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綺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因為從前……」 讓現代的舞動更有溫度
從這幾十年來國際間不斷推陳出新的傳統劇場現代化,似乎可以斷言,以傳統為底蘊、反照現代經驗的作品,仍會與時俱進,成為創作者觀照傳統(地區性的或是普世的)、社會集體回應過去繫絆的註記。這樣的回望並不只是一種浪漫或矯飾,而是反映出人類存活的基本文化感知:「因為從前」所以我們現在繼續如此創作、展演。
-
企畫特輯 Special
身體串起的流轉
就整支舞作的編排而言,林文中成熟地掌握了動作的節奏,並循序地運用不同人數的舞者組合與空間配置,使舞作於縝密的結構中進行,手法熟練卻不落俗套。至於結尾前的高潮,顯示出編舞者的肆意和爆發力,也是對舞者體能的一大考驗。《長河》一作的副標題「身體最長的一天」,至此真真實實地可被感受到。
-
焦點專題 Focus 迴身於無垠之知
窮其身舞向Gnosis的阿喀郎
從遙遠的大不列顛迴身面對這一種揉雜了歷史、政治、宗教而生成的肢體語彙,年輕人阿喀郎穿上樸素的長袍,回歸卡達克傳統的敘事藝術,在《靈知》這支作品中,故事的主角是摩訶婆羅達神話中著名的王后甘陀麗,她為了自己失明的丈夫,自願矇住雙眼一同度日。然而從作品的主題可以窺見,阿喀郎轉化卡達克原有的宗教愛戀內涵,是靈知、而非神祇,才是藝術追尋的終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祭壇與舞台何干?
不同於《慶神醮》將台灣民間陣頭濃縮拼排,也不同於《九歌》融合遙想的文本與真實的事件,《醮》具備一個完整結構,雖使用民間祭典為題但不僅於型態的採借,而是藉由提升祭儀的精神層次,敘說有關生命的註釋。這個作品可說為台灣劇場在展演祭儀的實踐上,建立起一個獨特的範本。而林麗珍本人十年磨一劍的創作期程,不但迥異於大多創作者,更讓這支作品經由典範地位的建立,夾帶了些許神聖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世紀交替間看日本的當代舞蹈景觀
內在精神貫穿 超越世代不絕如縷
這些在日本、甚至世界當代舞壇令人驚豔的前衛或新銳團體,另有一個有趣的共通之處,他們多半並非循著傳統的專業舞蹈訓練管道走向創作之路,就算出身專業舞蹈背景者,也多能大膽嘗試不同的媒介與路徑;而多媒體的廣泛與成熟應用,反映出日本不僅在亞洲、在世界中也是數一數二的物質文明與技術。
-
焦點專題 Focus
竄流於血液中的烈焰
今年的新舞風,邀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新世代年僅十三歲的天才舞者艾伊歐(El Yiyo)。出身於吉普賽家庭,從小隨父親叔伯學習正統佛朗明哥,年僅八歲就以首席舞者之姿登台的他,以熟練的技巧舞出純真、奔放的能量。艾伊歐身上的佛朗明哥血液淵源久遠,可上溯至十五世紀,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多元文化下醞釀成形,也隨著西班牙的殖民歷史遠颺新大陸,甚而流播全世界。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觀他者與自觀交錯的反思之旅
以三段舞作組合而成的演出,揉和了個人式的反思和社會評論。創作者以一個深具巧思的設計出發:藉由看與被看之間的角色轉換所帶來的不安,而帶出如何自在的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加利哥的故事》溯源久遠
來自南海英雄之島的夢幻史詩
《加利哥的故事》取材自印尼蘇拉威西島嶼史詩Sureq Galigo,這是世界文學中數量最豐的史詩群之一,內容包含了循環的史詩及創生神話。羅伯.威爾森《加利哥的故事》敘述了從六對神聖祖先降生的人物六代的歷險,其中三對祖先住在陸地上,三對住在海底下的深淵。「介於天與地之間」,羅伯.威爾森如此以簡單的一組概念營造故事的軸線。
-
舞蹈
愛在舞台上說故事的編舞家—阿喀郎.汗
阿喀郎在舞台上,不單單是象徵性地「用身體說故事」,而是毫不矯飾地直接張口出聲。這些故事,往往在他的舞作中形成一個啟示性文本,從而開啟一個想像的視域,而與此交錯的,則是他以獨特的身體表演所形成一種平衡的現實。
-
舞蹈
撼動人心的身體詩作
Saburo的舞作,不但展現一場精湛的動作饗宴,更使身為觀眾的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愉悅──一種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因為發現動作╱身體╱存在而產生的單純的愉悅。
-
舞蹈
戲舞合拍,延展「傀儡」意象
編舞者在《東風乍現》中初次以「傀儡」的動機發展其創作,令人耳目一新之外,也充分顯露了「空間」在整體默契上的特長。而在《再現東風》中,「傀儡」的操控╱被操控互動關係,則趨向一種貼近接觸即興的流轉風格。此外,《再現東風》中,編舞者將「傀儡」的意念與意象都加以擴充,如〈思拭〉一段中,褪去繩索纏繞的舞者們,一身黑衣勁裝的機器人式動作,與「傀儡」產生一中一西的對比,頗有趣味。
-
專輯(一)
以舞姿述說伊甸鄉愁
聖經《創世記》中的規範以及伊利亞德口中「伊甸樂園的鄉愁」,對於此一世紀來,以解放身體為目的的西方現代舞演進,像是重拾伊甸園時無需分辨身體差異的自由。以創世神話入舞,除了解放文化演進對身體的禁錮、重回混沌之初的簡樸,對於人際、自然、甚至宇宙秩序的註腳,或許是每一位重新詮釋╱解構創世神話者,隱然於心的鄉愁吧?
