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艾瑞克.霍金斯(Erick Hawkins)的人,多半是從瑪莎.葛蘭姆的相關資料得知,畢竟他是葛蘭姆舞團的的第一位男舞者,也曾是她的丈夫;然而,對於他個人藝術上的成就,則較鮮爲人知。直到去年十一月離開人間爲止,霍金斯一直率領自己的舞團演出,否則這位爲現代舞奠基的功臣,在本月將度八十六大壽的同時,可能還活躍在某個舞台,堅持不退休。
一九九四年的後半季,美國現代舞蹈界殞落了二名第二代現代舞大師:「黑珍珠」(Pearl Primus)以及艾瑞克.霍金斯(Erick Hawkins)。與模斯.康寧漢齊名,先後師事於瑪莎.葛蘭姆,而後各自創立獨特舞蹈技巧體系及舞蹈藝術理念的霍金斯,對舞蹈界的偉大貢獻在於以肢體構造原理,結合芭蕾舞及現代舞背景,提供了一套著重放鬆及自然流動的技巧訓練。在編作上,他汲取且揉合古希臘神話、印地安神話,及東方哲學,展現了超人類的自然神秘感和剎那間永恒的寧靜美感。以下就扼要地敍述霍金斯的成長和學習背景,及介紹其舞蹈技巧、美學的建立與發展,以回顧瞻仰一代大師的風範。
對東、西方古文明的偏愛
一九〇九年,霍金斯出生於科羅拉多州。由於地緣,小時候的他對於美國印地安人的祭典及藝術設計,有著深刻的印象及認識。由此,他了解到了肢體、音樂、舞蹈及信仰可以提昇人類的靈性。高中時代,他熱心參加學校戲劇團體的演出,常演出的劇目《蝴蝶夫人》使他早期初淺地接觸了東方文化。大學在哈佛就讀時,他的主要興趣是古希臘文明、拉丁文及古典神話,這對他日後的編作,有非常厚實的影響。
一九二九年,他向大學請了一年的長假,前往紐約當家庭敎師。在紐約,他觀賞了許多戲劇及舞蹈的演出。基於他的成長背景,當他聆聽及欣賞伊沙朶拉.鄧肯的演講及表演後,欣欣然地接受鄧肯受古希臘文明的啓發及回歸自然的舞蹈主張。此外,他對德國現代舞蹈家黑洛德.庫茲伯格(Harald Kreutz- berg)(註1)簡單及有效的手部動作所散發出的驚人戲劇魅力,十分激賞。一九三二年大學畢業時,霍金斯遠赴奧地利向庫氏習舞二個月。離開時,庫氏建議霍金斯:「學習六個月的芭蕾舞,而後忘了它。」
一九三五年,當林肯.科斯坦(Lin- coln Kirstein)和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開辦美國芭蕾舞學校(The School of American Ballet)時,霍金斯便報名受敎於巴蘭欽。在習舞四年及觀賞無數次的舞團排練後,他也被邀加入舞團。雖未能成爲舞團的重要舞者,他得以致力於敎學並開始編作。巴蘭欽摒除不必要裝飾的純動作技巧理念,加深了霍金斯對於簡約卻有效的動作及舞台運用的認識。由於多年來觀賞第一代現代舞蹈家們的演出,及讚賞他們非凡的表現力及創造力,霍金斯漸漸地在動作技巧及編舞理念上,產生了不同於芭蕾舞的傾向及發展。一九三八年,他離開舞團,轉向瑪莎.葛蘭姆學習現代舞。當時的芭蕾舞和現代舞是二個幾乎沒有交集的世界。因此,霍金斯的轉向是一項非常激進的舉動。
葛蘭姆的技巧,對具有狹窄骨盤及較緊大腿骨關節的霍金斯,是一項大挑戰。然而,他終能克服困難熟練此一技巧,成爲舞團的第一位重要男舞者。之後的十二年,除了在舞團擔綱許多重要角色,他也開始和舞團的日裔視覺設計師Isamu Noguchi(野口勇)合作,從事編作。一九五〇年,霍金斯因個人及藝術觀念二大因素而與葛蘭姆發生齟齬,離開了舞團。在個人因素上,他和葛蘭姆短暫的婚姻完全破裂;在藝術觀念上,由於長年累積的肢體傷害,使他對葛蘭姆技巧及表現方式,產生懷疑,進而排斥、遠離。
發展自然流動的舞蹈技巧
離開葛蘭姆後,霍金斯從成長背景、舞蹈訓練,及生命沈思中,漸漸建立起他個人的舞蹈技巧及理念。首先,他接觸了梅波.艾爾史瓦斯.陶德(Mabel Ellsworth Todd)及露露.史薇卡(Lulu Sweigard)《身體思考》The Thinking Body及「身體結構意象學」(Ideo-Kinesiology)的肢體科學療養理念。同時,他也閱讀日本古詩,及接受玲木大佐禪的薰陶。此一身體新認識及精神新修養,在基本理論及實踐上有著相通的特色,此二者也就構成了霍金斯現代舞技巧的基本理念;動作的起始及動量,在不違背正常健康的肢體結構上,自然而然地發生,沒有強迫似或衝擊似的戲劇性動作;每一個動作的發生,舞者都能了解及感受到是哪些主要骨骼及肌肉在做最經濟有效的運用,除去不必要的裝飾及過多的力量。
