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十郎(本刊資料室)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忠志.下半身革命 鈴木世代的反叛潮流

天生反骨 承受生命之「重」

鈴木忠志等「第一世代」的六○年代日本小劇場

「第一世代」的特徵,就是天生的「反骨精神」,以及天生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戲劇」對於這一世代的人而言,絕對不是遊戲或者娛樂,而是攸關社會正義與自我存在的根本問題。他們的戲劇主題總是嚴肅的,而手段是激烈的。

「第一世代」的特徵,就是天生的「反骨精神」,以及天生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戲劇」對於這一世代的人而言,絕對不是遊戲或者娛樂,而是攸關社會正義與自我存在的根本問題。他們的戲劇主題總是嚴肅的,而手段是激烈的。

日本的戰後小劇場,如果依照年代來區分,於一九六○年開始嶄露頭角的鈴木忠志、唐十郎、別役實、寺山修司、佐藤信、蜷川幸雄、太田省吾等人被稱為「第一世代」。七○年代則由山崎哲、竹內銃一郎等人為代表。八○年代的日本戲劇幾乎可以與野田秀樹劃上等號。九○年代出現的劇團更加分歧,但是像是「Dumb Type」等這類結合多媒體跨界的團體的出現卻十足可以象徵九○年代的來到。以十年做一個世代的區分,恰好可以反映出日本小劇場發展的世代交替關係。

「安保鬥爭」是他們的共同體驗

對於「第一世代」而言,「安保鬥爭」是他們的共同體驗。所謂的「安保鬥爭」,就是阻止「安全保障條約」的簽署所引發的反美抗爭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與昔日大敵的美國結為同盟,重新加入了國際社會,並且在經濟上以驚人的高度成長,迅速地從戰爭的瓦礫中重新站了起來。但是,同時在日本國內,於學生和知識分子之間卻也興起了一股反美的情緒,這股情緒以大學校園為中心漸漸在日本各地蔓延開來。除了「安保鬥爭」外,追求大學自主的「學生運動」與「反越戰示威」等,都同時在日本社會上展開。這些都是以大學生為主軸,從校園延燒至街頭,學生罷課、遊行演說、佔據校園、與鎮暴警察流血衝突等等事件充斥著當時的新聞電視,而這些「第一世代」的小劇場運動者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氣氛下展開他們的戲劇活動。這股「反叛」、「抗爭」的時代氣氛就反映在「反新劇」這個潮流上。

戰後的日本劇場,是由以「文學座」、「俳優座」、「民藝」等幾個新劇劇團為中心。這些新劇劇團在終戰前雖然因為左翼立場而遭到當權的拘禁或壓抑,但在戰後卻急速成熟壯大,獲得某種程度的穩固的觀眾群。「文學座」、「俳優座」、「民藝」等劇團在當時是具有特定劇作家、演員訓練學校、專屬製作群甚至專屬劇場的龐大劇團組織。

天生的「反骨精神」

「新劇」是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以西方戲劇、尤其是寫實主義舞台作為模仿標的所建立起來的獨特劇種,一般新劇的歷史以一九○九年坪內逍遙等人成立「文藝協會」起算,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了五十年以上的歲月,在日本發展出其獨特的表演型態,明星制度與某種程度的穩固觀眾群。而新劇的成熟,在某些方面上也正好提供日本戰後「小劇場運動」的旗手們一個質疑、顛覆的具體對象。寺山修司、唐十郎、鈴木忠志、太田省吾等這些「第一世代的小劇場運動」的主導者都非出身於新劇系統,但卻皆不約而同地以批判新劇、顛覆新劇作為他們舞台的出發點。

因此「第一世代」的特徵,就是天生的「反骨精神」,以及天生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戲劇」對於這一世代的人而言,絕對不是遊戲或者娛樂,而是攸關社會正義與自我存在的根本問題。他們的戲劇主題總是嚴肅的,而手段是激烈的。但是,對於活躍於七○年代的第二世代而言,「安保鬥爭」發生在他們的高中國中時期。雖然感受到「安保鬥爭」的時代氣氛,但卻未曾親身參與。因此他們的戲劇,雖然也反映對社會的關心,主題也不離開「自我存在」這類的哲學命題,但是,比起「第一世代」而言,他們多了些幽默的能力。「社會喜劇」是山崎哲、竹內銃一郎等人的作品特徵。「嘲笑」成了他們批判社會的方式。

