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德爾》(光點台北 提供)
電影

再續劇場「一夜情」!

劇場導演的影像創作

這次「穿過劇場的玻璃」影展,導演群一字排開,包括到過台灣的碧娜.鮑許,即將來台的歐斯特麥耶、羅伯.威爾森、鈴木忠志,以及更多與我們從來緣慳一面的大師。劇場貴在現場體驗,但傳奇演出卻未必有機會讓你親臨現場;透過劇場大師級導演的影像創作中,或可讓人領略其劇場魔力之一二。

這次「穿過劇場的玻璃」影展,導演群一字排開,包括到過台灣的碧娜.鮑許,即將來台的歐斯特麥耶、羅伯.威爾森、鈴木忠志,以及更多與我們從來緣慳一面的大師。劇場貴在現場體驗,但傳奇演出卻未必有機會讓你親臨現場;透過劇場大師級導演的影像創作中,或可讓人領略其劇場魔力之一二。

「穿過劇場的玻璃──劇場導演的影像創作」影展

8/11〜25 台北 光點戲院

9/3〜27 桃園 桃園縣政府演藝廳

9/14〜17 新竹 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

9/1〜10 高雄 高雄市電影圖書館

Robert Wilson & Pina Bausch劇場影像攝影展

8/13〜/27

台北之家2F迴廊展覽館

座談會

8/12  2:00pm  黎煥雄「在影像之中甦醒又消隱的劇場」

8/13  2:30pm  王墨林「六○年代日本與前衛劇場」

8/19  2:30pm  鴻鴻「影像中的導演劇場」

INFO  02-25117786  http://www.spot.org.tw/

世界各地的精采演出,都幾乎從未發行DVD,了不起某些藝術電視台偶爾錄影轉播,但多半根本是船過水無痕,像難尋回的一夜激情。當然劇場貴在現場體驗,錄影往往像複製畫一樣味如嚼蠟。不過,有複製畫可看,至少勝過千言萬語的抽象描述。

這次的「穿過劇場的玻璃」影展,導演群一字排開,包括到過台灣的碧娜.鮑許,即將來台的歐斯特麥耶、羅伯.威爾森、鈴木忠志,以及更多與我們從來緣慳一面的大師。對多數觀眾而言,這些名字有的如雷貫耳,有的或許十分陌生,但他們確實都是自闢天地的重要藝術家,半個世紀來劇場弄潮兒的黃金組合。

標明「劇場導演的影像創作」,這批影片事實上有好幾種不同類型。有的是真實的演出紀錄,如《費德爾》、《零點時刻/服務的藝術》、《海達.嘉布樂》、《大鼻子情聖》;有的是根據演出重拍的電影版,如《我是一隻大象,夫人》、《河堤上的鼓手》、《群魔》、《美感游擊隊》、《馬哈╱薩德》和《摩訶婆羅達》;有劇場導演另起爐灶的純電影創作,如《皇后的怨言》、《影片》、《時間之書》;也有關於導演或劇團的紀錄片,如《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塔都茲‧康托劇場》、《夜太陽》、以及紀錄片大師懷斯曼的《法蘭西劇院─表演愛情》等等。

跨文化劇場的豐盛成果

這些影片關涉的演出多半已寫入當代劇場史,處處可見藝術家突破文化與時代藩籬的努力。彼得.布魯克的兩部作品縱跨了他的英國和法國時期。一九六四年的《馬哈╱薩德》是他殘酷劇場實驗的集成展現,透過當代演員扮演十九世紀薩德侯爵領導的精神病患,再由他們扮演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情節,將政治狂熱與精神疾病等量齊觀,堪稱表現劇場之幻象與真實的野心宣言。二十年後,改編自印度史詩的《摩訶婆羅達》總結了他以巴黎為基地實踐跨文化劇場的成果,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員搬演人類共同的史詩,劇中的戰爭遂顯得既古遠又切身。

法國陽光劇團曾在八○年代以歌舞伎風的莎劇系列,奠定其東方劇場招牌。不但西方觀眾驚為天人,東方觀眾也能從他們不拘一格的引用模擬當中,發現傳統的新生命。相對於彼得.布魯克從非洲及印度表演傳統汲取養分,陽光劇團的莫努虛金一方面以峇里島歌舞、中國京戲與偶戲、日本歌舞伎來搬演西方經典,一方面與法國女性主義首席學者西克蘇(Hélène Cixous)合作,編撰當代題材,關切包括愛滋、西藏自由、世界難民等問題。《河堤上的鼓手》則是兩個方向合一的近作──以日本文樂(淨琉璃)風格演出虛擬的東方奇譚,主題卻緊扣當代環保與文化存續的議題。由演員飾演戲偶的精確技藝讓人嘆為觀止,但其深刻的關懷更令人動容。《夜太陽》是陽光劇團以阿拉伯風格演出莫里哀名劇《偽君子》的排練記實,可以一窺其精密的操演過程。

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的《大鼻子情聖》也是東西交會的突出印記。採用「後設劇場」(meta theatre)的理念,他擷取原劇的重要段落大肆發揮,以茶花女和西哈諾的卑微痴愛互相對照,全劇更伴以《茶花女》歌劇音樂,富有音樂劇場既疏離又催淚的奇特情調,演員風格化的表演更清晰可見「鈴木方法」的刻痕──連德俄混血的女主角Irina Lindt以俄語念白時亦然!

