結合的樂團,所以常是作曲家們音樂理念的傳遞者,這個特色使采風樂坊顯得與衆不同,也成爲采風樂坊的特質;他們爲了貼近當下的台灣社會,刻意與國寶級北管樂師邱火榮學習北管,與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學習歌仔戲的曲調,將其融入絲竹樂的演奏中,添增其音樂的豐富性,這種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展現了當代台灣文化中的特性。
要經營一個民營樂團,並非易事,而帶樂團走向國際更不是靠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黃正銘說:「一九九二年,樂團到波蘭參加『世界青年作曲夏令營』是靠標會才能出國,雖然博得好評,但是我們仍然沒有錢,所以九四年到荷蘭參加『數字東方』(Foundation Gaudeamus)音樂節是我們負債的開始,一直到九五年才懂得跟文建會申請補助,成爲『國際演藝團隊扶植計畫』的一員,但是要維持一個團的開銷,仍然是不夠的,我們曾經在獲得補助之後,想要朝職業樂團的方向邁進,發了—年的薪水,發現無法維持,只好回到原來領演出費及排練費的方式,但是團員們還是不畏辛勞,繼續留在樂團,爲絲竹樂的演奏賣力」。
多元化的音樂
采風樂坊是台灣樂團中最有彈性的樂團,演出曲目的多元性,是這個樂團受到各縣市文化中心爭相邀請的秘訣。他們的音樂從鄕土民謠到國語老歌,從京戲到歌仔戲,從純器樂曲到戲曲音樂,都是他們改編的對象,但是他們決不是隨意地重新編曲而已,而是邀請台灣當代的作曲家依照絲竹樂器的性質爲他們量身定作全新作品,並且委託台灣的現代作曲家如潘皇龍、吳丁連等,爲樂團創作現代風格的新音樂,因此采風樂坊與現代音樂結下不解之緣。這種特質也讓采風樂坊成爲國際現代音樂節爭相邀請的對象,甚至在二〇〇〇年四月受邀至維也納的音樂節時,當地十幾位作曲家刻意學習、瞭解絲竹樂器的性質與音樂,只是爲采風樂坊創作現代音樂,在維也納愛樂廳發表,這件事對一個樂團而言是最大的鼓勵與欣慰,這也是黃正銘最引以爲傲的事。
全場演出背譜絕活的「傳統絲竹之夜」,是采風樂坊的招牌好戲,也是一般樂團辦不到的,這因爲如此,讓采風樂坊一炮而紅,奠定名聲的基礎;在這場演出中,除了傳統的絲竹樂之外,也加入了北管、廣東音樂,使采風樂坊的音樂更多元化。
台灣的音樂大使
「我們去過的國家非常多,如波蘭、奧地利、荷蘭、瑞士、法國參加現代音樂節,也應文建會之邀到美國及哥斯大黎加演出,我們應該是國內出國最多次的音樂團體。」黃正銘得意地說。與采風樂坊合作多次的作曲家潘皇龍認爲,采風樂坊是最能與作曲家結合的樂團,在多次出國介紹江南絲竹樂與樂器的同時,已有許多外國作曲家爲這個樂團作曲,他們是將來最能夠代表台灣文化走出國際的音樂團體。
采風樂坊不僅走到國外演出傳統的江南絲竹樂與現代音樂,他們也致力在台灣土地上播種,「我們也會下鄕到各縣市的學校與文化中心演出,我們曾獲選爲中正文化中心的『音樂大使』,致力於音樂的推廣。我們並不受限於某種規則,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就像在賣套餐:到各縣市我們的曲目有通俗的,到國外演出,有現代作品,但是堅持以絲竹樂器演奏。而且我們也是國家音樂廳首創迎賓樂演出方式的樂團,在九七年『如夢令』的節目裡,音樂總監在音樂廳的走廊先演奏迎賓樂將聽衆引至演奏廳中,這是非常特別的演出方式。」黃正銘自信地說。
采風十年來,團員的流動率非常的低,「最大的改變」只是原來演奏笙的團員因結婚而退出,爾後加進了中阮。團員之間的默契已經好到如團長說的「只要使個眼色」就知道對方的意思,或許對絲竹樂演奏的理想與堅持,就是支持采風樂坊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原因。
采風十歲了
今年采風樂坊在十週年之際,以學生爲班底,成立二團,他們將繼續延續采風樂坊的理想,與絲竹樂的傳承,但是他們並不因此而滿足,他們希望自己是代表台灣的國際性音樂團隊,更希望將台灣的作曲家帶上國際的音樂舞台,在世界各地演出台灣作曲家的作品,這是他們對自我的期許,也是對台灣音樂界所盡的一份心力。在十週年的音樂會裡,他們將以默劇的方式用幻燈片配合絲竹樂的演奏,娓娓訴說采風樂坊十年來的心路歷程,我們拭目以待。
(本刊編輯 賴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