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伯.威爾森(右)將與國光劇團當家旦角魏海敏(左)合作。(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預知08表演紀事/演出篇 紀事八:戲曲跨界風,熱潮搶搶滾

劇場大師加持,戲曲跨界越來越有味!

為了突破慣性思維、激盪嶄新創意,戲曲近年的「跨界」演出蔚為風潮,然而,戲曲跨界雖不像實驗小劇場搞得這般驚世駭俗,但更需要在古今東西、傳統當代縱橫交錯的混血藝術中,擁有精準的藝術判斷與直覺品味,以及大刀闊斧的革命勇氣。從現代劇場劇作家跨界寫京劇、歌仔戲,到國際級導演與傳統戲曲一觸即發的電光石火,即將發生的重要戲曲跨界製作,本刊帶你搶先目睹。

為了突破慣性思維、激盪嶄新創意,戲曲近年的「跨界」演出蔚為風潮,然而,戲曲跨界雖不像實驗小劇場搞得這般驚世駭俗,但更需要在古今東西、傳統當代縱橫交錯的混血藝術中,擁有精準的藝術判斷與直覺品味,以及大刀闊斧的革命勇氣。從現代劇場劇作家跨界寫京劇、歌仔戲,到國際級導演與傳統戲曲一觸即發的電光石火,即將發生的重要戲曲跨界製作,本刊帶你搶先目睹。

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與江之翠劇場工作坊

4/22~26 江之翠排練場

國藝會廟口歌仔戲製作專案

7/4~20  高雄、台南、台北

唐美雲歌仔戲團與國台交《蝶谷殘夢》

10/23~26  台北國家戲劇院

新點子劇展

12/11~28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與魏海敏《奧蘭朵》

2009.3月(暫定)  台北國家戲劇院

去年,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的百萬得主頒給了江之翠劇團《朱文走鬼》,這個融合南管音樂、梨園戲文本,日本能劇、舞踏表演技法的作品,被評審譽為:「很純熟地將傳統重新組構,精緻呈現,散發沉靜凝練、舒緩低抑的美感。」得獎的肯定,不僅代表了該團十幾年來默默耕耘、實驗創新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更正式宣告了戲曲在傳統創新的藝術發展上,一個極為重要,值得高度矚目的「跨界」趨勢。

戲曲跨界熱度持續發酵

「跨界」創作風潮在表演藝術圈延燒多年,透過不同藝術形式、媒材、空間的撞擊、對話、滲透、拼貼或融合,探索舞台表現的無限可能,對現代劇場的創作者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但對保守封閉的傳統戲曲界而言,要放棄固有的程式系統,邁出跨界的大步,可就不那麼容易。

從一九八○年蘭陵劇坊的《荷珠新配》開啟小劇場運動開始,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的試探擁抱,多以前者的強烈意圖主導前者;然而近年隨著老觀眾凋零、娛樂形式多元與補助機制方向等大環境的轉變,戲曲界也努力掙脫傳統的包袱,從文本、音樂到舞台呈現,有意識地吸收輸入「跨界」的創新美學思維,以爭取更大的發聲空間,給老傳統注入新活力。不過,戲曲跨界雖不像小劇場搞得這般驚世駭俗,但更需要在古今東西、傳統當代縱橫交錯的混血藝術中,擁有精準的藝術判斷與直覺品味,以及大刀闊斧的革命勇氣。

國際劇場大師向東方戲曲取經

以建築感、繪畫般場面調度、視覺構圖的獨特劇場語彙聞名全球的導演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將與國光劇團當家旦角魏海敏合作。原本就對東方傳統劇場深感興趣的羅伯,曾表示亞洲劇場,特別是動作緩慢的日本能劇帶給他許多啟發,他也曾以日本能劇表演,演員與角色保持極為疏離、冷淡的距離,來解釋他理想中的表演。去年訪台,他以「能量是那樣龐大,不可思議」、「相當幸運,已經有屬於自己表演的身體語言」形容他眼中的京劇和魏海敏的演出,挑選題材《奧蘭朵》Orlando也頗有為這位梅派名旦量身打造的意味,雖然作品二○○九年才正式登場,但今年羅伯將會數度來台與魏海敏進行排練,過程勢必帶來不可逆料的驚喜!

另一位向傳統戲曲取經的國際劇場大師,是丹麥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與江之翠劇場的合作。這個名為「Beyond Flow Project」的兩年訓練計畫,芭芭將透過與江之翠的演員工作,拆解、撕裂、重構再深化梨園樂舞的科步表演,並賦予傳統的身眼步法現代性的語境,還原程式化形體從何而來、為何而動的能量所在,讓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互相豐富,尋找傳統表演的當代性。今年將呈現芭芭與江之翠團員訓練的第一階段成果,並在明年公開演出。

外台歌仔戲不約而同玩「變臉」

補助方向與發表管道的鼓勵,也促成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界的交流,如兩廳院「新點子劇展」,支持從傳統出發的小劇場製作,效應持續擴大,今年採公開徵選方式辦理,報名踴躍,除了傳統戲曲為基底的團隊,也吸引不少小劇場創作者,甚至電影工作者投件,且形式涵蓋樣板戲、京劇、崑曲、歌仔戲、國樂、布袋戲、皮影戲,相當精采多元。同樣的,今年獲選國藝會「廟口歌仔戲」製作專案的三個外台歌仔戲團中,活躍於南部的「秀琴」、「春美」,分別找來資深劇作家王友輝、新秀編劇趙雪君跨界為歌仔戲寫劇本,不約而同,兩人題材均以「變臉」為象徵,衍生出不同探討命題。

為「秀琴」寫出文辭優美的歷史文學《范蠡獻西施》後,王友輝新作《變面》以社會議題切入,透過一個「戴上面具、失去自我」的歷程,藉通俗情節,闡述人性本質,以及人在社會中不得不然的兩面性,並展示歌仔戲緊密與生活相互融合、雅俗共賞的特性。曾以《三個人兒兩盞燈》讓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驚豔的趙雪君,首度為歌仔戲跨刀,突發奇想,由吳宇森《變臉》得到靈感寫出《七重印》,加入現代新思維:「我們之所以是此刻的我們,之所以對周遭事物有此刻的想法,有多少是源於他人怎麼對待我們呢?」舞台呈現上,古代流傳的換魂奇門異術替代了科技的整型變臉,演員得在舞台上,迅速轉換角色,挑戰一人詮釋兩角。

唐美雲與鍾耀光二度攜手,重新發現歌仔味

寫出了《快雪時晴》京劇加交響樂的跨界新品種,堪稱近年最多產的作曲家鍾耀光,再次挑戰歌仔戲,和唐美雲二度合作,為新作《蝶谷殘夢》編寫新曲,並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前年,鍾耀光與樂師劉文亮共同為唐美雲的《梨園天神—桂郎君》設計音樂,大膽嘗試放棄歌仔戲主要的殼仔弦、鑼鼓、大量創作新曲,在傳統樂器之外加入了六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兩把低音提琴。雖然評論認為,這樣做法造成了歌仔味的大量流失,但相反地,拓寬了歌仔戲音樂的表現幅度。發展不過百年的歌仔戲原本就充滿創造趣味,較之其他劇種在音樂、題材、表現手法上存在更大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不妨看看鍾耀光的音樂這次如何挑戰歌仔味的定義,且讓我們拭耳以待!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