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惠美的表演與影像的依存度較高,但對於影像卻僅於符號的處理。(林鑠齊 攝)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城市底下的身體演繹

評第三屆小亞細亞舞蹈網絡

黎美光的隨意、楊惠美的頹廢、布萊特的毀滅、小澤剛的禪味,四支舞作呈現四種氣質,也凸顯了舞蹈在身體訓練的要求與多元創意之間的拉踞。

黎美光的隨意、楊惠美的頹廢、布萊特的毀滅、小澤剛的禪味,四支舞作呈現四種氣質,也凸顯了舞蹈在身體訓練的要求與多元創意之間的拉踞。

小亞細亞戲劇.舞蹈網絡「小亞細亞舞蹈巡演」

10月5~7日

台北皇冠小劇場

皇冠小劇場在台北擔任亞太地區藝術交流與展演橋樑的角色,已經邁入第三年。每年小亞細亞舞蹈網絡的舞蹈表演者,都是以自編自舞的模式,漸進地建構出舞蹈網路的圖像。今年在台灣展演的幾位舞蹈代表:台北的黎美光、香港的楊惠美、墨爾本的布萊特.達菲(Brett Daffy)、日本的小澤剛,都具有高學歷的舞蹈科系畢業背景,而且有多年表演及編舞歷練,作品呈現各人多年累積的經驗。黎美光的隨意、楊惠美的頹廢、布萊特的毀滅、小澤剛的禪味,四支舞作呈現四種氣質,創作者有觀摩交流的機會,觀衆也看得到不同區域的特質。

黎美光展現精緻的控制能力 楊惠美傳達了白流蘇的哀愁

黎美光的《最後十五分鐘》是她面對生命剩餘十五分鐘,處於生與死之間面對不知名知覺的探索、和連再見都不用說的自由,是一支純動作的表演。

她把重心保持在身體中間,沒有大起大落的驚人之動,以腰背作爲動力的引發點,而讓手部、上半身隨性擺動與自由流轉,動作看似簡單卻需要精細的控制能力,表現了她身體累積的表演功力,正是舞作吸引人的地方。此外,臉部愉悅及驚悸表情的瞬間變化,是她以情緒轉換空間的手段,在轉換間,經常有小女孩雀躍揮手的生活化動作,卻仍難以掩飾那深藏於內面的少婦情愁。這支作品不慍不火,輕鬆、流暢而具個人特質。楊惠美的《水袖的探戈》,靈感來自於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女主角──白流蘇,舞蹈運用影像配合現場的表演,試圖探索白流蘇所處身的蒼涼時代背景。

影像中剪紙的旦角,行動如被操控的皮影戲般機械,明顯傳達了編舞者給白流蘇下的定位。楊惠美在舞台上不斷以象徵的手法演出:趴走於影片中的深沈、點火的希望與熄火的幻滅、紅花的掉落等等,雖然沒有情緒性的表達,仍能傳達出沒有結果的悲哀。

在動作方面,她雖然聰明地避開了一般容易評判優劣的規範性技巧動作,卻仍難掩飾她身體的僵硬與動作的粗糙。但她對於白流蘇──被社會遺棄、邊緣人的情境鋪陳與頹廢式表演的掌握,倒些許地彌補了她動作表現的缺失。

布萊特凸顯不平衡的危機感 小澤剛的動作寧靜、優雅

《病房:人肉進行中》的編舞者布萊特.達菲透過影像與現場表演,傳達個人內心的情緒。編舞者將影片加以分割、重組多重,影片中的舞者有時在排練室進行各種角色練習,有時躺在料理台上接受多位料理師的蹂躪,傳達了編舞者的生活與表演難分難解的處境。

地板上兩排日光燈管平行地斜放在中間,將表演區切割成三個區塊。布萊特.達菲穿著有如潛水伕般的灰色連身衣帽,並在右腳下連接著約二十公分的小高蹺,刻意造成長短腳的不平衡感。他的一隻腳彷彿被釘在地上不能動彈,有如章魚般快速而不規則地扭動雙手與上半身,營造出不安的情緒。當他舞進日光燈區,他轉圈、腳往上踢…,甚至在地板上猛力地摔跌,極力在不平衡狀態中尋找重心的平衡點,與易碎的燈管製造出危機感。舞作雖然有多重情境空間運用,但單有外放、直接的動作,只能凸顯出愛幻想而缺乏思考的單薄,刻意裝扮的造型雖有不平衡的意涵,卻因缺乏妥善運用而顯得怪異而多餘。

小澤剛的《盛放》,藉由櫻花的想像爲亡者及遠行者祝福。一開始,他敲著碰鈴,平靜而緩慢地走著,由遠漸近,來到觀衆面前,燈光也跟著緩慢地微亮起來,有如遠道而來的修行者。他輕舉著手,做著細微的小變化,時間在無聲中靜靜流走。

當典雅的鋼琴聲流瀉,他以現代芭蕾式的動作,柔美而細緻地行舞。雖然有向外投射的大動作,卻有如無爲的盛放,仍精準地處於優雅的延伸。舞蹈在緩緩寧靜的幽柔中,帶有幾許哀愁,雖少了創意,卻以娓娓道來的優雅特質,營造了精練的空間感,富詩意而略帶有禪味。

精緻動作的必要

整體來說,黎美光的動作語彙力求中立的收放功力,而能隨意行使動作;小澤剛的動作則優雅、細緻而唯美;布萊特的身體雖有姣好的修長線條,動作卻只有外放動力而缺少動機的魯莽;楊惠美雖訴求點不限於肢體,卻欲蓋彌彰地暴露了她舞蹈根基的不足。楊惠美的表演經常融於影像中,對作品也就比較依賴影像,但對於影像卻僅止於一些符號的處理,顯得粗糙。相對地,布萊特在影像製作下了功夫,卻經常與現場表演各說各話。

近年來,數位藝術與多元媒材豐富了舞蹈的創作形式,但精緻的身體訓練及動作的探索,依舊是舞蹈藝術不同於其他藝術的最根本元素。畢竟經過嚴格訓練的舞者,他們對骨骼、肌肉、關節等肢體的運用較能充分地掌握,身體散發的質地也較爲細緻。與數位影像結合是時下的流行趨勢之一,但舞蹈創作者由身體的運作,急切轉於與科技結合的結果,常常徒有數位化的知識卻無法掌握,與他人(電腦動畫高手)合作又往往各行其是。

舞蹈創作爲何要用影像?如何運用影像?運用後產生的意義或效果如何?這些運用時的「變化」、變化後「再生」的效應、再生後「衍化」出來的結果,都是結合數位科技的舞蹈創作者,需要再多加思考的課題。

 

文字|胡民山 舞蹈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