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一場縱情虛華的盛宴 (白水 攝)
舞蹈 評論/舞蹈

擁抱一場縱情虛華的盛宴

評瑞士洛桑貝嘉舞團《生命之舞》

或許所謂的「藝術風格」,就是創作者有意或無意間,秤度輕重後的取捨結果。在《生命之舞》中,貝嘉刻意地略過老朽、污穢、傷感、孤獨等也存在於生命中的負面現象,而極盡所能地強調愛、青春與希望等美好來詠讚生命,與其說是藝術家樂觀主義使然,藉此鼓舞勵志,卻也透露著「何不食肉糜?」的天真。

或許所謂的「藝術風格」,就是創作者有意或無意間,秤度輕重後的取捨結果。在《生命之舞》中,貝嘉刻意地略過老朽、污穢、傷感、孤獨等也存在於生命中的負面現象,而極盡所能地強調愛、青春與希望等美好來詠讚生命,與其說是藝術家樂觀主義使然,藉此鼓舞勵志,卻也透露著「何不食肉糜?」的天真。

瑞士洛桑貝嘉舞團《生命之舞》

2001年11月22~25日

國家戲劇院

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於十一月來台演出,是劇場界下半年重要的朝聖聚會之一(上半年有碧娜.鮑許的烏帕塔舞蹈劇場)。挾著國際知名度,並運用媒體包括電視、報紙以及宣傳旗海等強力宣傳放送下,即使沒看到這一場演出,也會被媒體的宣傳焦點,勾引出對《生命之舞》節目莫名的憧憬與想像:舉世聞名的編舞家貝嘉(Maurice Béjart),編作過電影《戰火浮生錄》中經典的《波麗露》舞曲、時尚界的傳奇凡賽斯(Gianni Versace)設計服裝、流行樂界翹楚的皇后合唱團(Queen)與古典樂不朽聖名莫札特的音樂。而爲紀念偉大而早逝的世紀舞者喬治.唐(Jorge Donn)及皇后合唱團主唱弗萊迪.莫庫立(Freddie Mercury)而編作的《生命之舞》,也顯出充分的神聖意義,再加上亮麗如模特兒且技巧超群的舞者,更爲遐想加添幾分旖妮。於是,一場聚世界頂端菁英們於一堂的演出陣容,以睥睨之姿舞動一場絢爛而華美的生命宣言。然而伴隨著英雄崇拜與感懷的氣氛下落幕的《生命之舞》,在觀衆震天的歡呼聲中,反映了多數人不虛此行的感官滿足,而相對於一見不如百聞的幻滅心情,卻是一番面對所謂「世界級」、「生命」、「藝術」等定義的重新咀嚼。

生命猶如一場華麗狂熱的官能饗宴

有別於碧娜.鮑許以帶有沈重、封閉又哀傷的氣質,陳訴出的生命樣貌,貝嘉在《生命之舞》中則宣示生命猶如一場華麗狂熱的官能饗宴,並以倨傲之姿迎對造化種種,這種面對生命的強勢態度,不斷地透過誇張的表演語態、技巧性的肢體動作、先聲奪人的聲光效果,展示出來。

幕起,燈光即如演唱會效果般,以光柱強勢地射向劇場的各個角落,包括舞台與觀衆席。當燈光引領觀衆目光進入鏡框中,全白的舞台地板已躺滿了一個個身覆白布的舞者。隨著樂聲,舞者伸出的臂膀,如同發芽般向上探索延展,當身體從白布中漸漸顯露出來後,身穿白底鑲以黑邊緊身服裝的舞者,交錯地相繼站立起來,舞著動感的青春線條,活力恣意竄流舞台。來自於搖滾樂的賁張狂放,以及年輕舞者的天眞渲染,二十五個段落的舞蹈,不受限制地引用各式類型的技巧:典型的芭蕾肢體、各種類型的當代舞蹈、表現主義式的戲劇身體、或者是一目了然的生活化肢體語彙,編舞者竭盡華麗之能事地拼貼著段段情境。

