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現役和退休柏林愛樂團員組成的柏林愛樂巴羅克獨奏家團,技巧精準、表情均衡,充分揮灑出作曲家的創意和靈感。(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音樂

展現令聽眾耳朵出油的魅力

梅爾與柏林愛樂巴羅克獨奏家團

第二組曲目包括多首耳熟能詳的巴羅克名曲,無論巴赫《G絃之歌》、帕海貝爾《卡農》、馬切洛的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還是韋瓦第《和諧的靈感》裡的《第八號協奏曲》,他們都奏出足以令聆者耳朵出油的魅力。

第二組曲目包括多首耳熟能詳的巴羅克名曲,無論巴赫《G絃之歌》、帕海貝爾《卡農》、馬切洛的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還是韋瓦第《和諧的靈感》裡的《第八號協奏曲》,他們都奏出足以令聆者耳朵出油的魅力。

梅爾與柏林愛樂巴羅克獨奏家團

TIME     2.23〜24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印象中第一個來台的巴洛克(baroque)組合,應是慕興格所指揮的斯圖加特室內樂團,當時由遠東音樂社主辦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整個演奏帶著豐美、浪漫的老式風格。一九八四年霍格伍德率領古樂學會管絃樂團來訪,台灣聽眾首次有機會聽到古樂器比較甜美、輕盈、細瘦的質感。國家音樂廳啟用之後來過的團體,聖馬丁學會管絃樂團和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都已折衷化,只有賈狄納指揮下的英國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能夠給予令人回味的華美光輝和生命力。新千禧年以降,此領域來訪標的改由柏林愛樂巴羅克獨奏家合奏團(Berliner Barock Solisten)獨領風騷。他們每次都搭配一位主題明星,上次是長笛小生帕胡德,這次則為唱片公司積極力捧的雙簧管高手梅爾(Albrecht Mayer)。

充分揮灑作曲家的創意和靈感

第一天節目以巴赫清唱劇《哭泣、悲歎、憂愁、膽怯》的序曲開場,梅爾的雙簧管吹出抒情憂鬱美聲,卻因曲目太短,聽眾差點忘了鼓掌。泰勒曼的A大調雙小提琴協奏曲,曾任柏林愛樂首席的庫斯摩爾擔綱第一把小提琴,其慢板樂章音樂性絕佳,快板樂章則略顯歲月不饒人的痕跡。泰勒曼的降E大調絃樂大協奏曲,這個由現役和退休柏林愛樂團員組成的十二人絃樂團,技巧精準、表情均衡,充分揮灑出作曲家的創意和靈感。巴赫的A大調柔音管協奏曲,梅爾再度登場。他技巧悠遊自如,分句細膩,但節奏比較激進,樂團稍嫌保守,沒有全然跟上腳步。下半場,雙簧管簡短歌唱的巴赫清唱劇《我心已被深深煩惱》序曲和泰勒曼的E大調絃樂大協奏曲,與上半場的漂亮質感相互輝映。泰勒曼的D小調單簧管協奏曲對資深鑑賞家而言,可謂驚艷的大發現,無論快板之高貴輝煌或者慢板的神祕渴慕,都值得一聽再聽。壓軸好戲是巴赫的D小調為雙簧管與小提琴的複協奏曲,梅爾火花四射的獨奏加上類似爵士樂手的強烈肢體語言,讓樂曲解脫傳統束縛,綻放出前所未見的燦爛光芒。安可曲採用韓德爾《席巴女王的蒞臨》,梅爾跟其他同仁瞬間回復柏林愛樂摩登本色,將即興展技發揮到極致,現場聽眾也跟著High到最高點。

中提琴獨奏家克瑞斯特令人驚喜

有趣的是,第二天的開場音樂仍是韓德爾《席巴女王的蒞臨》,不過梅爾卻未參與演奏。這第二組曲目包括多首耳熟能詳的巴洛克名曲,無論巴赫《G絃之歌》、帕海貝爾《卡農》、馬切洛的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還是韋瓦第《和諧的靈感》裡的《第八號協奏曲》,他們都奏出足以令聆者耳朵出油的魅力。當天最大驚喜來自泰勒曼的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獨奏者克瑞斯特(Wolfram Christ)是卡拉揚時代的柏林愛樂中提琴首席,他音量巨大、音質圓潤,線條、表情幅度寬廣,樂曲分量連升數級,贏得不遜於梅爾的熱烈掌聲。壓軸曲與昨晚相同,梅爾似乎有點疲憊,雖然技巧水平堅若磐石,散射的即興火花卻未若先前那般耀眼。謝幕後梅爾宣稱,由於中國菜非常好吃,所以他們有力氣再演出一首安可曲,接著跟首席庫斯摩爾攜手擔綱韋瓦第《為小提琴與雙簧管的複協奏曲》終樂章,結束訪台之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