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數字與分析報告,台灣的文化藝術政策仍在瞎子摸象的階段,只想增加經費,卻從不檢討現階段經費的運用是否已達到最大效益,台灣文化藝術界出的問題可不只是沒有企業概念而已,它根本就是個相關數據闕如的不可探測的黑洞,見樹不見林的現狀,又有何政策與發展方向可言呢?
最近為香港文化政策「診脈」的文化委員會公佈了第二份諮詢文件,指出在目前政府財政緊絀的情況下,有必要重新調配目前每年將近港幣二十六億元的文化藝術開支(年度政府總預算為二五二七億,文化藝術預算佔1.06%)檢討對旗艦團隊(例如香港愛樂管弦樂團、香港舞蹈團、香港話劇團……等)的撥款一年共有二.六億港幣,因為這些團隊「過分依賴」政府補助。件中還提到政府在文化藝術上的開支中,真正用在活動的部分很少(例如在博物館每年四.二億的預算中,只有五千萬是用在展覽上),此外在政府接受贊助時,形象及利益的顧慮導致了冗長審批手續,使得各部門根本不願積極尋找贊助,康文署去年總共只找到了三百萬元的贊助,相對於二十六億的年度預算,根本完全不成比例。
根據統計,香港政府一年在表演藝術上的開支有十.一八億,其中六.四二億(63.1%)是員工的薪水與行政部門一般開支,花在辦活動的經費則是三.七六億(36.9%),演藝學院二.一三億的預算中,一.六七億(78.5%)是員工薪資,真正能夠落實在興學方面的費用因而也極其有限,並且提議將政府從文化設施的「管理者」轉成「促進者」的角色,成立「文化基金會」,負責專業表演藝術團隊的撥款,贊助文化藝術活動的工作,避免初中之後出現文化藝術課程斷層的現象,在文化藝術教育上應增加藝術課程範圍,含括舞蹈、戲劇,並強化中小學藝術課程師資,由專業教師負責。
在上述這些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香港政府正在對文化藝術政策進行檢討,試圖將不能夠再增高的文化藝術預算做更妥善的分配與運用,特別是針對過高的人事費用、過少的贊助以及藝術文化教育的斷層進行檢討批判,目標倒不是瞄準旗艦團隊,而是試圖在這不景氣的年代,藉著調整預算的分配以調控生態,讓文化藝術界能夠更有效地運用資金,以促使未來的發展能夠更加健全。
反觀之,在台灣一來從未有過類似的檢討報告,對大政策與發展方向進行檢討,更不用說是擬將之提升為政策層面付諸實行。幾個極為迫切的政策性議題
,也都沒有付諸討論,更沒有制定相對應的政策來執行,例如:台灣的專業藝術教育現況分析報告,一般國民教育中的表演藝術拓展計畫,大專通識課程中的表演藝術課程現況分析報告,國家文化預算分配在各類文化設施維護、文化從業人員薪資、活動辦理費用比例之分析報告,各公立文化藝術單位年度營收與營運報告,文化藝術經費運用於協助新創作品發表、創作經費的總額與比例,文化藝術新創意經費的總額與比例……。沒有這些數字與分析報告,台灣的文化藝術政策仍在瞎子摸象的階段,只會一直窮喊著經費不足(雖然比起經常被我們笑說「沒有文化」的香港的1.06%,「重視文化」的台灣只佔總預算的0.62%),只想增加經費,卻從不檢討現階段經費的運用是否已達到最大效益,人事費用的偏高是否固然增加了文化藝術人員的生活保障,但是相對的此一保障是否也降低了文化藝術界的活力、創意與敬業態度;此外各方面的新計畫需要增加多少經費,經費的來源應該如何在政府與民間籌措,如何用用這些新計畫活絡並擴大表演藝術的教學與欣賞市場。在這些計畫未能夠擬定,讓這新世紀的「文化藝術新世紀願景」之輪廓成形之前,一味就某各定點增加預算只會造成更大的畸形,不利於日後的總體調控,對整體未來的發展毫無用處可言。台灣文化藝術界出的問題可不只是沒有企業概念而已,它根本就是個相關數據闕如的不可探測的黑洞,見樹不見林的現狀,又有何政策與發展方向可言呢?
文字|陳樹熙 作曲家、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