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雲門舞集的節目單上,林璟如的服裝設計始終是使作品生色的環節之一,像《紅樓夢》的羅繡斗蓬、《涅槃》裡鑲金流蘇的方塊大布,《輓歌》裡羅曼菲天旋地轉飛揚起的大圓裙,而當代傳奇劇場的《慾望城國》、《王子復仇記》、太古踏舞團的《生之曼陀羅》,也都是她肆無忌憚的創意將舞台上的角色活化了起來。
林璟如消失了兩年,到美國遊學回來之後,又躱在信義路一幢佔地四十坪,擠滿了布堆什物的舊房子裡;她說,她還要再消失兩年,用賣房子後的餘款,好好訓練一批能裁能剪能縫之後而能設計的舞台服裝製作人才。
許多劇團、舞團等著她回來,但林璟如說:「我最大的心願是培養接班人。」林璟如從去年十一月底回來之後,謝絕所有邀請,馬不停蹄到高雄中華藝術學校演講,希望找到肯吃苦肯學的學生,過完年後展開一對一的師徒制計畫。
林璟如算是台灣第一代的劇場服裝設計人才,在民國七十年初投入劇場。在此之前,多半由創作者自己身兼服裝設計,交人裁製。
林璟如早期還在王榕生麾下擔任模特兒時,就對布料、色彩、線條有著天生敏感,白天看看師傅怎麼做,回家居然也無師自通。有一回舞蹈家黃麗熏大膽地把一檔公演的服裝交給她設計,「結果成績當然不太好。」璟如說;但這次嘗試卻燒出她對舞台服裝的興趣,從此之後,展開她十六年來與染料爲伍,一針一線縫出來的設計生涯。
十幾年來,林璟如幾乎可說是台灣劇場服裝的「天字第一號」,她對服裝的設計概念往往是和導演或編舞家的創作過程同時進展,成爲創作核心的一部分。林璟如說:「舞台服裝和時裝設計最大的不同便在這裡,特別是舞蹈的服裝,除了表現個性外,還要表現身體,甚至整個舞台上的線條、色彩。」
長期與雲門舞集的工作經驗,林璟如對雲門舞者的身體熟悉得像對自己的孩子一般,而如何去抓準服裝在舞台上的表現能力,林璟如認爲:「你一定要自己會做,了解整個服裝結構,國內這幾年也出現很多設計人才,很有創意,但沒有剪裁能力,服裝成品還有一半需操之在剪裁師傅手裡。」
「藝術與牛肉」
林璟如去年以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的學者身分訪問紐約市立歌劇院時,便以一手好手工贏得該單位的刮目相看。歌劇院的服裝部門原先以爲她也是一位「紙上談兵」型的學者,第一次訪問時只准她看看,連碰都不可以亂碰,第二次再去,部門主管讓她小小嘗試做一頂帽子,林璟如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又快又好。在往後的幾個月裡,林璟如被委以重任參與了市立歌劇院五齣大型歌劇的服裝製作。
林璟如說,其實雲門舞集給她的工作難度反而是最大的,「和林老師工作,就是一直聽他說故事,這個聽的過程非常重要。」往往舞蹈的色彩,在聽故事時便出現在她眼睛裡,像《涅槃》裡埃及金字塔下的金,《紅樓夢》的繽紛,甚至於《九歌》,「十年前,林老師便開始和我說《九歌》,我翻遍了所有關於《九歌》的書籍,到現在《九歌》還背得滾瓜爛熟,沒想到最後竟錯過了它。」
參與表演藝術的工作,林璟如連工帶料外加全副心力投入,結果還是賠錢生意。過去十幾年來,林璟如估計繳給國稅局的稅加起來超過千萬元,這筆大數目從何而來? 「從餐廳秀到牛肉場的服裝我都能做呀!」民國七十年左右餐廳秀極盛時期,包括劉文正、崔苔菁、葉啓田、陳美鳳的餐廳秀服裝,都曾委託林璟如做過。後來牛肉場取而代之,「布料要的少,花招要的多」林璟如說。
有一回有人去看了牛肉場回來後,津津有味地描述衣服裡機關的巧妙:輕輕一按,衣服便脫了。林璟如抿嘴一笑:「那是我設計的。」林璟如有一回設計了一件胸部部分可開可闔,造成酥胸如美唇含皓齒般欲露還閉,香艷刺激之餘,這個創意也在牛肉場服裝裡蔚成一股風潮。
這些大把大把的鈔票,賺進來全又賠進表演藝術的無底洞裡。回來之後,林璟如把僅剩的一幢木栅房子賣了,還了貸款之後,一部分安家,一部分她要拿來培養後起之秀。在狹小擁擠的工作室裡,從縫鈕釦開始學起,林璟如計劃以供吃供住的學徒制,培養年輕人從最基本的功夫開始:「台灣不缺少設計人才,但要設計,一定要先懂得製作。」
特約報導|盧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