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劇團
-
巴黎
莫虛金《金夢島》省思疫情下的世界困境
本已宣布退休的劇場大師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今年冬季再次帶領陽光劇團推出新作品《金夢島》(Lle dOr),將自身與COVID-19肺炎病毒對抗時對世界的省思,織寫成激昂燦爛的戲劇創作。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種族的創作,還是自我辯護?
因為先前的抗議,加拿大導演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首度合作作品Kanata差點因北美製作方的撤資而胎死腹中,但在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的堅持下,改名為《Kanata首部曲:爭議》在去年十二月底首演。不同於最初橫跨十九至廿一世紀的時代三部曲,《Kanata首部曲:爭議》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近代,並採用多線敘事描繪族群共生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北演摩莎劇團攜手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
演摩莎劇團為今年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其自創團以來即持續辦理國際合作計畫,在今年九月推出與澳門曉角話劇社合作,由陽光劇團資深演員Shaghayegh Beheshti執導的《鏡花轉 Kalidoscope》。此劇工作期長達三年,使用陽光劇團工作方法進行即興創作,讓團長洪珮菁深刻感受到創作自由與堅持的意義,這段回首艱難、從早到晚毫不停歇、共同生活創作、手工勞動的經驗,便是此國際合作可貴之處。
-
巴黎
勒帕吉又一新作被迫取消 政治正確犧牲創作自由?
藝術創作是否應該合乎社會正義,還是超越一切世俗爭議?在社群媒體的輿論壓力下,加拿大導演勒帕吉七月底宣布取消定於十二月首演、與法國陽光劇團合作的新作Kanata,令各界措手不及。的確,一股聲援弱勢族群的運動近年來席捲世界,也影響了表演藝術界的生態。儘管伸張正義的行動揭露了業界的陳規陋習,但「政治正確」的訴求是否扼殺了創作自由、扭曲了藝術作品的無上價值?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革命陽光再現! 陽光劇團經典《1789》DVD修復上市
在國家電影中心資助下,陽光劇團推出成名作《1789》高畫質修復版與藍光版DVD,此劇首演於一九七○年,是法國觀眾們心中不朽的劇場傳奇,通過廿五名演員「戲」說從頭,呈現大革命爆發後得種種社會動盪與政治混亂,乃至四處迸發、大破大立的能量。修復版《1789》套裝DVD共兩片,一是珍貴的演出紀錄,一是由義大利紀錄片導演密席歐攝製的《1789四十年後》,在後者的訪談中,莫虛金坦言她藉由劇場向社會不公抗爭到底的心志從未改變。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陽光劇團資深演員
莎莎 笑是對抗冷峻世界最好的工具
曾經看過陽光劇團首度訪台演出《浮生若夢》的觀眾,一定對劇中頭上帶著花、造型怪異、與醫生「番」來「番」去的老太婆印象深刻她就是「莎莎」(Shaghayegh Beheshti),陽光劇團的資深演員,同時也是協同創作者,參與多齣陽光劇團的精采好戲。七月初,莎莎應演摩莎劇團邀請,來台開設為期十天的「追尋當下的藝術演員集體創作工作坊」,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莎莎,請她一談踏入戲劇世界的因由,並分享她在陽光劇團工作多年的體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劇團與陽光劇團演出 見證世界戲劇交流史
布萊希特與「柏林劇團」於首度在巴黎演出《勇氣媽媽》的六十年後,重回舊地再演此一經典;今年歡慶創團五十周年的陽光劇團,在莫努虛金帶領下演出《馬克白》。上述兩位劇場大師與兩大劇團在發展歷程中,都接受過東方戲劇藝術的啟發,也回過頭去影響東方戲劇的變革。這個秋季的巴黎劇場,見證了世界戲劇文化之間的對話歷程。
-
演出評論 Review
航向未來的史詩
