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舞蹈

與傳統共舞現代

評英國阿喀郎.汗舞團

Kaash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舞台的佈景與其對整體舞作所造成的影響。濕婆神和其相關的宇宙觀概念對當今量子物理等科學的啟發是阿喀郎‧汗深感興趣的主題,現代人對宇宙的「終極關懷」──黑洞於是成為舞台設計的重點。舞台上的黑洞,看起來像是一架巨大的電視螢幕,而黑洞前的舞者必須對抗黑洞對觀眾的吸引力,他們必須靠持續舞動,才能切斷觀眾視線與黑洞之間的直接聯繫。

Kaash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舞台的佈景與其對整體舞作所造成的影響。濕婆神和其相關的宇宙觀概念對當今量子物理等科學的啟發是阿喀郎‧汗深感興趣的主題,現代人對宇宙的「終極關懷」──黑洞於是成為舞台設計的重點。舞台上的黑洞,看起來像是一架巨大的電視螢幕,而黑洞前的舞者必須對抗黑洞對觀眾的吸引力,他們必須靠持續舞動,才能切斷觀眾視線與黑洞之間的直接聯繫。

舉辦了幾年的新舞臺「新舞風」系列,一向選在四、五月間吹縐台北舞蹈界的一池春水,日前卻很特別地在初秋推出阿喀郎‧汗(Akram Khan)的舞團演出,原因無他,這位來自英國的孟加拉裔年輕新秀,檔期已經排滿到一年半後了。年輕歸年輕,此次阿喀郎舞團演出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新舞風」藝術總監林懷民特別邀請阿喀郎‧汗同時演出其較早期與最新的作品(其實相隔亦不過兩年),而讓觀眾在短短一週的時間內,充分領略到一位編舞家成長的過程。兩相比較之下,其作品的風格間距的確十分明顯,也透露出阿喀郎‧汗創作蛻變的軌跡。

紮實訓練後的戲謔解構

阿喀郎‧汗出生於倫敦南部印巴區的回教家庭,父親嚴謹,母親卻藏不住對舞蹈的熱愛,不但求學時代常常趁放學後偷偷溜去學跳舞,更將對舞蹈的滿腔熱愛灌輸到自己的兒子身上。阿喀郎‧汗不諱言小時候跳卡達克舞「是被硬逼的」。但或許正由於經過這樣具有自覺性的反省過程──從母親威脅帶利誘下的不甘不願,到大學時期立志當專業舞蹈工作者──阿喀郎‧汗才能發展出像《翱翔》Loose in Flight這樣的作品。這支舞是以他自己在學習印度傳統舞蹈卡達克(Kathak)的過程中,動作被老師糾正的經驗為出發點,嘗試去解構卡達克基本姿勢的精確性。雖然舞作稍帶一種戲謔的精神,但是阿喀郎‧汗對身體的控制度是令人激賞的。在一緊一鬆的動作變換中,又要掌握方向與速度的精確,紮實的卡達克訓練居功厥偉。

相較於Loose in Flight,第一套作品中的另一支獨舞《定》Fix,引起阿喀郎‧汗興趣的則是源自土耳其的「迴旋僧舞」(Dervish):著白帽、白衣、白裙的回教蘇菲教派(Sufism)僧侶,在儀式的過程以透過一定時間不停反覆的旋轉進入一種恍惚(trance)的階段。有說迴旋僧舞的旋轉與卡達克有相當淵源,然而那不是阿喀郎‧汗創作的重點,他在這支舞中轉向追求另一種控制:在左腳的定與右腳的轉、在急速的動作與幾近靜止之間。不過整體而言,阿喀郎‧汗雖然常常提到之前亦曾來台的日本舞蹈家敕使川原三郎(Teshigawara Saburo)對他的啟發,但在表演這支舞作時的掌握不若其在Loose in Flight 中的表現,也比控制力令人驚嘆的敕使川略遜一籌。

