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史上最機智幽默之前十強
英國電視台(UKTV)二○○七年曾以三千名喜劇迷為對象,票選英國史上最機智幽默的人,劇作家王爾德名列第一,以下為這項票選前十名的結果。
英國電視台(UKTV)二○○七年曾以三千名喜劇迷為對象,票選英國史上最機智幽默的人,劇作家王爾德名列第一,以下為這項票選前十名的結果。
「勇於冒險,才能製作高品質的節目。」英國皇家歌劇院執行長托尼.霍爾(Tony Hall CBE)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訪台,在六月卅日於兩廳院舉行專題演講,並與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對談「當東方遇見西方開創藝術市場的無限空間(Investing in the Arts)」,他在專題演講中提出「冒險」對於開創藝術市場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必須持續往前邁進與冒險。」
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廳,首次邀請舞團駐團,由英國編舞家麥可.克拉克領導的駐團計畫,於八月底發表了第一階段的成果展現;舞作由七十五個業餘舞者與八個舞團舞者共同排練,舞者帶有稜角的動作與地板佈景的幾何圖案發展出有趣的關係,而業餘舞者略帶笨拙、且帶有機器人感覺的步伐則讓觀者覺得新鮮。
英國財政「緊縮時代」正式來臨,英政府近日公佈「公共開支評估」(Spending Review〉將大幅刪減公共預算,不僅因政府削減大學補助可能讓學費爆漲,文化預算也刪減三成,而掌管文化補助的英國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本身就必須砍掉一半預算,地方政府為了響應中央政策,也拿文化補助開刀,英國西南方的薩默塞特郡(Somerset County)甚至刪光全部的文化預算。
英國政府的預算緊縮政策可能讓藝文產業面臨寒冬。英國政府宣布將刪減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的文化預算,預估目前受政府補助的八百多個藝文機構中有四分之一在未來四年即將倒閉;而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宣布裁撤電影協會更引起輿論譁然,包括國家劇院、泰德美術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蛇形藝廊、南岸藝術中心、沙德勒之井劇院等大型機構都挺身抗議補助驟降。
全球金融風暴波及,英國藝文市場不僅票房慘澹,更深的隱憂是政府開出的藝文補助支票可能大為縮水。英國各大藝文機構都開始皮皮挫,因為政府的補助縮減,將連帶影響到企業贊助及個人捐款的意願降低,節目品質下降。而英鎊慘跌,已經影響到劇院引進歐美節目的意願,最近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就宣布取消今年舊金山芭蕾舞團的演出。
歷史悠久的倫敦,長期以來累積了不少的廢墟空間,往往成為新銳藝術家揮灑創意的所在。像倫敦橋下的表演空間Shunt Lounge,就是融合戲劇、舞蹈與視覺藝術的表演空間,也是年輕藝術家的舞台;另如The Old Vic劇院與新銳表演團體Punchdrunk五月時也利用滑鐵盧火車站後面廢棄的塗鴉空間進行創作計畫Tunnel 228。
二○○七年才創立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以委託世界知名的藝術家推出跨領域的新製作打響名號,對老牌的愛丁堡藝術節帶來強勁壓力。曼徹斯特以頗受矚目的It Felt Like a Kiss一劇作為開幕,在殘破舊公寓中的演出令觀眾融入戲劇場景。愛丁堡則維持對蘇格蘭當地文化的關注,演出The Last Witch等劇均與蘇格蘭的歷史有關。
英國國家劇院新作 諷刺挑戰移民議題 由重量級劇作家理查.賓編作、國家劇院總監尼可拉斯.希特納擔綱導演的《英國人特親切》一劇,上演以來爭議不斷。這齣挑戰英國社會不願談論的移民議題的諷刺劇,為了搞笑與誇張,以刻板印象呈現不同地方來的多種族群,惹惱了被「諷刺」到的各方人馬,甚至在該劇舞台上當場演出標語抗議劇碼。
