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們在情感的表達、技巧和體力,都有明顯的進步,表現可圈可點,令人可喜。台北芭蕾舞團目前雖爲半職業芭蕾舞團,要成長爲職業舞團指日可待。
台北芭蕾舞團「舞薈‘99」
1999年10月27、28日
台北社敎館
「舞薈‘99」爲台北芭蕾舞團成立五週年的公演,這場於去年十月在台北社敎館的演出,爲一九九九年的六場巡迴劃下句點。該演出除了回顧兩個創團首演的舊作Preludio Sinfonico和《曼陀鈴》外,也推出兩個新作《氣韻》和Come Through the Meadow。
Preludio Sinfonico是台北芭蕾舞團一九九四年創團之初,聘請美國科羅拉多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馬汀.弗德曼(Martin Fredmann)爲該團特別編作的作品,今年重演還爲主跳的雙人女舞者加上硬鞋的技巧表現。此作品由當年演出的小舞台(皇冠小劇場)換至大舞台(台北社敎館),由於燈光和呈現距離等劇場條件的改變,使整個作品的氣氛美感增色不少,舞者得以施展開來,令此作品的呈現比以前更爲順暢。舞者雖然和五年前的創舞舞者全然不同,但各個舞者對該作品的熟練和掌握都恰到好處。
另一舊作爲彭錦燿的《曼陀鈴》,編舞者將現代舞的重心快速轉換特色加入芭蕾技巧,所呈現出的節奏和流動感對在大舞台演出的舞者是一大挑戰。可喜的是,舞者並沒有因而呈現出不精準或吃力的狀況,反而讓觀衆感覺到舞者熟練掌握重心的變換。精準的排練使作品乾淨俐落,値得讚賞。
融合中西舞風的嘗試
《氣韻》是由該團藝術總監吳素芬選用馬水龍的樂曲《梆笛協奏曲》而編的新作。她以「笛聲因氣而生,身形因氣而舞」爲此舞的主要發展動機,企圖讓生命的活力和律動在舞蹈的迴旋與流動間相互結合,從而化出「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動作形式,並希望能帶領觀衆進入意象的境界。
此舞採用一些中國舞蹈的特色,例如旦角走步時的特殊手勢舞姿,並在某些片段採用中國服飾的飄帶設計,使之成爲活動的彩帶。染色的飄帶,時而是身上的圍巾或長袖,時而成爲彩帶;有時舞者身上不見飄帶,僅有連身的衣褲,服裝頗有變化。林璟如的染工服裝色彩一向美麗,只可惜此次服裝的合身程度略嫌寬敞,如能解決如何讓舞者任意舞動又可以呈現更修長線條的難題,當更爲完美。
要結合兩種不同特色的舞蹈形式,一向困難。《氣韻》的舞者欲以穿著硬鞋表達旦角特殊走步的俏麗,略嫌不足。這並不是技巧的問題,而是神韻的傳達不容易掌握,或許日後舞團可以爲舞者們安排和複習一些中國舞的基本訓練,假以時日一定會有幫助。
由於這個作品採用這首大部分觀衆都耳熟能詳《梆笛協奏曲》,每個人心中都已有自己對音樂本身特有的意象,要滿足每位觀衆的期待就較不容易。在嘗試結合不同藝術形式的表達之初,也許會令人產生不協調的感覺,但是如果不冒險開始開發本土的芭蕾特色,台灣芭蕾要如何繼續經營下去將是一個難題。如果舞團和觀衆都能給予機會嘗試,假以時日定會有好的作品出現。編舞者勇於接受這個挑戰,勇氣可嘉。
馬汀.弗德曼二度爲該團所編的新作Come Through the Meado長達三十分鐘,舞作由許多小段落所組成,全舞不說故事,但企圖表達年輕人純眞的情感。該舞段落與段落之間時有關聯、時無關聯。段落之間舞者進出場不夠流暢,造成有時暗場過久而使得節奏掌握得並不理想,常令觀者有情緒中斷的感覺,是美中不足之處。
此場演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們在情感的表達、技巧和體力,都有明顯的進步。如加入舞團已有四年的唐邠如、尹小蘭和邱欣怡都表現出色,而進團三年的莊媛婷也有相當大的進步,其他舞者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實是令人可喜。由於有這群熱愛舞蹈的舞者們願意在微薄車馬費之條件下接受長期的訓練,台灣的芭蕾舞團也才可以在生存不易的條件下繼續工作下去。台北芭蕾舞團雖爲半職業芭蕾舞團,但只要有更多的觀衆繼續支持和有更多的舞者願意付出,相信經過累積多年的共同合作的默契和經驗,要成長爲職業舞團的目標當指日可待。
文字|鄭淑姬 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