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七年時,作曲家布拉姆斯將巴赫的小提琴無伴奏組曲中,最著名的夏康舞曲寫成一首給左手彈的鋼琴曲,獻給據說他一輩子愛戀,但沒有與他結婚的鋼琴家克拉拉。
這首布拉姆斯編的夏康舞曲,幾乎沒有人在音樂會中演出,錄音也十分的少, 因為我們都尊重布拉姆斯,這首曲子只屬於他與克拉拉。
西洋情人節前, 台灣來了一位貴客。
這位貴客, 是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弟弟Fritz(也是音樂家)的曾曾孫女Helma Brahms,她出生於一九四○年,一位新浪潮主義的電影導演。
她與布拉姆斯一樣,成長於港口城市,也就是德國的漢堡市。她的父親已不是像祖先一樣當音樂家,而是從事造船業,當然她還是有一些「布拉姆斯」的親戚在連當時布拉姆斯都無緣當音樂總監的漢堡交響樂團裡當團員,但她本身因為熱愛電影,所以一生投入了這個藝術工作。
因為他,十二歲的她學會了拿筷子…
對一個民族的人下個性的定義是很不公平的,但她真的是一位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就像是十九世紀剩下的那個精神(Zeitgeist)。 從她說起那件她十二歲,也就是一九五二年那個夏天在她學會如何拿筷子的故事,就肯定她是無可救藥……。
他是一位到漢堡來見習造船業的台灣年輕人,當時約莫二十來歲,對十二歲害羞、金髮、太瘦又太高、從來沒有跟外國人說過話的她來說,這位台灣年輕人就像是她打開歐洲世界之外的鑰匙,他教她如何拿筷子。吃完飯之後,他們也一起去公園散步,如果回憶是不殘酷的話,他也牽了她的手。
一九五二年,台灣的第一個交響樂團剛成立七年,但也是台灣急需發展造船業的時候,他於是回到了台灣,臨走前,他送了她一個白色的蝴蝶別針。
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
二○○四年她因受台灣影展之邀,坐了將近二十小時的飛機來到這個冥冥之中她一直期待的地方。她旁邊坐了一位台灣的女士,這位台灣的女士在途中不時地拿出她二十歲住在歐洲的兒子的照片,當然坐在旁邊的她也會忍不住好奇相詢,她們因此成了好朋友,而她決定要為這對台灣的母子拍一部紀錄片。
台灣的母親對兒子的愛勝過自己,勝過生命。她以為是自己與兒子的愛如此特別,所以這位德國導演會排除萬難來讓這個電影開拍。
當然,以德文寫詩的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曾說:有母性的女子才是最美的,藝術的出發點不就是真善美嗎?
在台灣拍片的兩星期,德國導演在用餐時曾三次提到那位在五十三年前教她用筷子的台灣青年(現在,他應該是七十來歲)。但台灣的母親並未發覺這位男子與德國導演來台灣為她拍電影有什麼關連。
布拉姆斯獻給克拉拉的夏康舞曲
在一八七七年時,作曲家布拉姆斯將巴赫的小提琴無伴奏組曲中,最著名的夏康舞曲寫成一首給左手彈的鋼琴曲,並將這首曲子獻給據說他一輩子愛戀,但都沒有與他結婚的鋼琴家克拉拉。他將這首曲子寄給克拉拉並附上一封信:
……我認為這世界上沒有一首曲子比這首巴赫的夏康舞曲還要偉大,而且改編給左手演奏,更是對鋼琴家在技術上的一大挑戰,請妳試看看。我在寫的時候,心裡只想著妳,請不要勉強妳的左手,雖然這首曲子需要很有力的勁道來表現它的和聲,請妳開始輕輕地彈就好了,就像是情人之間的竊竊私語(mezza voce)……
這首布拉姆斯編的夏康舞曲,幾乎沒有人在音樂會中演出,錄音也十分的少, 因為我們都尊重布拉姆斯,這首曲子只屬於他與克拉拉。
也許藝術一直佔據著人與人之間那塊不是白,也不是黑的地帶。
藝術,是布拉姆斯女士思念那位台灣男士的五十三年,原本不斷侵襲內心深處的那段初戀,最後化為一部記錄片;藝術是布拉姆斯先生孤單一生,最後化為一首首雋永的樂曲。
答案,在人的心中祕密的滋長著,無法以肉眼看到,就等有心人來感覺……。
作者按:
布拉姆斯女士剛剛來傳真,她向多年未連絡的叔叔(Hermann Brahms)詢問有關這位台灣男士在台灣的住址,叔叔告訴她說他十年前曾來漢堡找過她,但陰錯陽差沒有連絡上,而當時這位先生竟然就在漢堡病逝了。
她到台灣找他,而他到漢堡找她,倆人始終沒有碰到面,五十三年的思念,只好再延續……。
Zoe佐依子
專業訓練之歌劇演唱者
美國茱麗亞音樂學院學士碩士與駐校歌劇中心訓練成員
國際比利時依麗莎白聲樂大賽銅牌獎得主
在歐美歌劇院期擔任主唱與鋼琴排練伴奏
2003年獲遴選為行政院文建會第一屆赴英之文化創意產業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