倫敦的冬日凜冽且憂鬱,日照時間短少,但每年冬季舉辦的國際默劇節(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總能以獨特的戲劇形式和幽默感照亮寒冷的冬夜。長達半個月的二○○九倫敦國際默劇節甫落幕,包括舞蹈、偶戲、默劇、馬戲等多元的形式,在五個重要的展演場所演出,今年的表演團體來自英、美、法、德、俄、西班牙等國家,而默劇節已經舉辦了三十多個年頭,成為倫敦歷史最悠久的戲劇節之一。
王墨林,台灣小劇場最後一位左派實踐者,與主流、體制壁壘分明的叛逆先聲,穿梭小劇場界二十年,自八月起卻有了全新的「僱主」身分:「牯嶺街劇場」藝術總監,在與台北市文化局簽約後,他與號召而出的劇場界伙伴組成陣容堅強的經營團隊,要將牯嶺街劇場重新推上舞台發光發熱。王墨林說,「我已經快六十歲了,想把累積做小劇場的經驗傳承出去,牯嶺街將是一個總結我過去經驗的據點。」
英式幽默不像美式幽默直接、淺白,也不像法式幽默總以優雅的反諷姿態看世界,或者透過模仿來嘲弄一切。英式幽默包含了一套迂迴曲折的潛規則,英國人不過分誇大,常以雲淡風輕的冷嘲熱諷來描述事物,與其吹噓自己,他們更常透過自貶來取悅旁人。
於今年「新舞風」首度訪台演出的隨機現代舞團,是英國知名舞蹈劇院「沙德勒之井劇院」的第一個駐院舞團,兩者間的合作模式相當多元,權利義務關係也很自由,對舞團來說,「沙德勒之井是每天都有不同舞蹈形式發生、創作與演出的場地,駐團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在這個充滿刺激與活力的環境中激發更多的創作力。」
鮑許與康寧漢兩位舞蹈巨擘的辭世其實是現代舞的警鐘,英國蘭伯特舞團藝術總監包德溫就指出,現在是現代舞編舞家開始重視歷史使命的時刻,舞蹈跟繪畫一樣,新的作品在跟舊的作品不斷地激盪下才能發展地更好,如果經典的現代舞作無法持續演出跟保存,新作的未來也讓人憂心。
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新作《十一與十二》,自去年底在巴黎首演後,今年二月轉往倫敦開始國際巡演。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演出的該劇,劇情是關於西非於一九三○年代法國殖民時曾實際發生的宗教紛爭,布魯克透過這齣劇探討深刻的宗教議題,也探討生命與死亡、時間與結束,並強調戲劇能給每個觀者不同的體驗。
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因為預算管理失誤,造成文化預算出現一億英鎊的黑洞,不僅影響到大英博物館的增建計畫,連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新館、英國國家電影館(類似電影資料館)的擴建等重要大型文化建設案都連帶受到影響。
走過半世紀的荷蘭舞蹈劇場今年舉行金禧巡迴,於七月在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四天。推出的四套舞碼,包括尤里.季里安在二○○九年新編的作品Mmoires d'Oubliettes,以及季里安兩齣舊作,還有其他駐團或合作編舞家分別為一團及二團所編的舞碼。
在英國傳統歌劇聖地科芬園的皇家歌劇院中,也有一方實驗創新的園地,而這齣由現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作曲、卡夫卡小說改編的歌劇《在流刑地》,就是在這個Linbury StudioTheatre演出。這齣歌劇僅八十分鐘,卡夫卡的原著小說篇幅也不長,但卻寓意無窮,有人說這不僅是探討刑罰與罪惡,也表現無止盡重複工作與勞力的枷鎖。
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以生活行動的記錄為創作核心,目前她的回顧展正在倫敦展出。其中作品Take Care of Yourself中可見到芭蕾舞者以激烈的舞姿、老牌女星珍妮.摩露以朗誦,還有小丑以滑稽的動作來解讀蘇菲前男友X給她的「分手信」。
曾訪台演出舞作Rain的比利時羅莎舞團,該團編舞家姬爾美可擅長將日常動作融入舞蹈、運用重複動作並與極限音樂搭配合宜,成團經典Rosas danst Rosas尤其久演不衰,迄今已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九月份羅莎舞團再訪倫敦沙德勒之井戲院,演出姬爾美可親自上陣的Rosas danst Rosas與最新舞碼Zeitung。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