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評審團選劇並沒有設立標準,所以觀眾在被第一齣開幕的恐怖劇場搞得憤而起身離開或者起立大聲鼓掌之後,路過《少年維特的煩惱》和《無事生非》的經典劇場,然後在彩帶裡揭穿《偽君子》的真面目,最後看著戴著怪異面具的演員演契訶夫《三姊妹》,風格迥異,其中的搞怪、創意、紮實的演技絕對讓你決定這一輩子都要一直進劇場,畢竟,這裡的現場體驗,電影電視網路都給不了啊!
對於熱愛劇場的人來說,每年五月絕對是造訪柏林的夢幻季節,因為德語劇場最重要的「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每年準時在此開演,在短短兩週內可以看遍去年一整年的德語劇場佳作,目睹大師傑作,見證新秀崛起。
今年的獨立評審團由七位專業劇評家與記者所組成,他們看遍一整年的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國的德語劇場之後,評選出十齣精選劇作,齊聚柏林匯演,而最終只有一齣會得到「3sat電視台大賞」(3sat Preis)。這個戲劇節是許多德語劇場導演的搖籃,許多導演在此奠定了大師的地位,例如一九六八年的彼得.胥坦(Peter Stein)、一九六九年的克勞斯.拍曼(Claus Peymann),去年在台灣的演出受到歡迎的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也是在一九九八年在此聲名大噪。
漢堡的「塔理亞劇場」(Thalia Theater)堪稱今年的大贏家,總共有《烏莉克.瑪麗亞.史都華》Ulrike Maria Stuart、《髒手》Die schmutzigen Haende、《偽君子》Der Tarfuffe三齣戲入選。二○○六一整年,塔理亞劇場推出的戲碼不僅得到極佳的劇評,整年的觀眾席佔滿率竟然達到了87%,奪得德語劇場票房第一名,藝術與商業都雙贏。
今年的評審團選劇並沒有設立標準,所以觀眾在被第一齣開幕的恐怖劇場搞得憤而起身離開或者起立大聲鼓掌之後,路過《少年維特的煩惱》和《無事生非》的經典劇場,然後在彩帶裡揭穿《偽君子》的真面目,最後看著戴著怪異面具的演員演契訶夫《三姊妹》,風格迥異,其中的搞怪、創意、紮實的演技絕對讓你決定這一輩子都要一直進劇場,畢竟,這裡的現場體驗,電影電視網路都給不了啊!
接下來,我選三齣截稿前我看完的戲做介紹,帶讀者紙上拜訪「戲劇盛會」。
爭議的恐怖劇場:《烏莉克.瑪麗亞.史都華》
這齣戲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的新作,由尼可拉斯.史戴曼(Nicolas Stemann)執導。在進劇場看這齣戲之前,得先要瞭解一下歷史背景:「赤軍旅」(Rote Armee Fraktion)是一支成立於一九七○年的左翼恐怖組織,許多前西德的政經菁英都死於他們的攻擊。一九七七年,這個組織發動了一連串的恐怖襲擊,前西德陷入大規模的國家危機,史稱「德意志之秋」。而這個組織的兩個核心女性分子:烏莉克.麥恩霍夫(Ulrike Meinhof)以及谷德魯.安斯林(Gudrun Ensslin),就是這齣戲的核心人物。
葉利尼克的文字向來晦澀,就算是德國人,讀她的文法、句構、意念都需要一番功夫,何況是劇場裡演員快速遞出的台詞。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一八○○年寫了一個五幕劇本《瑪麗亞.史都華》,虛構了英國伊莉莎白一世與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會面,葉利尼克借用這兩個爭奪王權的女王來映照這兩位恐怖分子的關係,文本充滿了繁複辯證,搬上舞台其實有一定的困難。
面對這樣爭議的題材與劇本,導演完全沒有手軟,盡情大膽揮灑,舞台上有醜怪的男扮女裝、搖滾樂live band演出、幾近惡搞的橋段,甚至連羅比.威廉斯的歌都在台上出現了,以玩弄的姿態審視這一段傷痛的歷史,反應注定兩極。這齣戲的肢體高潮出現在中段,兩個全裸只在私處戴上豬頭的男演員在台上擺了幾個人像,觀眾一看馬上就可以指認這些名人,例如德意志銀行的大老闆約瑟夫.艾克曼(Josef Ackermann)、保守到令人生厭的德國黑森邦首長羅蘭.寇赫(Roland Koch),他們兩個絕對是當年「赤軍旅」暗殺的對象,兩位男演員拿出水球和毛巾往觀眾席發送,預告了接下來的混亂。他們在舞台上邀請觀眾拿水球攻擊台上的那些人像,重現當年的恐怖攻擊,觀眾非常配合地攻擊台上那些大人物,然後台上的演員開始發狂似地拿水槍掃射觀眾,拿起軟管顏料在台上亂灑,口中不斷嘔吐出髒話,整個舞台呈現失控的恐怖混亂場面。