戲裡帶我們回到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期,電影還沒發展成熟,還不是工業,而是一個新奇的玩具,一場大家可以一起玩的遊戲,碎紙片就可以製造出漫天風雪,牽一根線拉動衣角就可以表現迎風獨行,假鳥假得不得了還是天地一沙鷗。一切都很假,卻顯得那麼真,因為他們認真,他們天真,天真到相信唯有藝術可以用科技的美好戰勝科技的醜惡,所以抵抗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創作。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劇場,一切創作的起源
為了製作本月的「劇場與電影」專題,尋找陽光劇團導演亞莉安.莫虛金之於電影的淵源和足跡,我再度翻讀了《當下的藝術》這本啟發無數劇場人的訪談錄。書中有一章節,作者法賓娜.巴斯喀提問莫虛金數次參與電影工作的想法。談及一九七六年拍攝《莫里哀》的動機時,莫虛金說:「演完《黃金年代》(1975)之後,陽光劇團面臨了一個嚴重的危機,那就是每一個人都開始愈來越愈以為是。集體創作的工作方式有一個危險,它會讓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唯一的作者,而不是許多個作者之一。」 莫虛金表示,當時她無法正確表達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於是藉由創作《莫里哀》這部電影,她想要讓大家知道何謂真正的劇團生活,它的動人之處與災難之處。「我認為真正的莫里哀而不是莫里哀這個傳說應該也經歷過與我同樣的困難與問題,就跟每一個劇團團長都經歷過的一樣。最重要的,我希望講述法國劇場真正的誕生故事,並且將我們劇團也寫進這個傳承之中。」 《莫里哀》是莫虛金至今唯一一部不是改拍劇場的電影作品。影片中,莫虛金以完全的電影語彙,呈現出莫里哀的時代,莫里哀與劇團一起工作的過程,嘗試創作演戲的失敗與成功、奮鬥與懦弱,不僅記錄了十七世紀的劇場樣貌,也投射了莫虛金與陽光劇團的生活點滴、流浪般的巡演。這部花了兩年時間完成,動員龐大人力物力和資金,長達四小時的電影,公開上映後,雖然招致影評和媒體諸多負面評價,卻重新凝聚了陽光劇團的團結。我們幾乎可以推論,從小跟著父親參與電影製作,在片場耳濡目染的莫虛金,不曾真正深入電影、不曾為電影著迷狂熱;對莫虛金而言,電影只是工具,劇場,才是真正的創作源頭。《莫里哀》的創作,只是為了讓莫虛金與陽光劇團的團員們,再次燃起他們對劇場的熱情,找回劇場工作的初衷。 由此角度解讀,陽光劇團新作《未竟之業》儘管以一九一○年代電影初發明的時空為背景,述說一群懷抱拍攝無聲電影的人們的偉大志業,本質上,還是非常劇場的。一如莫虛金接受本刊獨家專訪強調:「戲中並未出現任何電影影像,說到底,它還是劇場。如果觀眾覺得看到電影,那是他們的想像。這就是劇場應當做的,讓觀眾想像舞台上所沒有的。如果舞台上要有森林,就絕對不能把真的森林搬上台。相反地,演員必須透過他手上的小攝影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流轉 皆是劇場人生
莫虛金與電影界的深厚淵源,讓她不只執導劇場,也創作電影。廿三歲第一次為電影編劇就入圍奧斯卡最佳編劇,其後更拍了超過四小時的《莫里哀》並入圍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她也以電影記錄劇場作品,成為二度創作。而在劇場中,她亦運用電影語言進行場景調度,讓看劇場的觀眾彷彿在看電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陽光劇團藝術總監
莫虛金:劇場應該讓人感到行動的想望
二○○七年,《浮生若夢》的演出,成為許多觀眾深銘心底的看戲回憶,雖然有著語言與文化背景的隔閡,但陽光劇團所打造的劇場經驗,卻是「劇場無國界」的明證。再度訪台,陽光劇團帶來四小時的大戲《未竟之業》,一個以一九一○年代電影初發明的時空為背景,敘述一群想藉拍電影達成教育理想的人們的故事。為什麼陽光劇團會製作這樣一齣戲?又如何完成這樣一個回顧夢想年代的作品?透過越洋訪談,導演莫虛金為我們娓娓道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瘋狂的希望之旅
一切都起因於,莫虛金在巴黎舊書攤和儒勒.凡爾納的小說相遇,而她長久以來便等待著一個好故事,讓她能將電影搬上舞台。好比凡爾納所說,唯有「誇張的希望」造就偉大的志業,這趟「瘋狂希望」的啟航,不但是劇中電影的情節,也是陽光劇團的創作經歷之最佳比喻。 編按:本文中《未竟之業》之法文原名翻譯,尊重作者詮釋行文之意呈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史真實、電影與舞台的交織辯證
