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伯特出生地,現爲舒伯特博物館。(林靜芸 攝)
里程碑 Milestone 里程碑

孤寂心靈的絕美嘆息 舒伯特誕生200週年

舒伯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年輕去世的,因著過早的離開人間,沒能看到自己所盼望的光明,但他用心血譜寫的音樂作品,將永遠成爲人類文化寶庫的珍品。在其誕生二百年後的今日,更可藉著他雋永而深沉的音樂語言,讓我們更認識過去,思考未來。

舒伯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年輕去世的,因著過早的離開人間,沒能看到自己所盼望的光明,但他用心血譜寫的音樂作品,將永遠成爲人類文化寶庫的珍品。在其誕生二百年後的今日,更可藉著他雋永而深沉的音樂語言,讓我們更認識過去,思考未來。

紀念大師二百週年誕辰

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

1月25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浪漫與詩情

1月31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公元一七九七年(二百年前)的元月三十一日,音樂界誕生了一位音樂史上最苦難,最不得志的音樂大師──舒伯特(Franz Schubert)。在當時,音樂家均靠宮廷供養,如巴赫、韓德爾、海頓等人;如此一來,這些音樂家可無後顧之憂的專注作曲、練習、演出,在親王貴族的呵護下旣不虞匱乏又得到讚美。但此一習俗到了莫札特、舒伯特等人時,他們開始想以「自由樂人」的身分出現,不再受依附於皇室權貴,因此境遇完全不同,在創作上,不但必須不斷自我突破,還要作些迎合大衆口味的作品以增加演出機會來維持生計。

所謂「自由」就是得付出相當代價,沒人管,沒有保障,十八世紀末葉的音樂家,因著法國大革命之後帶來了文藝復興思潮,藝人們也想從宮廷中走出來,莫札特是在這波風潮中率先遊走各地,他雖在宮廷中大有聲望,但不願受宮廷約束,而選擇走入社會,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只可惜莫札特因著藝術家的本質,揮霍、好客又加上不善於理財,最終落到貧困潦倒的地步,死後又因他是老百姓的身分,出殯禮儀式僅能在敎堂邊門舉行,也只能埋葬於貧民公墓,甚至到今天連正確的墓穴位置都無法確定。

自由樂人

相對於莫札特,舒伯特的境遇更是可憐,因爲舒伯特羞澀的個性並不適合依附於權貴門下,而他也不願以自己的藝術爲統治者粉飾太平,或寫一些娛樂用,浮華空虛的作品。舒伯特傾注全部心血將他內心深處的嘆息、渴望與吶喊幻化爲一顆顆絕美的音符。除了敏銳的描述心靈深處的作品外,他更將音樂與詩歌作緊密的結合,用富於表現力的旋律與和聲來表達詩的至高境界。

這些描繪情境的小品,雖然寓意深遠,但在當時的宮廷中缺乏被肯定的機會,在群衆中又無作秀的本質,僅能在一些私人的沙龍音樂會中出現,即使最有名的《未完成交響曲》也是在死後三十七年後才被發現。舒伯特不像莫札特、貝多芬在生前就大大有名,得到世人的歡呼,他在世之日僅僅推出一百多首小曲子,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死後才陸續發現,甚至在一百五十年後還在發現遺作。他是窮困潦倒,居無定所,貧疾而終,音樂史書中記載舒伯特是病逝於傷寒,但又有一說他的死亡與營養不良有關。

舒伯特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利克頓泰爾貧困的農村小學敎師家中,佔地大約十坪左右,舒伯特一家十幾口就住在這兒,這間現已成爲舒伯特博物館的房子總共只有兩個房間,進門爲餐廳兼廚房,只有三坪左右,在這個房間的角落,就是舒伯特的出生地,隔壁較大的一間也不過六坪左右,是他們全家十幾口的居所,今天這個房間僅能立著一尊舒伯特的塑像,可見房間有多小。

今天的維也納人以舒伯特爲榮,他們籌組了舒伯特協會,除了在市立公園立了舒伯特塑像,並於一九〇八年五月將舒伯特出生地規劃爲「舒伯特博物館」,收藏舒伯特生前遺物,包括鋼琴、眼鏡、文稿、圖像等等;並將博物館規劃成琴房、書房、藝術廊,以及居所圖片展,是一座値得參觀,讓人緬懷的博物館,位於維也納第九區Nubdorfer街54號。

天才早露

舒伯特的父親是維也納鄕間一所小學校長,除行政工作外又兼敎音樂,媽媽是一位廚房的女僕,家道淸寒。舒伯特在十四位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三,雖然家境貧寒,但舒伯特從小就在濃厚的音樂環境中成長,家中大哥、二哥都會樂器,舒伯特也學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及理論作曲等。從小舒伯特即顯露不凡的音樂天分,能指出父親奏錯的地方,十一歲時以出色的歌聲擔任敎堂歌手。

隨著年歲增長,家中負擔日漸加重,爲了減輕家庭負擔,舒伯特進入住宿的敎堂合唱團康維特學校,當年敎堂的伙食非常差,午餐與晚餐間隔長達八個小時,饑腸轆轆的小舒伯特註定了營養不良的命運,直到變聲期才不得不離開學校。在這段期間最重要的是認識樂長沙里艾利(Salieri),他就就是電影《阿瑪迪斯》中設計謀害莫札特的音樂前輩。

