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帕吉曾表示:「說故事讓我能和安徒生一樣,能走出自己的孤獨,有機會被這個世界所接受。」圖為《安徒生計畫》演出劇照。(Emmanuel Valette 攝 Ex Mavhina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完全 戲劇 完全 勒帕吉! 劇作解碼

「現代安徒生」勒帕吉 多重角色說故事

《安徒生計畫》 帶你去成人的「兒童世界」

勒帕吉對台下觀眾朗誦童話,這是安徒生最喜歡做的事。但是勒帕吉也用科技展現了另一種說故事的可能性,幫劇場找回令人驚奇的感覺,這又是安徒生畢生的未完心願。我們看到《安徒生計畫》不但保有浪漫主義對兒童的崇拜,又兼有世界博覽會的未來感。勒帕吉把所有觀眾帶回童年,只是這次是屬於成人的兒童世界。

勒帕吉對台下觀眾朗誦童話,這是安徒生最喜歡做的事。但是勒帕吉也用科技展現了另一種說故事的可能性,幫劇場找回令人驚奇的感覺,這又是安徒生畢生的未完心願。我們看到《安徒生計畫》不但保有浪漫主義對兒童的崇拜,又兼有世界博覽會的未來感。勒帕吉把所有觀眾帶回童年,只是這次是屬於成人的兒童世界。

經典20—羅伯.勒帕吉《安徒生計畫》

9/20~22  7:30pm  

9/23      2:30pm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二○○六年一月廿六日至二月廿八日《安徒生計畫》於倫敦演出。實際上,《安徒生計畫》之前已在五個城市巡迴演出過,包括首演的魁北克(2005/2)、哥本哈根(2005/5)法國北部的Châlons-en-Champagne(2005/11)、巴黎(2005/11)、雪梨(2006/1)。在倫敦版的節目手冊上,勒帕吉寫道:「在演出當中花了這麼多時間與『安徒生』相處之後,我發現我對說故事的喜愛,不僅在於它可以釋放我體內的想像力,而且說故事讓我能和安徒生一樣,能走出自己的孤獨,有機會被這個世界所接受。」

在安徒生身上看到自己

最早是丹麥製作人Les Seeberg邀請勒帕吉,請他為安徒生兩百週年誕辰(2005)製作一齣獨角戲。一開始勒帕吉還不曉得要從哪裡出發,但當他讀了Seeberg送給他Jack Wullschlager寫的《安徒生傳:說故事人的一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The Life of Storyteller之後,事情便急轉直下。這本書分析童話背後複雜的說書人安徒生,關於他的不安全感、難以公開的同性傾向、無法在家鄉獲得肯定的沮喪心情等,都讓勒帕吉心有戚戚焉。

在勒帕吉過去的創作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他會將個人經歷轉化成演出內容的一部分。同樣的,我們也在《安徒生計畫》中看到類似的痕跡。在這齣獨腳戲中,勒帕吉一個人要飾演好幾個角色,包括蒙特婁的年輕作曲家Frédéric,巴黎歌劇院經理Arnaud,在偷窺秀櫃台工作兼塗鴉高手的Rashid,還有安徒生本人(編按:在這次訪台演出中,原本勒帕吉演出的角色均由伊夫.雅克Yves Jacques演出)

戲一開始,男主角Frédéric站在舞台對現場觀眾說,原定的兒童歌劇《樹精》因故取消(其實這是最早勒帕吉的演出計畫),接下來他要說一個《安徒生計畫》的故事。這個故事以Frédéric到巴黎求發展,卻屢屢受挫作為主要情節,並穿插安徒生的生平片段,還有朗誦演出《樹精》與《影子》。

勒帕吉在節目手冊裡說:「在我的狀況裡,我是對安徒生個人比較有興趣,我並不想寫另一個他的傳記,而是了解這位北歐最偉大作家,對一個失去浪漫主義、遺忘了如何用孩童眼光看待世界的現代社會,如何做出他的回應。」

安徒生+世界博覽會=世界博覽會+勒帕吉

如果我們用勒帕吉最喜歡的RSVP環來解釋。我們可以發現,安徒生兩百週年的演出計畫若是「資源」(Resources),Wullschlager寫的傳記就算是「譜記」(Scores)了,因為書中提供了對安徒生生平與童話的解釋,而勒帕吉則將自己的個人經歷進行「評價」(Valuations),回應他要的部分,最後就變成了我們看到的《安徒生計畫》「演出」(Performance)。

在接受英國《衛報》的訪問中(2006/1/18),勒帕吉提到:「《安徒生計畫》是受到兩個晚期童話的啟發。在安徒生六十歲之際,他寫下了幾篇他最好的故事,不但成人色彩更加濃厚,比起早期的知名作品,也更具實驗性。其中一篇是《樹精》: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一八六七年的世界博覽會,安徒生曾參觀過兩次,對於現場展示的機械發明相當感到著迷。」對於勒帕吉來說,這個故事反映了歐洲放棄了浪漫主義的想法,迎向現代主義的來臨,也反映了安徒生的一些想法。