如同葛蘭姆,霍金斯的技巧亦強調骨盤的訓練及運用。在葛蘭姆技巧中,骨盤是特種動作精力及螺旋動作,經由「收與縮」(contraction/release)的起動點;在霍金斯技巧中,骨盤是所有動作(包括走路),經由「收與放」(con- traction/de-contraction)的出發點。在前者中,中心的力量強而有力地延伸到賁張的四肢;在後者中,中心散出的勁道,隨著動量流動到流蘇似的四肢。雖然霍金斯也講骨盤重心及地心引力的關係,但發展出的動作具流動性及反彈性。他同時也發現,幾乎所有人類的動作在「收與放」之間,在重心與地心的相互作用下,都具有圓弧性的潛能。這一發現,與東方文化或舞蹈動作的發展與認識,有相同的見解。
展現祭典或神話主題的創作
在一九六〇年之前,霍金斯已成立了他的八人舞團。露西亞.德路哥史濟斯基(Lucia Dlugoszewski)一直是舞團的音樂總監,至今她不僅爲舞團作曲及伴奏,更是支持霍金斯執著於舞蹈與音樂密切關係──堅持舞蹈演出有現場音樂伴奏──的伙伴。從由她的介紹,霍金斯認識了雕塑家雷夫.都拉吉歐(Ralph Dorazio)。由於三個人都喜愛日本古詩、戲劇及禪學思想,於是展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
在受了耶魯大學諾斯羅普(F.S.C. Northrop)敎授的影響(註2),霍金斯認爲「純粹的動作存在於動作本身的覺醒」,並學習東方藝術細緻微妙的感受性。此外,霍金斯亦把藝術的創作及崇高性納入人類生命哲學及生活經驗的範疇;顏色、形狀、聲音及動作的存在及發展寓意於人類生活的共同體(註3)。在受到禪學的啓發及成長背景的影響下,他對動作精力、編舞風格,及服裝道具運用的簡約有效,和音樂伴奏拱托出的祭典或神話氣氛及主題,完全表露於近四十年來的舞蹈技巧及舞作上,例如:一九六〇年的《八個淸楚的地方》8 Clear Places,一九六四年的《中午的地理》Geography of Noon,一九六九年的《黑湖》Black Lake,及一九七五年的《死亡狩獵者》Death is the Hunter,等 。
終其一生,霍金斯除了敎育舞蹈觀衆以新的眼光及態度來了解舞蹈外,也表現了他對舞蹈藝術的執著。對他而言,編舞除了是一項良好的職業外,也是一種思考自然及人類慾望的方式。舞蹈不僅是單單肢體執行的動作,也是洞解萬事萬物理想精髓的一種詩性表現。
在一九九四年的感恩節(十一月二十三日),這位第二代的美國現代舞大師,逝世於紐約,享年八十五歲。
註1:瑪麗.魏格曼的男徒弟,對日本早期現代舞的發展亦甚有影響。
註2:諾氏一九四六年所著的The Meeting of East and West一書,導引了霍金斯將東西文化相互融合於他的技巧體系及藝術成就。
註3:諾氏認爲「爲藝術而藝術」是藝術的第一功用,是一種純粹詩性的表現。「爲人生而藝術」是藝術的第二功用。
參考資料:
Anna Kisselgoff,“Erick Hawkins, Lover of Beauty”, New York Times, Dec. 1994.
Deborah Jowitt,“Erick Hawkins(1909-1994)”Village Voice, Dec. 13, 1994.
Mark Frederick Wheeler, Surface to Essence:Appropriation of the Orient by Modern Dance, Dissertation, 1984.
文字|余金文 美國史密斯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