就在此時,許多觀眾憤而起身,推開劇場門離去,一臉受辱的模樣。
留下來的觀眾,則是一路喝采到底。
其實我覺得導演選擇了這樣的方式再現暴力,批判力道很強,因為當年那些恐怖分子,開槍殺人的時候也是滿口胡言一嘴大道理(根本就是葉利尼克那些難懂的台詞),殺人那一刻的混亂失控,跟舞台上的惡搞也相去不遠了。只是我注意那些起身離去的人,長的不是很像銀行總裁不然就是一副正經八百的模樣,我想他們某一部分可能發現自己就在台上,水球炸彈一一瞄準他們,發射……。
今年剛好有「赤軍旅」分子被釋放或者尋求赦免,德國人開始審視那段狂熱的歷史。而這齣戲在排演當初也因為烏莉克.麥恩霍夫的後代揚言提告而必須更動台詞,從排練到幕落,這齣戲,只能享受不斷湧現的爭議了。
莎劇再造:《無事生非》
揚.波塞(Jan Bosse)是目前很受矚目的導演,他在二○○六年導的兩齣戲《少年維特的煩惱》和《無事生非》都入選了今年的「戲劇盛會」,而他還不到四十歲,後續創作力值得期待。他本身愛選經典來導,為維也納「城堡劇場」(Burgtheater Wien)導的莎劇《無事生非》Viel Laerm um Nichts,讓演員們穿上時裝演出莎翁筆下的男女愛情追逐,證明莎劇果然在任何語言時空都可以得到共鳴。
「城堡劇場」是奧地利很重要的劇場,培養了一群明星級的舞台演員,個個硬底子,莎士比亞喜劇所需要的肢體、聲音當然都難不倒他們。導演不耍花招,只是讓演員在簡單的白色舞台上快速地詮釋劇中男女的針鋒相對,節奏明快精準,每一個笑點都成功到位,連換景也不暗場,工作人員在場上擺上樹和石頭、鋪上沙子的同時,演員繼續演戲,兩小時一氣呵成,有音樂有舞蹈有好笑的人物,喜劇元素全到齊,一整晚就是很舒服的觀劇經驗。這齣好看的戲,證明莎劇新編不需要搞怪,也可以這麼好看。
彩帶裡的第三世界反撲:《偽君子》
保加利亞裔的名導底米特.郭特雪夫(Dimiter Gotscheff)去年才得到了「3sat電視台大賞」,今年他再度以《偽君子》入選。他重寫莫里哀的名劇《偽君子》,保留了劇本的原來架構與人物,但是喜劇風格不再,每個人物變成誇張的扭曲角色,結局也完全不同。
這齣戲最棒的視覺效果就是開場:四個噴射筒從空無一物的舞台四角落不斷發射七色彩帶,長達數分鐘之久,穿著時尚的奧岡(Orgon)一家人帶著滿足的笑容坐在舞台中央,任由彩帶亮片不斷從天降臨,直到整個舞台完全被色彩濃烈的彩帶淹沒為止。導演選擇了彩帶來象徵富裕奢靡的家庭環境,創意十足,視覺效果非常強烈。然後偽君子塔圖夫出現了,唱著福音歌曲,一家之主奧岡完全被他滿口宗教胡言所感動,接下來就是觀眾熟悉的劇情了。
導演讓每個角色的肢體聲音都誇張卡通化,整齣戲不斷有嘶吼尖叫,莫里哀的社會諷刺喜劇變成角色之間的陰沈鬥爭,只有女傭朵林(Doreen)這個角色依然辛辣有趣,我看過不同導演詮釋《偽》劇,這個「彩帶版」絕對夠特別。
只是塔圖夫在這個製作裡並沒有得到所謂的懲罰,他從奧岡手裡奪走一切之後,劇終時在舞台上獨白了一段讓我有點傻眼的台詞:第三世界會滲透、反撲第一世界,並且取代第一世界。啊?原來整齣戲演兩個小時,塔圖夫這個角色就是代表了第三世界的反撲?奧岡一家人就是那安逸的西方,在華麗的彩帶場域裡不知不覺地被第三世界給慢慢滲透。
謝幕時,一些用力給噓聲的觀眾大概也跟我一樣沒被說服。
特別的是,導演在這個新編劇本裡有寫到台灣喔!不過台灣觀眾聽了大概只能覺得尷尬,因為其中一個演員對著舞台上的十字架道具說:「不過是台灣來的仿冒品而已!」所以我猜在導演心中,台灣也是第三世界,用仿冒品入侵了第一世界?這樣的論述實在是有點牽強,但畢竟是專業的劇場製作,演員的表現也實在是沒話說,所以離開劇場時,至少腦子裡都是那個誇張的彩帶舞台,實在難忘。
「戲劇盛會」越辦越有名,今年首度在幾齣戲裡打上英文字幕,開始有國際化的野心。連續看了風格差很多的幾齣戲之後,我實在忍不住幻想:撇開疆界隔閡,是否華語劇場也可以在台北來一個「華語戲劇盛會」?
文字|陳思宏 旅德戲劇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