在《安徒生傳:說故事人的一生》中,Wullschlager也提到《樹精》對安徒生的意義,認為安徒生將他在性上面的受挫投射到《樹精》這個故事裡(Wullschlager 2000:411)。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背景與世界博覽會相關,靈感來自一八六七年安徒生到巴黎參觀世界博覽會的經驗。

於是,RSVP環中的「評價」又出現了。一八六七年恰好是加拿大獨立的那一年,世界博覽會則代表著現代社會與全球化來臨,勒帕吉向來又對世界博覽會相當有興趣(《太田川的七條支流》和電影《無能無不能》都牽涉到世界博覽會)。奇妙的連結產生了,透過《樹精》,勒帕吉將他自己、安徒生與加拿大拼貼在一起,催生了《安徒生計畫》。

童話《影子》在劇中的多種投影

在《衛報》的訪問中,勒帕吉提到:「另一個啟發來源是《影子》,這是安徒生最有趣的一個童話,人們很少讀這故事給小孩聽,因為它實在太恐怖了。這個故事早在佛洛伊德與容格之前,就暗示每個人都有其陰暗面,而且它會脫離你的控制,甚至毀滅你。這也反映在我演出的角色當中,像劇中那位著迷於觀賞色情演出的巴黎歌劇院經理,最後也被自己的喜好吞噬。當十一月我在巴黎演出時,我很害怕這個角色及法國人喜歡罷工的笑話,會激怒觀眾——至少是那些曾幫助資助這場演出的人們。而且《安徒生計畫》也挖苦到一些跟我們合作的人,因為這是個跨國合作的計畫。但很幸運的,他們也都習於批判也接受自我批判,整個演出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影子》在劇中也具有多重指涉的功能。如果我們細心一點看,就會發現《影子》作為次要情節,也投射到主要情節當中。像最後Frédéric的女友Marie被他換屋的法國好友Didier把走,他的工作被美國同行搶走,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就是勒帕吉作品的迷人之處,當你看完後不斷把玩它,它總能像萬花筒般變化出不同意義出來。

實際上,《安徒生計畫》內容經過一些演變,例如在魁北克首演版中,有一段是男主角Frédéric於夢中乘直昇機回到蒙特婁一九六七年世界博覽會現場,但在倫敦版的演出中就看不到這一段。各方對《安徒生計畫》詮釋有各有不同,倫敦方面的評論家,大多認為這齣主要是關於藝術家的創作問題;至於巴黎方面,則認為《安徒生計畫》是對巴黎這個城市的讚美;魁北克的觀眾則讀出法國與魁北克的殖民關係。

high-tech與low-tech的詩意並陳

除了敘事內容與手法別出心裁之外,《安徒生計畫》最讓觀眾驚喜的,就是結合現代科技的獨角戲演出。像演員可以站到投影幕上和影像互動,達到許多劇場導演的夢想,讓電影如同燈光一般能為劇場服務。那隻看不到身體,卻透過狗牌讓我們知道牠在舞台上穿梭的小狗Fanny,帶來了變戲法的樂趣。快速的舞台道具調度與換裝,也讓觀眾嘖嘖稱奇。

但是《安徒生計畫》的巧妙處,在於high-tech(高科技)與low-tech(低階科技)並陳。一些high-tech的使用,或許能讓人讚嘆,但是low-tech卻讓觀眾的想像力有參與的機會。所以劇院經理Arnaud為他女兒講《影子》,雖然用到每個人都會的檯燈製造影子技巧,卻是震撼人心的詩意演出。安徒生跟歌劇女伶共處的那一段,其實更接近偶戲,卻沒有減少它應帶來的浪漫感。

如前所述,勒帕吉將自己投射到演出當中,不論在《衛報》的訪問或節目手冊中,他都公開承認他對安徒生的認同。他還在節目手冊表示:「實際上,整個感覺是我們都享有類似的童年,一種被週遭環境歧視的感覺,也因此讓我們都感覺到痛苦與孤立。不論如何,這種孤立也反而讓我們解到,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把所有觀眾帶回童年

勒帕吉對台下觀眾朗誦童話,這是安徒生最喜歡做的事。但是勒帕吉也用科技展現了另一種說故事的可能性,幫劇場找回令人驚奇的感覺,這又是安徒生畢生的未完心願。我們看到《安徒生計畫》不但保有浪漫主義對兒童的崇拜,又兼有世界博覽會的未來感。勒帕吉把所有觀眾帶回童年,只是這次是屬於成人的兒童世界。

繞了一圈,我們才發現勒帕吉就是現代安徒生,這就是《安徒生計畫》最令人感到驚奇的一個發現了。

主要參考資料

1.Fricker,Karen(2007),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Grounded Politics in Robert Lepage’s The Andersen Project”, Contemporary Theatre Review, Vol. 17(2),119-141

2.Wullschlager, Jackie(2000)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The Life of Storytell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3.《安徒生計畫》2006年倫敦演出節目手冊

(本文轉載自《羅伯.勒帕吉—創作之翼》,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八月下旬出版)

 

文字|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名家看羅伯.勒帕吉

繪本作家 幾米

我感到羞愧,我以為《安徒生計畫》在我想像之中……。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