八○年代後,一切都被消費主義的「輕」取代

到了八○年代,「安保鬥爭」早成為歷史名詞。日本進入了所謂泡沫經濟的時代。大量消費成了成了新的生活型態。在這種時代當中,野田秀樹成了時代寵兒。野田秀樹的舞台充滿了連珠砲式的台詞、演員過動的肢體與過剩的表情、舞台意象目不暇給的變化,以及文字遊戲式的語言邏輯。野田秀樹反映了這個消費的時代,戲劇成了消費台詞、消費表演與消費舞台意象的場所。「過剩」與「遊戲」代替「顛覆」與「自我存在」成了新的戲劇美學指標。六○年代的「重」在八○年代已經完全被消費主義的「輕」所取代。

九○年代是個分裂再分裂的年代。六○年代的英雄主義已經不復存在。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登高一呼,發起什麼「劇場運動」。有的,只是存在於社會角落的無窮的小碎片。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劇場情報週刊一樣,你要在幾百場演出當中做出決定,才能知道今晚你要鑽進哪條巷子裡面,看哪一場演出。

 

文字|林于竝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他們在日本劇場引領風騷——

十大導演小檔案

整理 廖俊逞、林于竝

鈴木忠志

1939年出生於靜岡縣清水市。1966年與別役實、齊藤郁子等人創立「早稻田小劇場」劇團(現在改稱為SCOT)。早期,導演別役實的荒謬戲劇作品,開始在日本戲劇界嶄露頭角;之後,與有「瘋狂女優」之稱的白石加代子合作,以拼貼肢解劇本的方式創作作品。六○年代,鈴木即駁斥「表演」僅為「文學性劇場」服務的觀念,主張身體就是文化,獨創「鈴木表演體系」,著重身體下盤重心與呼吸,以嚴酷的身體操練激發表演者的能量。創設「利賀山房戲劇節」,作品多改編西方經典,代表作品:《特洛伊亞的女人》、《李爾王》、《大鼻子情聖》等。

唐十郎

1940年二月生於東京。六○年代日本小劇場代表人物,創立「帳篷劇場」的演出形式,1967年以「狀況劇場」之名,在沒有得到當地警察署許可的條件下,於東京新宿花園神社的庭院首度搭起了紅色的帳篷演出。帳篷劇場的形式就是一場鬥爭,以底層的姿態,流動性的演出形式顛覆劇場這一現代建築的穩定性,也是在象徵的意義上反叛了與「劇場」這一現代建制伴隨在一起的一整套的演劇體制:這一體制包含了劇場的固定美學、文化地位、演出的生產、組織與消費方式。

別役實

1937年生於中國滿洲。日本荒謬戲劇劇作家,作品受荒謬主義大師貝克特、卡夫卡的影響,1966年與鈴木忠志、齊藤郁子等人創立「早稻田小劇場」劇團(現在改稱為SCOT)。早期鈴木忠志導演的劇本多出自他的手筆。他的戲劇作品具有民族風格,社會氣息濃鬱,語言優美,內容取材於現實生活,目的在於揭示出日本社會「幽默背後的哀傷,笑聲裡的恐怖」真象,展現對「對日本無條理社會的衝擊」。曾以《弱小者的叛亂》、《貘,或者是饑餓藝人》、《城市與飛艇》獲第二十二屆藝術節文部大臣新人戲劇獎。

寺山修司

1935年生於日本青森縣,身兼文學家、劇場和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1967年與橫尾忠則及九條映子組成「天井棧敷」,作品如《邪宗門》、《身毒丸》、《盲人書簡》等均蜚聲國際。1964年開始涉足實驗電影後,創作不輟,且出入於實驗電影與劇情長片之間,互相構築出奇詭魔幻的影像世界。而電影與戲劇世界又互為表裡,除了素材上的呼應貫通(家族內的三角關係及記憶的虛妄與解放等),表達手法也聲息環迴挑戰觀眾的立場堅持如一。代表作品有《田園死神》、《上海藝人娼館》、《再見箱舟》等。卒於1983年。

