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文彬對樂曲節奏步調的掌握,以及對高潮的塑造與釋放,都充滿信心,讓群集舞台上數百人眾志成城,士氣高昂適切演出了馬勒所主張「愛神就是世界創造者」的精神內涵,為耕耘長達一整年的「發現馬勒系列」畫下壯麗句點。
NSO 馬勒系列十—千人歡頌
TIME 7.10 2:30pm
7.11 7:30pm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允稱音樂史上最龐然的交響樂,一九一○年慕尼黑首演時,除了超大型管絃樂團(九十支絃樂、二十五支木管、二十四支銅管、四支曼陀林、四把豎琴、兩組定音鼓、管風琴、鋼琴等等)之外,還動用八位獨唱者、兩個混聲合唱團、一個兒童合唱團(三百五十名),演出者合計1028人,日後乃有《千人交響曲》之稱。現代國際樂壇對此曲的演出,基於各項成本考量已經無法像當初那般奢華,然而每次上場人數依舊頗為壯觀,譬如阿巴多一九九四年二月指揮柏林愛樂演出現場音樂會兼錄製唱片(DG),就動用了五百多人。這次國家交響樂團的動員量顯然不會少於阿巴多那場,舞台浩浩蕩蕩向前延伸到觀眾席的第五排,難怪有聽眾興奮得跟鄰座耳語:「光看這場面就值回票價!」
引領出光輝燦爛的幸福感
NSO一共演出兩場,筆者欣賞七月十一日晚場。第一部分用拉丁文演唱西元九世紀聖靈降臨節的讚美詩〈來吧!創造者的靈魂〉。簡文彬以成熟的熱情和溫暖的表情,充分引領出光輝燦爛的幸福感,巨型合唱團雖然部分樂段可以更精雕細琢,仍唱出波瀾壯闊獻身偉大藝術的莊嚴力道。樂團也是洶湧澎湃、氣氛華麗、動態十足,絃樂尤其洋溢渴慕之美,儘管尚未能達到類似柏林愛樂那種傾國傾城的境界。
第二部分用德文演唱歌德《浮士德》最後場景,描寫浮士德的驟然得到救贖,並且呈示物質世界的虛幻以及對男性通過追求永恆女性獲致最終昇華意境的熱望。這部分八位獨唱者極具關鍵地位(分別飾唱罪孽深重的女人、葛麗卿、光明聖母、撒瑪莉亞女人、埃及瑪莉亞、崇敬瑪莉亞的博士、感奮的教父、沉思的教父),基本上五位女歌手的表現相當平均,男歌手方面則以廖聰文字正腔圓、紮紮實實的中低音唱腔最為出色。比較可惜者,男高音葛毅(飾唱崇敬瑪莉亞的博士)當天並非處於最佳狀態(需攜帶寶特瓶上台喝水),雖然唱得頗有深度,卻也發出些許撕裂的雜音。
為耕耘一整年的「發現馬勒系列」畫下壯麗句點
簡文彬對樂曲節奏步調的掌握,以及對高潮的塑造與釋放,都充滿信心,讓群集舞台上數百人眾志成城,士氣高昂適切演出了馬勒所主張「愛神就是世界創造者」的精神內涵,為耕耘長達一整年的「發現馬勒系列」畫下壯麗句點。巧合的是,八月之後國家交響樂團重新整合,部分成員離團他去,這場音樂會遂變成原班人馬的最後一次團隊合作。各部門有意無意之間均展現無懈可擊的精湛技藝,可謂留下一幅略帶感傷卻也值得驕傲的畢業紀念照。
文字|陳國修 資深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