《未竟之業》 回望燃燒熱情、追求夢想的年代
《未竟之業》延續陽光劇團近年來對於「劇場中的劇場」的探索,更進一步結合了劇場和電影,但可不是當代劇場時興流行的新穎「跨領域」或「科技多媒體」。莫虛金反向退回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代,時空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一九一四年,在舞台上演拍電影的形式,於是進入了劇場中的劇場,或者說「故事中的故事」。 編按:本文中《未竟之業》之法文原名翻譯,尊重作者詮釋行文之意呈現。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法國陽光劇團《未竟之業》、劉亮延《白蘭芝》
唯有豐富而複雜的靈魂,才能把時間和空間提煉成「當下的藝術」。無論平凡、瑣碎的人生場景如《浮生若夢》,或是標榜史詩鉅作的《未竟之業》,因為有 亞莉安.莫虛金在,陽光劇團的帳蓬就會為了觀眾的到來,放出神奇的光。剛看過《大藝術家》、《雨果的冒險》以電影向默片時代致意,更想看相對「有限」的劇 場,如何跨越時空,勾勒上個世紀初的電影大夢!從發想原點的《環遊世界八十天》到拈出《未竟之業》這個劇名,我想見陽光劇團不知其所終的冒險之旅,至今沒 完沒了。 聽說《白蘭芝》在台北、北京尋尋覓覓了一匝,最後才被「挖角」到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而且從原來構想的新京劇,變成現在以「不要攙半點京味」為前提的海派音樂劇,台灣的創意如何因地制宜,戲裡戲外的成果,令人同等好奇。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陽光劇團《未竟之業》 借古諷今理想熱情不再
離上次作品《浮生若夢》發表四年後,陽光劇團的新戲《未竟之業》Les naufrags du Fol Espoir 終於在今年二月三日舉行首演,這個眾人引領期盼許久的四個小時大戲,推出後果然又引起一陣劇場旋風,上演都已經快兩個月,至今媒體還是佳評如潮、推薦不斷,看來大師莫努虛金的作品,已經不單只是場戲劇演出,簡直是拋出一個可以引起眾人討論的社會議題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篇之法國(一)
一個影響全世界的廢廠房
到「彈藥庫園區」看陽光劇團的戲,是一個美好的劇場朝聖之旅;但這個劇場的聖殿,卻是四十年前一群年輕人以肉身抗爭,才得到軍方的一紙租約,在此深耕表演藝術迄今。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那些因《浮生若夢》而燃起的靈光 致莫努虛金
浮生雖然若夢,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陽光劇團在台北,為劇場觀眾激盪出的波濤,也許會如《浮生若夢》擷取人生關鍵片段的創作概念,成為某些人生命中的關鍵片斷。透過影像,透過隻言片語,我們向帶來這一切的陽光劇團與莫努虛金女士,深深致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陽光劇團巴黎現場 獨家專訪音樂總監
被二千八百件樂器圍繞的快樂音樂人—勒梅特
陽光劇團在台北最後一場《浮生若夢》演出後,所有觀眾不只以熱烈不斷的掌聲讓演員們謝幕多次,更在音樂總監尚-賈克.勒梅特終於出現時,報以更加倍的歡呼。這位讓觀眾一邊看戲,一邊還時時抬頭往側面高台上探看他演奏的「白鬍子聖誕老公公」,現場演奏配樂的功力神乎其技,與劇情亦步亦趨的音聲,讓人潸然淚下。本刊獨家取得在巴黎專訪勒梅特的機會,一探他在陽光劇團的音樂工作室,看他在二千八百件樂器的圍繞下,如何玩出動人的樂音。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陽光劇團藝術總監
莫努虛金:八個半月排一齣戲,絕非「奢侈」!
在多年翹首期盼之後,法國陽光劇團終於真的要來了!繼上一期本刊以特別企畫為讀者深入介紹這個世界重量級的劇團種種與將演出的《浮生若夢》一劇,我們終於獲得該團靈魂人物莫努虛金女士的專訪機會,讓讀者們預先了解這位堅毅、熱情的劇場人,如何發展創作並堅持她的劇場理想。
-
藝@電影
金棕櫚加持 我們來看「羅馬尼亞之光」!
《4月3週又2天》拿下今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使得國際的探照燈都指向羅馬尼亞,跨過共產體制的瓦解與共和體制的動盪,羅馬尼亞的電影爆發了更大的創作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