舞台持續維持火熱的虛假

不甘寂寞的場面調度,各式角色傾巢而出,貝嘉像是施展魔術般,讓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舞台上永遠有著兩種以上的舞蹈任意拼貼,或是獨舞之於群舞間,或是兩對以上截然不同雙人舞,彼此競技,勢均力敵地撕裂觀衆的目光。天使、魔鬼、神女、新娘、小丑、病人、優伶、魔術師等等,各個角色穿著極具象徵意義的服裝,更讓觀衆在貝嘉的盛名光環底下,應接不暇地解讀各種符號,在拼貼過後所衍生的交互關連。

而空間的處理,則自信地顯示著貝嘉毫不在意所謂的舞台空間思維。例如,在諾大的舞台中,一方以三面白牆所囿圍的空間裡,十四位男舞者魚貫進入,狹隘空間裡聚集了強大而被壓抑的能量,相對於這一方斗室之外的廣大空間,則交給紅衣男子兀自張狂起舞;身材姣好的男女舞者,近乎裸身在斗室中相互依偎,丢撒從枕頭翻飛出來的羽毛,在美輪美奐的場景外,仍有數段獨舞、雙人舞同時進行。而歌劇〈女人皆如此〉的樂聲中,衣著豔麗的華服男女,在場面已經沸騰不已的舞台右緣,以如演唱歌劇般的誇張手勢,呼喚觀衆目光。而在稍稍冷卻這般被看似「豐富、複雜」場面所的挑撥情緒後發現,部分群體中的獨舞或雙人舞使出渾身解術的舞者,其實更像是裝飾舞台的活動道具,是編舞者用來虛張聲勢,以便讓舞台持續地維持一種火熱的虛假。

何不食肉糜的天真

而舞台道具與佈景的運用,白床單、病床、足踩電視的天使、四大張骨骼的X光片、畫滿抽象圖案的布條、國旗服裝等,就像是貝嘉再次霸氣地操弄一個個符號,成爲衆多視覺中,考驗或滿足觀看者的認知條件。在觀衆被各種炫目的綺麗與音樂渲染的餵食後,疲憊的眼目在結束前,以深具「主題意識」的影片,再讓觀衆掙脫出某種紙醉金迷、青春洋溢的氛圍,肅然起敬地參與這落幕前完美的句點。由偉大男舞者的喬治.唐生前所拍攝的影片,堪稱全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喬治.唐飾演被釘於十字架上的小丑,痛楚的淚痕及強顏歡笑兩種截然的情緒下,加深了悲劇性的哀惻,隨著強力放送“The Show Must Go On”的音樂,原來,這誇張華麗能事的背後,貝嘉頑強樂觀的性格,正透過《生命之舞》強勢地宣揚「及時行樂」與「永不妥協」的生命觀。世界之所以有趣,的確因爲生命以多樣而複雜的面貌存在,分置舞台各個區位的舞者奮力使出渾身解數,持續熱力四射的舞台效果,營造表象的豐富。

或許所謂的「藝術風格」,就是創作者有意或無意間,秤度輕重後的取捨結果。在《生命之舞》中,貝嘉刻意地略過老朽、污穢、傷感、孤獨等也存在於生命中的負面現象,而極盡所能地強調愛、青春與希望等美好來詠讚生命,與其說是藝術家樂觀主義使然,藉此鼓舞勵志,卻也透露著「何不食肉糜?」的天眞。而在華麗的場景、時尙而高級的服裝、悅耳的流行音樂,以及由美麗而精巧的舞者展現高超技巧的舞蹈中,整合出一場十足貴族氣息的、或帶有某種階級意識形態的《生命之舞》,就像一些商品廣告,略過推銷產品的意圖,卻像是教導著「正確享樂」的生活型態一樣,以華美飽足著觀衆對何謂「美好生命」的想像。就如同貝嘉曾大聲疾呼「做愛,不要戰爭!」的生命口號,《生命之舞》似乎也鼓舞著觀衆說出「娛樂,不要嚴肅!」的藝術需求。

有人說貝嘉是一個醉心東方文化的藝術家,但相較於屬於東方內斂、隱諱的思維,貝嘉在《生命之舞》中卻是挾帶屬於西方強勢的、直言不諱的藝術觀,整合了高度專業水準,呈現一場深具「國際水準」的演出。《生命之舞》究竟是一場炫惑的感官之旅,或是肯定生命價値的鼓舞之作?徒留給觀者窺探生命樣貌及藝術理想時的冷暖自知吧!

 

文字|容易 舞蹈工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