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愛樂室內合唱團以完美無瑕的音準、金鑽似的高貴音色還有醇美渾厚的泛音,將佩爾特「樂曲好似在時間不存在的區間裡運行,每件事都即將發生,樂曲卻永無完成之時」的特色發揮到神祕極致,最終還給予聆聽者屏息以待的昇華喜樂。
愛沙尼亞愛樂室內合唱團 & NSO
TIME 11.2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愛沙尼亞雖然被稱為「小國」,其古典音樂界在國際舞台的表現卻相當亮麗。指揮方面,尼米.葉維(Neeme Jarvi)和帕沃.葉維(Paavo Jarvi)父子檔分別在底特律交響樂團、辛辛那提交響樂團擁有一片天。作曲方面,杜賓(Eduard Tubin)的交響樂持續受到重視,而如果有所謂現代音樂作曲家「流行排行榜」的話,佩爾特(Arvo Pärt)肯定名列前茅。成員二十六人的愛沙尼亞愛樂室內合唱團,則在小型聲樂組合領域傲視群倫,所灌錄多張北歐與東歐的罕見曲目專輯,不但數度贏得法國和荷蘭的唱片大獎,也六次獲得葛萊美獎提名肯定。這次該團來訪,儘管難免被馬友友和柏林愛樂的光環所遮蓋,仍掀起內行鑑賞家的熱烈期許。
整體印象就像北國的耶誕祝禱
他們推出兩套節目,一場單獨無伴奏演唱,一場跟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筆者聆賞的是後者。上半場演出巴赫《聖母讚主曲》(Magnificat,BWV242)。巴赫一七二三年譜曲時由於係針對聖誕節場合,所以遵循古老傳統添加了跟耶誕相關的歌詞,九年之後,他將這些場合歌詞拿掉,俾供路德教派晚禱儀式使用,並將調性從降E大調轉移到D大調,更動不少細節,還加入長笛來豐富管絃樂色彩。此曲有不少獨唱和二重唱的段落,女高音凱雅.烏爾布音質清純且莊嚴(〈因為他垂顧〉),女低音愛麗絲.歐賈表情渴慕而溫柔(〈他餵食飢餓者〉),男低音萊納.威魯唱得堅定、內省(〈全能者提昇我〉),男高音托瑪斯.托赫特適切傳達了略顯激動的活力(〈他放下高位〉)。五聲部合唱則時而精神抖擻(〈所有世代〉),時而充滿能量(〈他運用手臂〉)。指揮保羅.希利爾(權威學者,曾任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古樂學院院長)並未刻意塑造樂團的色調,一切以古樸、簡潔為尚,整體印象就像北國的耶誕祝禱,陰冷、虔敬、認命,還帶著些許的耐人尋味。
完美無瑕的音準、金鑽似的高貴音色
下半場演唱佩爾特《頌歌》Te Deum(或譯《謝恩讚美歌》)。佩爾特於一九七○年代揚棄十二音列作曲法和拼貼手法,從中世紀音樂和葛利果聖歌提練出獨樹一幟的「鈴聲叮噹(Tintinnabuli)」美學,成為東歐「素樂」的宗師。這種美學主張把單一音符演得美麗就已足夠,因此他寫曲均由最原始素材出發,而三和弦的結構就像小鐘,乃有上述名稱。一九八四年初稿、一九九三年定稿的《頌歌》,即為此招牌理念之代表作。愛沙尼亞愛樂室內合唱團以完美無瑕的音準、金鑽似的高貴音色還有醇美渾厚的泛音,將佩爾特「樂曲好似在時間不存在的區間裡運行,每件事都即將發生,樂曲卻永無完成之時」的特色發揮到神祕極致,最終還給予聆聽者屏息以待的昇華喜樂。國家交響樂團絃樂群展現首屈一指的氣派,紮實撐住樂曲的靈魂基石,亦功不可沒。保羅.希利爾和合唱團安可一首沒有宣佈曲名的北歐清唱小品,臨去秋波猶充滿顫慄之美,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