佐藤信

1943年8月生於東京。第二代帳篷劇場代表人物,區隔唐十郎所代表的「紅帳篷」演出體系,1970年以「黑帳篷」的演劇團體,走向了日本的鄉鎮,開始了進入底層的旅程。第二代帳篷劇場是以對第一代的帳篷劇場反省和批判為出發點。此時,「紅帳篷」已經接受了日本西武集團的資助,雖然拆掉了劇場,但卻又受到另一種劇場建制更為直接的影響。黑帳篷的演出,採用苦行的方式,走街串巷、翻山越嶺,餐風露宿,忍受寒暑,藉此擺脫對資金供給體系的依賴,以一種更為純粹和更為決絕的理想主義姿態,對前輩進行著暴烈的批判。

蜷川幸雄

1935年生於日本埼玉縣川口市,身兼劇場、電影、電視導演和演員。1969年創立「現代人劇場」,開創以民眾身體、廣場性為美學的前衛劇場風格。1974年正式脫離小劇場行列,進入商業戲劇的世界,推出《羅密歐與茱麗葉》開場,以日本歌舞伎古典華麗形式,演繹莎劇和希臘悲劇,成為他日後的主要創作路線。他的作品強調三個元素的結合:歌舞伎、能劇和西方戲劇(特別是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創造一種商業劇場的「通俗性」表現方法。代表作品有《米蒂亞》(曾來台演出)、《伊底帕斯王》、《哈姆雷特》、《蜷川馬克白》等。

山崎哲

1946年生於日本宮崎縣。早期曾跟隨唐十郎,1971年成立劇團「聾棧敷」,開始從事劇本創作。1979年「聾棧敷」解散,翌年組織劇團「轉位.21」。從七○年代後期開始,山崎哲開始嘗試以真實社會犯罪事件作為提材創作舞台劇作品,如《犬之街;警官女學生殺人事件》(1978)、《魚的傳說;立教大學教授謀殺女學生事件》(1980)等。山崎哲的作品雖然以日本家喻戶曉的社會事件作為題材,但是卻不直接呈現犯罪事件本身,而是以黑色幽默「側寫」犯罪,讓「犯罪」的非日常性隱身於日常生活當中。

竹內銃一郎

舞台劇以及電影腳本作家、導演。1975年成立「斜光社」。1979年「斜光社」解散,另組「劇團祕法零番館」。竹內銃一郎與山崎哲的作品同樣以描寫日常生活的黑色幽默見長,竹內尤其擅長描寫男性的壓抑與男人間的友情。知名的作品有《檸檬》、《夜晚天空的口紅》以及隱涉貝克特的《等待果陀》的作品《Z》等。

岡部耕大

1945年生於九洲長崎縣松浦市。松浦市原本是因為煤礦開採兒發達的都市,但是後來因為停止產煤而蕭條。岡部耕大的作品主要以幽默的手法描寫荒涼地方小鎮當中,年輕人過剩的熱情以及沒有出口的生活。他的作品被稱為「九洲西部劇」,代表的作品有《倭人傳》以及得到二十三屆岸田戲劇獎的《肥前松浦兄妹心中》。

野田秀樹

1955年生於九洲長崎縣,於東京大學在學期間加入學生劇團。1976年成立劇團「夢的遊眠社」。同年,他的第二部作品《飛馳的旋律;燃燒的內褲我喜歡》立刻受到注目。野田秀樹的舞台以目不暇給的速度感與擅長玩弄文字遊戲為特徵。演員在演出中不斷滿舞台奔馳,過人的能量與舞台意象的快速變化翻轉了上個世代對戲劇的想像。「夢的遊眠社」打破以往「小劇場」小眾而孤芳自賞的局限,屢屢創下票房紀錄,在八○年代捲起一陣所謂「野田風潮」。代表作有《小指的回憶》、《盜版:在滿開的櫻花森林的地下》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