-
舞蹈
「東風」與懷舊
《東風乍現》仍維持著舞蹈空間舞團一貫的特色:嬌巧精練、機動性十足。令人玩味的是,編舞家孔和平的昔日英雄情懷與楊銘隆所營造出的流金歲月之感,不約而同地賦予「東風」強烈的懷舊色彩:在時序變遷、物換星移之際,尋找「東風」,便成了一個尋找時間與空間的「他者」(the other)以自我映照的過程。
-
舞蹈
與傳統共舞現代
Kaash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舞台的佈景與其對整體舞作所造成的影響。濕婆神和其相關的宇宙觀概念對當今量子物理等科學的啟發是阿喀郎‧汗深感興趣的主題,現代人對宇宙的「終極關懷」──黑洞於是成為舞台設計的重點。舞台上的黑洞,看起來像是一架巨大的電視螢幕,而黑洞前的舞者必須對抗黑洞對觀眾的吸引力,他們必須靠持續舞動,才能切斷觀眾視線與黑洞之間的直接聯繫。
-
回想與回響 Echo
「日本梁家輝」的美臀
「東京 鷹」拋棄精雕細琢的傳統日本舞台美學,遊走於通俗劇場與舞台表演的模糊界限,表演的元素豐富而多元,在笑料之外,不忘呈現陽剛的肢體表現,引起本地觀衆的共鳴。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男人、身體與二十一世紀舞蹈啓示錄
這四套來自不同地區或文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節目,不但反映了台北舞蹈消費的國際化趨向與新文化版圖的開發,也透露出當下國際舞蹈圈的流行訊息,那就是性別、身體與文化。
-
舞蹈
一樣竹林、百種夢想
在後現代舞蹈時期,堅持浪漫主義中國風與現代主義西方肢體訓練的雲門舞集顯得有些痴騃,好比一群信徒用淬鍊後的身體,神聖地守護著這近似信仰的傳統。
-
表演書房
舞出靈魂的圖像
《舞者之歌》不僅適合愛舞人閱讀,任何有心反省人類文明與思索人類價値者,或許都可以在這本傳記中,透過一個顚簸的生命,描繪出一幅靈魂圖像。
-
戲劇
來去一場儀式之間
《輓歌》的故事是一場典型的「儀式過程」:由一場危機(吉米的死亡)開啓,導致了隱忍的衝突(參加葬禮的四名死黨彼此之間的微妙心理關係),在透過強調共享的儀式化手段之後(喝酒、唱歌、形式化的語言與行動等等),關係(有意義或無意義的)繼續維持,秩序(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得以重建。
-
台北
庫瑪文與印度古典舞蹈新詮
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然而自小就開始接觸印度古典舞蹈,包括Bharata Natyam與Odissi的庫瑪文,年僅十歲就立志成爲專業舞者,十六歲就開始在國際間以Bharata Natyam獨舞者的姿態嶄露頭角。他曾是印度國際音樂與舞蹈節最年輕的開幕獨舞者;近幾年,除了以英國爲主要演出地之外,足跡也遍及日本與法國的重要舞蹈節,包括 International Festival des Arts。庫瑪文的國際化,還反映在他所接受的技巧訓練上,除了深厚的印度古典舞蹈基礎之外,在旅美與旅英期間,他繼續學習西方古典芭蕾,並接觸模斯.康寧漢現代舞技巧。他在英國的幾場演出,包括 Moksha、No Male Egos、 Warna: Colours of Bharata Natyam(此次來台演出的作品),除了展現出紮實的 Bharata Natyam技巧之外,也透露出受過西方訓練的身體所散發出的「異國情調」,例如在亞洲舞蹈中較爲少見的一種開展的身體姿態。 最令人稱道的是庫瑪文個人所散發出的靈巧與纖細氣質。如果說Bharata Natyam的特殊足部技巧令人炫目,Odissi的手指訓練則賦予舞者出人意表的柔軟,這兩種訓練的結合使得身形嬌小的庫瑪文在舞台上呈現出一種輕巧的女性特質。對於這點,庫瑪文表示不是他刻意使然,而是當他在專注在舞台上的呈現時,所致力的是一種凌駕於性別的二分,一種自我(ego)的超越,使得陰陽兩種能量都能在舞者的身體上(對他而言是舞蹈的工具)顯現出動力的過程。這也是他在一九九九年與另一位陽剛味濃厚的印度Kathak舞者Akram Khan同台演出No Male Egos時,展現出的是形體上、卻非精神上的陰柔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庫瑪文──一個馬來西亞籍,結合了東、西兩種不同系統技巧的亞洲人──的身體上,印度古典舞蹈Bharata Natyam找到了實踐的異域。 文字|趙綺芳 英國瑟瑞Surrey大學舞蹈人類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