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市場原則當道,表演藝術內傷

在面臨通貨緊縮壓力的年代,市場法則會失靈,失當的補貼政策會更加扭曲市場。首先所有文化人該發出怒吼的是,始終文化藝術預算不足的事實,怎可因為政府編不出來預算,而成為犧牲品呢?當初所有承諾的支票呢?文化白皮書畫出來的大餅呢?

在面臨通貨緊縮壓力的年代,市場法則會失靈,失當的補貼政策會更加扭曲市場。首先所有文化人該發出怒吼的是,始終文化藝術預算不足的事實,怎可因為政府編不出來預算,而成為犧牲品呢?當初所有承諾的支票呢?文化白皮書畫出來的大餅呢?

從某個角度來看,在現今講究「管理營運」,強調速率與成效的時代,將表演藝術團隊人事薪資轉成業務經費的話,台灣突然會多出來很多表演藝術的活動經費,一時間只不過是一些少數人失業而已,反正將這資源重新分配後,可以造福更多的大眾。

表面上來看,如此一來能夠辦更多的活動,而每個活動也可創造更多新聞話題,展現出經營管理成果與為民服務的績效。的確,一場本地表演團隊的演出,又能夠贏得多少的媒體與現場生存空間?反正其演出水準或藝術的傳承正統性,又怎比得上維也納愛樂之類團體,在陣容上不夠輝煌耀眼,無法吸引人們掏出荷包裡的錢,來完成藝術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經濟循環。而無法刺激消費的事物,在這講究消費者導向的年代,就應該停產,接受倒閉或重整改型的命運,如此才符合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

在市場不景氣的狀況下,政府與民間還可繼續加碼在國外團隊的演出補助上,因為人民有看到好節目的權利,也可以增加台灣的國際曝光度,台灣的國際性大企業也應該跟進國際大企業的腳步,贊助「世界級」的節目。至於國內藝術家,根本不曾出現在這政策性的思辯中,誰叫他們的節目不賣座,沒有國際知名度呢!

面對國際競爭壓力與通貨緊縮的市場走向,若政府與民間仍用這種思維來處理表演藝術的話,一連串骨牌效應將產生:先是團隊將一個接一個陷入營運困境,只好將人員盡量變成臨時人員,以節省費用;而教學市場也不可能無限吸收這批過剩人力與新增生力軍;表演藝術學系也會因就業機會減少而逐步萎縮。不過反正一般人認為經營績效好的團隊,應該會遵循著優勝劣敗的法則,脫穎而出渡過危機,但是實際上生態環境萎縮後,倖存者也將元氣大傷。

在面臨通貨緊縮壓力的年代,市場法則會失靈,失當的補貼政策會更加扭曲市場。首先所有文化人該發出怒吼的是,始終文化藝術預算不足的事實,怎可因為政府編不出來預算,而成為犧牲品呢?當初所有承諾的支票呢?文化白皮書畫出來的大餅呢?

此外,藝術界馬上就會需要救濟失業的方案了!文建會有沒有相關的構想,協助藝術家們找到立足發展的職場空間呢?台灣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政府應該大幅減少補助,讓豪華國外節目反映出其真正成本,而不是平抑補貼後的價格。若維也納愛樂的一張票要上萬,而市場上賣不出去,也沒有贊助商願意贊助,那麼在現在這階段就應該不要辦這節目。為什麼要在逼迫台灣表演團體走向市場經濟同時,文建會與中正文化中心卻一直在做違背市場訂定價格的人為干擾舉動?我並不是不要維也納愛樂之類的高水準團體來台,但是文化政策又怎能只思考到喜好,而不思及更深層的大環境變遷呢?

前述省下來的經費可以用於啟動就業工程,例如,以贊助人事經費協助藝術工作者往台灣各地區發展,結合社區、文化中心與學校的資場地資源,提供一年為期的表演藝術基本研習。意即政府要提供將餅畫大、讓藝術家生根於地方的機制,先畫大表演藝術的學習人口,才有機會增加表演藝術的欣賞人口,才能提供本地表演團體的生存與經營空間。而這施政措施應與減少對表演團隊補助相配套,否則造成藝術人才的流失,將傷及國家文化水平與藝術作為反映社會的一種批判性良心,變得庸俗的國家民族是絕對沒有前途的!

 

文字|陳樹熙 指揮、作曲家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