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札克的第七號交響曲寫於全民獨立自主意識高漲之際,全曲充滿英雄史詩、痛快舞蹈節奏、色彩豐富的管絃樂法,以及自我心靈交戰的陰暗沉思。馬卡爾將整體結構建築得極為紮實,演得一氣呵成相當暢快。此外,慢板樂章充分傳達出熱情微笑背後隱藏著憂鬱哀傷的捷克魂,而快板樂章高潮時所展現的淨化情懷也令人難忘。
捷克愛樂管絃樂團
TIME 2004.11.28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我在日本東京NHK音樂廳訪問到當時捷克愛樂的音樂總監諾伊曼(Vaclav Neumann),合影留念時他緊緊勾住我的手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悸動迄今記憶猶新。訪談時他曾提到,希望有機會率領其樂團訪問台灣,沒想到十八年後捷克愛樂才終於到訪,而諾伊曼卻已於一九九五年辭世。
這個樂團一八九六年一月四日由德弗札克指揮演出創團音樂會,一九○八年馬勒曾親自指揮該團為其第七號交響曲做世界首演。一九一一年之後的歷代音樂總監,塔利希(Vaclav Talich)奠定國際聲望基礎,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留下短暫火花,安徹爾(Karel Ancerl)發展出世界頂級水準,諾伊曼則維持最高水平並灌錄諸多高評價名盤。其餘任期較短的總監如貝洛哈維克(Jiri Belohavek)、阿布瑞赫特(Gerd Albrecht)和阿胥肯納吉的貢獻則較不明顯。無論如何,世界各地愛樂者只要談起東歐交響樂團,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捷克愛樂。因此對於主辦單位所宣稱「世界十大交響樂團」頭銜,雖無明確統計資料可供佐證,然而在樂迷心目中應屬「雖不中亦不遠矣」,難怪台北國家音樂廳出現近期難得一見的爆滿人潮。
《我的祖國》栩栩如生
這次領軍來訪的是二○○三年九月才上任的音樂總監馬卡爾(Zdenek Macal)。他出身雅納傑克音樂院,曾在貝桑松和米卓波洛斯兩項重要國際指揮大賽奪魁,歷任柯隆廣播交響樂團、雪梨交響樂團、密爾瓦基交響樂團、新澤西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實力派指揮家。十一月廿八日午場先演出史麥塔納《我的祖國》連篇交響詩前三曲:《高堡》、《莫爾島河》和《夏爾卡》。馬卡爾對此曲特別拿手,多年前指揮密爾瓦基交響樂團所灌錄的唱片(Telarc)曾是英國企鵝唱片指南首選推薦盤,這回指揮最正宗的捷克之音更加如虎添翼。無論城堡的歷史傳奇與滄桑、河的流動、女英雄的美貌與由愛生恨的攻擊性,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氣象萬千,充滿對國族往昔榮光的驕傲神往。
下半場不能免俗推出德弗札克的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今年由於正逢德弗札克逝世一百週年紀念,世界各地大小樂團密集演奏此曲,可想而知造成一大堆庸庸碌碌、例行公事的浮面詮釋。馬卡爾或許有鑑於此,乃在部分樂段大量使用表情滑音(Portamento),效果固然獨樹一幟,卻也帶著些許不自然的古怪感。此外,第四樂章結束之時,許多名指揮(如小澤征爾)都刻意將音符延長來塑造懷鄉的兒女情長或遙遠的歷史感嘆,而馬卡爾則採取乾淨俐落迅速結束的手法,似乎無意留下任何低迴的空間。儘管捷克愛樂的音色溫暖高貴,紋理密度深沉洗鍊,所給予筆者的驚艷感受未能像上半場那般強烈。
一氣呵成的德弗札克第七號交響曲
晚場節目全然不同。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他們演出恢宏表情與巨幅動態對比,悲劇感特別濃郁。德弗札克的鋼琴協奏曲靈感品質不如其小提琴協奏曲,但是仍有許多絕頂優美的片段。獨奏者卡斯克(Martin Kasik)是多項青年鋼琴大賽金牌得主,他將波西米亞芬芳的詩情畫意彈得極為窩心,但是還無法逼近大師李希特或費爾庫斯尼的版本,讓此曲在鋼琴展技方面的弱點起死回生。德弗札克的第七號交響曲寫於全民獨立自主意識高漲之際,全曲充滿英雄史詩、痛快舞蹈節奏、色彩豐富的管絃樂法,以及自我心靈交戰的陰暗沉思。馬卡爾將整體結構建築得極為紮實,演得一氣呵成相當暢快。此外,慢板樂章充分傳達出熱情微笑背後隱藏著憂鬱哀傷的捷克魂,而快板樂章高潮時所展現的淨化情懷也令人難忘。
午晚兩場該團選用同一首安可曲:德弗札克的C大調斯拉夫舞曲(Op.72,No.7)。此曲在德弗札克全部十六首斯拉夫舞曲中,平常較少被動用,馬卡爾跟捷克愛樂演出精神抖擻的強烈律動、鮮明細節和精緻表情,讓若干著名唱片版本(如普列文指揮維也納愛樂)顯得既笨重又草率,將現場音樂會的魅力一舉推到極限。
文字|陳國修 資深古典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