雖然舒伯特的生活相當閒散,但掩蓋不了他的音樂才華,十三歲時他已完成鋼琴變奏曲及幻想曲,但他常常苦於沒錢買五線譜,於是留下一句:「如果有錢就好了,就可以天天作曲」的感傷話。十六歲時母親因傷寒去世,舒伯特開始到父親學校當助理老師,但不久便對刻板而枯燥的敎書生活感到厭倦而離職,但迫於生計只好又去敎小朋友拼音與文法,就這樣舒伯特過著心靈交戰的日子,總是展不開眉頭,旣無能力購買鋼琴,亦無能力將自己的作品出版發行。

十七歲時,舒伯特完成第一號交響曲,但同年他父親的續弦使得家中氣氛更不和諧;直到一八一七年,舒伯特認識了富有的劇作家蕭伯(F. v. Schober),讓舒伯特人生起了一大轉機,透過與蕭伯的交往,舒伯特認識了不少文學家、歌唱家、詩人、繪畫家及作曲家等,也接觸到宮廷官吏史帕文(J. v. Spaun),及對他最有影響的歌唱家福格爾(J. M. Voge),福格爾是宮廷歌者,對將舒伯特的歌曲推介到各地有重要貢獻。

多產的作曲家

舒伯特的作品大體可以分三類,第一類爲六百多首的藝術歌曲,包括最重要的二部聲樂作品《美麗的磨紡少女》和《冬旅》,以及後人爲他編輯出版的《天鵝之歌》。第二類是九部交響曲,其中以b小調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交響曲》和C大調第十號交響曲爲代表,第三類爲其他樂曲包括十九首弦樂四重奏、二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四首小提琴奏鳴曲等。

《美麗的磨紡少》寫的是一個純眞的靑年在百花盛開的春天,懷著對未來無限的希望出發,去尋找幸福和歡樂,是一部優美的抒情詩。而《冬旅》的主人卻是飽經風霜的中年人,在冰天雪地的寒冬裡,漫無目標地到處飄泊,往事只能增加痛苦,未來的命運是更凄涼的,是一部黯淡的音樂悲劇。

《藝術歌曲》它有三個必備條件:好的詞、美的旋律,以及貼切的伴奏陪襯,而這三者正是舒伯特所擅長的。舒伯特擅於將詩人內心的思維、理念所洗鍊的精髓,反映在他細緻的音樂語言中。舒伯特憂鬱深沉的感情常常從腦海中如泉湧般流露不已,他將藝術歌曲提昇到最高境界,成爲一首首訴衷腸的作品。除舒伯特外,舒曼,布拉姆斯等人也都是具有文學底子且富哲學思維的音樂大師。

舒伯特一生寫作了十首交響曲,一般來說第四號《悲劇》、第五號、第六號三首在音樂風格上較接近海頓、莫札特及貝多芬,是他二十歲前的作品,這些作品在生前均未能獲得靑睞,而代表作第八號交響曲也在他死後三十七年才被發現,這首樂曲因爲只有兩個樂章而有《未完成》之稱。

一八二二年舒伯特原想將這首樂曲獻給格拉茲市的音樂協進會,沒想到所託轉交的人未將樂譜送達,竟放在自己家中,在舒伯特死後三十七年,維也納音樂之友社樂團到格拉茲市演出,在幾經周折後由指揮家侯白克得到這首樂曲,他曾試圖將曲子補作兩個樂章,但總有畫蛇添足之感。

據傳舒伯特於一八二五時曾做一首交響曲,惜未能尋獲,應列爲第九號交響曲,第十號則是一八二八年的作品,這首曲子是由孟德爾頌在一八三九年在萊比錫發表的。(孟德爾頌除作曲外,在推介前輩作曲家作品上可謂功績卓著,如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就是因著孟氏的發表而聲名大噪。)

這裡有神聖的火光

舒伯特有小貝多芬之稱,也許他的作品頗有貝多芬的風格,舒伯特從小非常崇拜貝多芬,他們雖然都住在維也納,但一直未能謀面,當貝多芬臥病在床時,舒伯特曾二次前往探視,但沒見著只好留下樂譜,等到貝多芬病情日重,不能作曲時,辛德拉爲了幫助貝多芬解悶,把舒伯特的樂曲給貝多芬看,貝多芬看了感嘆的說:「這裡有神聖的火光」。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貝多芬去世時,舒伯特是八位執紼者之一,八個月之後,舒伯特也隨著貝多芬共赴黃泉,他在臨終時吿知家人希望能將他葬在貝多芬的墓旁,他二哥費南迪就照他的遺囑,將舒伯特的墓園安葬於威靈公墓,離貝多芬二個墓穴的位置。(因二人相距八個月,中間已經埋了兩位。)

一八八八年,奧國政府闢了中央公墓,並於園內特別規劃了音樂家榮譽墓園,將莫札特的精神堡壘立在中央,正中間則並立著貝多芬與舒伯特的墓碑,達到毗鄰而葬的遺志。今天舒伯特的墓碑上刻著「這裡長眠著音樂上豐富而珍貴和完美的希望。法蘭茲.舒伯特葬於此」。

舒伯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年輕去世的,因著過早的離開人間,沒能看到自己所盼望的光明,但他用心血譜寫的音樂作品,將永遠成爲人類文化寶庫的珍品,藉著他雋永而深沉的音樂語言,讓我們更認識過去,思考未來。

 

文字|黃孝石  音樂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