趨於成熟的動靜協調

群舞《瞬》Rush的創作靈感則來自於對諸如跳傘與高空彈跳等自由落體動作的觀察,當身體因為受到刺激而引發腎上腺素加速作用時的感覺與表現。阿喀郎‧汗特別注意到視覺刺激的關係,亦即他好奇地想探索觀眾所產生的身體反應。然而,由於身居關鍵角色的女舞者之一臨時生病而不能上場,演出無法完整呈現,也令人無從評價整支舞作的結構與編排。倒是其他三名舞者(二女一男)與阿喀郎‧汗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身體的表現上,雖然舞作的風格是現代舞(contemporary),而舞者們也受過時間不等的卡達克訓練,然而阿喀郎‧汗身體中的卡達克底蘊十分顯眼,也使得其他舞者和他之間無法產生一個一致性的表現而有相當大的落差,有時甚至削弱了群舞應有的張力。

然而令人驚喜的是,第二套節目《倘若》Kaash從許多角度來看,都脫去了舊作的青澀。首先舞者的動作內涵與默契都明顯地較為成熟:阿喀郎‧汗與女舞者莫雅‧麥可(Moya Michael)的動作都有著一種類似動物(animal)的重力特質,就連另外兩名嬌小而流動感十足的女舞者瑞秋‧庫里詩(Rachel Krische)、香奈爾‧溫拉克(Shanell Winlock),以及身體柔軟的馬來西亞籍舞者黃印邦,也都展現了其深具個人特質的力度卻又無損五人之間的合作。原因之一是,阿喀郎‧汗大量運用動作的時間差來協調這少數但又清晰的五種身體。從結構層面來說,舞作以印度神明濕婆的三個面向(戰爭/毀滅──毀滅後的死寂──再生)為中心貫穿,在緊、緩與張、弛的變換間,有著如協奏曲式各樂章安排的世故,舞作的敘事性(narration)也反映在安排黃印邦在起初與末了皆化身濕婆的啟示循環。

強手合作的抗衡

Kaash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舞台的佈景與其對整體舞作所造成的影響。濕婆神和其相關的宇宙觀概念對當今量子物理等科學的啟發是阿喀郎‧汗深感興趣的主題,現代人對宇宙的「終極關懷」──黑洞於是成為舞台設計的重點。「我要一個會呼吸的黑洞,好像會把人吸進去一般」,阿喀郎‧汗與著名的雕刻家阿尼許‧卡普(Anish Kapoor)的合作,的確造成了極強烈的舞台效果。舞台上的黑洞,看起來像是一架巨大的電視螢幕,而黑洞前的舞者必須對抗黑洞對觀眾的吸引力,他們必須靠持續舞動,才能切斷觀眾視線與黑洞之間的直接聯繫。就連作曲家也給舞者出難題,同為亞裔出身的作曲家尼汀‧叟尼(Nitin Sawhney),利用傳統印度音樂的9又1/2拍來編創樂曲,給舞者帶來極大的挑戰,「這最後的半拍增加許多動作的難度,但是久而久之我們發現我們對身體動作的知覺增加了」。與大師合作,挑戰大,但是一旦開竅之後,收穫益豐。

編一支solo,而自己把舞跳好是一回事;編一支群舞,挑戰的是編舞者對舞者群體結構的掌握與舞者之間的合作程度。然而,和在其他藝術媒介領域的佼佼者一起創作,靠的不能只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愚勇,正如阿喀郎‧汗說的:在創作Kaash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在與作曲者與舞台設計者工作時如何維持平衡,他們的音樂、佈景都很強(powerful),但是編舞者才是該做最後定奪的人。或許是從小就有和大人物工作的經驗(十三歲時就參加彼得‧布魯克以印度神話為劇本所導的舞台劇),年輕的阿喀郎‧汗常令人有一種錯覺,忘記對一個專業舞蹈工作者而言,他還是新手。短短兩年多,離三十歲都還有一段距離的阿喀郎汗,展現出來的成熟與改變令人驚艷,而他的未來發展也更令人期待。不過,不變的或許會是他身體中的卡達克,與腦海中的印度眾神。

 

文字|趙綺芳 東華大學民族文化系助理教授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