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弗札克音樂廳是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演出的主要場所。(伍牧 攝)
環球舞台 最PAR!/環球舞台/捷克

東歐音樂之都的「春之祭」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與其他

「布拉格之春」今年的主題是「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共演出十九首他的作品,以及幾首後人紀念他的作品。斯特拉溫斯基最著名的《春之祭》被改編為四手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出現、而不是龐大的管弦樂曲。在紀念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中,則以俄國作曲家許尼特克所作的《回憶斯特拉溫斯基卡農曲》與捷克作曲家卡拉貝斯所寫的室内樂團協奏曲《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最受矚目。

「布拉格之春」今年的主題是「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共演出十九首他的作品,以及幾首後人紀念他的作品。斯特拉溫斯基最著名的《春之祭》被改編為四手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出現、而不是龐大的管弦樂曲。在紀念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中,則以俄國作曲家許尼特克所作的《回憶斯特拉溫斯基卡農曲》與捷克作曲家卡拉貝斯所寫的室内樂團協奏曲《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最受矚目。

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有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美稱。自十九世紀以來,就是一個一流的音樂中心,不少作曲家,演奏家,都曾在此落腳。這些大師們使布拉格的音樂水準不斷提高,終成爲世界頂尖的音樂之都。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新捷克共和國成立。立都布拉格,政治地位提昇,卻導致音樂活動的衰退。更不幸的是一九三九年二次大戰時,德軍佔領捷克,一切音樂活動全告停頓,學院被封、劇場停演。不少音樂家受到迫害,紛紛逃亡,音樂活動全部瓦解。

一九四五年,納粹戰敗,蘇聯軍隊進入捷克,文藝活動漸次恢復。音樂家協會首先成立,一九四六年開始舉行音樂節活動。布拉格很快就恢復了昔日的音樂朝氣,每年一度的音樂節也成爲世界性的一大盛事。因爲舉行的時間是在五月,所以又稱之爲「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活動時間共有三星期,由於能夠獲邀演出者,均爲世界一流名家,所以水準極高,成爲全世界最重要的音樂節之一,而演奏家也以能夠受邀演出爲無上光榮。

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

今年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由五月十二日至六月三日,在二十三天內一共舉行了五十餘場音樂會,應邀的樂團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十三個一流樂團。包括有德國的布瑞曼室內樂團、英國的倫敦室內樂團、台北愛樂室內樂團、塔里赫室內樂團、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奧斯陸交響樂團、以及捷克本身的七個樂團。擔任指揮的大師級人物有阿胥肯納齊、柯拉夫、艾森巴赫、史拉金、畢薩克、品諾克、杜諾夫斯基等人。

「布拉格之春」每年都有一個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因此在五十多場音樂會中一共演出十九首他的作品,以及幾首後人紀念他的作品。在音樂節的紀念冊中,也有斯特拉溫斯基一生的詳盡介紹、年表,以及他和布拉格的關係,非常具有學術價値及紀念償值。在這十九首作品中,有一般人比較熟悉的《婚禮》、(煙火》、《火鳥》、《聖詩交響曲》等,更多是平常不易聽到的作品,他最著名的《春之祭》當然不會缺席,有趣的是它被改編爲四手鋼琴曲的形式出現、而不是龐大的管弦樂曲。在紀念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中,有兩首最爲突出,一是俄國現代作曲家許尼特克所作的《回憶斯特拉溫斯基卡農曲》,由著名的卡布拉洛瓦四重奏團擔任演出,該團在當晚的節目中一共演奏兩首許尼特克的四重奏,以及兩首斯特拉溫斯基的四重奏,是音樂節中非常重要的節目。

紀念斯特拉溫斯基的另一首重要作品,是捷克現代作曲家卡拉貝斯所寫的室內樂團協奏曲《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音樂節主辦單位指定希望由台北愛樂室內樂團演奏,這是一首近代化的作品、也相當複雜,無疑是給台北愛樂出了一個考題。好在台北愛樂在亨利.梅哲的嚴格訓練之下,已有穩固的基礎,由他一手調教的青年指揮林天吉,已然可以獨當一面,給當地的音樂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追隨梅哲多年的樊德生,長於編曲及大排場的大衆化音樂,對卡拉貝斯的現代化作品,表現十分突出。演出時,作曲者卡拉貝斯也在座,對愛樂的演出表示由衷的讚佩。

「布拉格之春」的重要性,對世界各國都有不可忽視的意義與價値。捷克本身也視之爲民族精神的所繫,所以非常鄭重地由文化部、布拉格市與總統府共同主辦。有樂團應邀參加的國家,也會由當地的使領館出面,全面予以支援、贊助。台北愛樂應邀參加後,立即引起對岸的密切注意,深恐有任何政治意圖。幸好台北愛樂是一個純民間的團體,既無台北市之名、也非國立之屬、更無國家之號,使中共無從干擾,更重要的是捷克的政府要員、藝文活動的負責人,也都出席了音樂會,顯示他們對音樂的重視、對台灣的注意。體驗到台灣的藝術不僅只是民族音樂、丁字褲、原住民的舞蹈,在世界共有的西方古典音樂中,也具有相當高的水準,並不後人!

古蹟中的音樂史蹟

和「布拉格之春」配合舉行的,尙有奧斯特拉瓦的楊納傑克五月音樂節,很多參加「布拉格之春」的音樂家,也會被邀請參加楊納傑克音樂節。所以雖然它的名氣與規模不及「布拉格之春」,但藝術水準亳不遜色。

在此同時,德國的布朗士維克也有古典音樂節的活動,而且範圍非常廣,方圓百餘公里內的城市,都是音樂節的演出地。其最大特色是著重音樂與文藝的結合,演出的場地多半選在各古城有紀念性的古蹟中舉行,盡量避免豪華的音樂廳,使聽衆在音樂之外,對文藝發展也有進一步的認識,可謂用心良苦。同時應邀的台北愛樂的演出,是在漢姆斯特的裘利安音樂廳舉行。裘利安是德國最古老的一所基督教大學,至今巳有四百年歷史,舉世聞名的大哲學家,有不少都是出自於裘利安大學,其音樂廳頗具教堂色彩,原是學校的禮堂,但經常用以舉行重要的音樂會。

「布朗士維克音樂節」另一個重要地點,是東德另一座古城馬德堡,演奏會在最具歷史價值的泰里曼音樂廳舉行。這座音樂廳己有千年歷史,原是一座修道院,爲了紀念誕生於當地的大作曲家泰里曼,而在一九七七年改爲音樂廳舉行,但仍然保留教堂的原狀,古老的建築顯得分外莊嚴,對於巴洛克以及更早期的音樂,是最適洽的演奏場地。

這些古蹟的聲音效果並不是最好,但是由於它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値,聽衆們欣賞音樂的心情,也會有別於一般的音樂廳。而政府對古典音樂的重視,也提高了人民對古典音樂的愛好與水準,孔老夫子所說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此似乎可以得到見證,反而是我們自己把夫子的話,忘得一乾二淨。

 

文字|伍牧 自由樂評人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