德國劇場的挑釁能量

十月國家劇院將邀來柏林的激爆版《玩偶之家》,影展中可先睹為快導演歐斯特麥耶的易卜生系列作《海達.嘉布樂》──同樣的旋轉舞台,同樣細膩大膽的當代生活刻畫。影展也同時推出珍貴的法斯賓達版本《玩偶之家》,可以對照觀賞。

歐斯特麥耶雖主掌西柏林列寧廣場劇院,他的效法對象卻非創團大師彼得.胥坦,而是東柏林一干以劇場激烈挑釁現實的導演群,如人民劇院的總監卡斯托夫和常任導演瑪塔勒。卡斯托夫以自由的嬉笑怒罵手法解構文學名作著稱,人物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狂奔、開車橫衝直撞,不按牌理出牌,充滿表演活力。他曾大刀闊斧改編田納西.威廉斯系列劇作,批判美國文化,這次放映的《群魔》則是他改編杜斯妥也夫斯基系列小說的成果之一(原著通常譯為《附魔者》),場景現實,人物則激狂一如劇場。受卡斯托夫重用的瑞士導演瑪塔勒,這次則有《零點時刻/服務的藝術》參展。這齣戲描述一個虛擬的政客訓練班,除了嚴厲的班主任「零時女士」,全部人物都是男性。劇中的政治嘲諷對應到台灣現狀毫無隔閡,好一齣活脫脫的「官場現形記」!那些老演員在台上一字排開,一個個性格突出,演技爐火純青,真是抵死過癮。看到德國劇場與社會對峙的能量,比照台灣努力要將劇場收編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心態,真是令人浩歎!

另一位與彼得.胥坦齊名的老將彼得.查德克,以《我是一隻大象,夫人》作為一九六八年叛逆世代的證言。課堂、官僚作風的老師、成群警察、餐桌上的中產階級,學生派對、邊緣藝術家、巷戰、性愛探索……匯為西方社會的解剖群像。電影形式多元豐富,全不為原作所限。

前衛劇場的先鋒經典

除此之外,看到以下這幾位世界級劇場大師的罕見經典,很難不怦然心動──

德國舞蹈劇場開路先鋒碧娜.鮑許唯一的一部電影《皇后的怨言》,以現實場景作為演出舞台,每個畫面都耐人尋味:在爛泥裡踉蹌的兔女郎、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沙發上閒眺的上班女郎、奮力拖著綿羊和山羊的盛裝女郎……碧娜舞蹈劇場的特質,不必跳舞即已畢露無遺。

羅伯.威爾森傳奇性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突出的意象和令人血流加速的音樂,還有羅伯與極限音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受訪的年輕身影。

波蘭劇場大師康托從行動藝術、包裝藝術、到實用物拼貼的自傳式劇場演出,始終是獨樹一幟的開創者,他的「死亡劇場」美學更是深沈魅人。但由於去世得早(1990),其演出實況早成傳奇。《塔都茲‧康托劇場》搜錄康托各時期的演出片段,輔以去世前的訪談,是瞭解這位東歐劇場靈魂人物的珍貴法門。

《影片》則是貝克特唯一以電影為表達形式寫作的劇本,邀請垂老的默片喜劇演員巴斯特.基頓主演,追問影像偷窺的本質。劇場與電影兩位大師的組合,千載難遇。

三十年來法國劇場最重要的導演巴提斯.薛侯,橫跨劇場、歌劇、電影三界,與女星多明妮.布隆合作的拉辛悲劇《費德爾》,完全展現他講究的情緒爆發力與紮實又出人意表的心理層次,堪為寫實表演的精采範本。

而影像的詩意實驗,則可從比利時前衛導演楊.法布爾的《美感游擊隊》、紐約聲音表演家蒙克的《時間之書》中窺得。艾略特的現代主義經典長詩《荒原》,在他的《貓》之後終於被英國女導演黛博拉.華納搬上舞台,那是另一場不可思議的冒險了。

PAR名詞解碼室

後設劇場

也就是利用戲劇創作,探討戲劇本身的問題。劇場演出通常想表現出一種虛構的「真實」世界,但這樣的「真實」在「後設劇場」的詮釋中,不像以往一樣被動與全盤地被觀賞者所接收,而是藉由戲中戲、角色的角色扮演、揭發劇中世界的結構手法讓觀眾從中參照自我,以了解戲劇中「真實」與「虛構」間的辯證關係。有名的例子如皮藍德婁的《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屏風表演班的經典作《莎姆雷特》。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