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如果只剩下音樂

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中的聆聽經驗

如果音樂中沒有人,只剩了音樂本身,也不過就是一個優美的墳場罷了。正因班斯看見這個危機,他突然選擇了停止聆聽,這決定使習慣被聆聽的艾達突然被棄置於孤單的荒漠中,艾達先是錯愕、而後深深感受到寂寞,突然間,鋼琴對她來說就不再有意義了,因為她享受過專注地被聆聽的經驗後,便不再能滿足於在音樂中的自言自語。

如果音樂中沒有人,只剩了音樂本身,也不過就是一個優美的墳場罷了。正因班斯看見這個危機,他突然選擇了停止聆聽,這決定使習慣被聆聽的艾達突然被棄置於孤單的荒漠中,艾達先是錯愕、而後深深感受到寂寞,突然間,鋼琴對她來說就不再有意義了,因為她享受過專注地被聆聽的經驗後,便不再能滿足於在音樂中的自言自語。

在上期專欄中,我談到電影《就像在天堂》彷彿是在實踐哲學家海德格在其《存有與時間》中所說的「聆聽」概念——真正的聆聽,是對全體存在的聆聽。在這概念中,音樂成為一個最深入心靈的中介,讓人與人之間有非言語的深度情感交流,這正是音樂的奧秘與價值所在。

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則是反向探討:如果摯愛音樂,卻徹底抹煞「人」的存在,音樂會成為什麼?

深愛音樂,她放棄了言語

電影中的女主角艾達遠在幼年便天賦異秉地明白了音樂的奧秘,從此,她放棄了言語,因長久缺乏口語表達的練習,她漸漸地也就變成沒有能力說話,音樂,成為她唯一的表達。她日後跟女兒說,其實人類的言語,絕大部分沒有意義。或許,這正是她倦怠言語的原因,因為和音樂相較,言語對她而言,的確是膚淺表面而貧瘠的。

艾達曾經有一次婚姻,並生了一個女兒。這婚姻對她而言是極其美妙的,因為當女兒日後問她當年是怎麼跟父親溝通的?她說,他將心意直接放進她的心中。很可能,她指的是兩人音樂之間的對話與共鳴,因為他是她的鋼琴老師。

對這早逝的婚姻的記憶影響了艾達第二次婚姻。她第二任丈夫史都華跟前任丈夫恰好背道而馳,他竟然嫌鋼琴笨重,寧願把鋼琴棄置海邊,不肯搬運上山。當然,他未曾料想過,他這是在放棄聆聽她內心深處的心靈世界的機會。後來,他甚至未經艾達同意,以物易物的,將鋼琴賣給了鄰居班斯。

這兩次對鋼琴的處置,呈現出史都華不在乎精神層次、只重視財富的現實與庸俗;也呈現出他不在乎他人感受、不尊重他人的徹底自我中心。他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妻子艾達,遑論他人?因此他可以不顧原住民對祖墳的無上禮敬,將之視為一般土地的,跟原住民談論土地買賣,因而引發眾怒。

相較之下,班斯卻是個會聆聽的人。他自承自己是老粗不懂音樂,但他在海邊陪艾達彈鋼琴的那天,他聽見了她,因此他願意千辛萬苦將鋼琴搬運上山,讓艾達不用再懸念著被日曬雨淋浪撲的鋼琴,他讓她每天都可以彈,他也每天都可以聆聽。這種聆聽的態度,也表現在他對原住民的態度上,跟史都華大不相同的,他像原住民一般在臉上刺青,以示對他們習俗文化的徹底認同。

正是這種專注進心靈精神層面的聆聽,也終能讓班斯聽見艾達的危機——艾達愛鋼琴愛音樂,已到了無視「人」之存在的地步,所以艾達會同意班斯提議的交易,以琴鍵交換肌膚之親,為的是要回鋼琴,而在她彈琴他聆聽的過程中,她感受不到班斯愛情的苦惱。在音樂無上的價值背後,艾達踐踏了班斯與自己,卻渾然不覺。

如果純美背後沒有了「人」

如果音樂中沒有人,只剩了音樂本身,也不過就是一個優美的墳場罷了。正因班斯看見這個危機,他突然選擇了停止聆聽,這決定使習慣被聆聽的艾達突然被棄置於孤單的荒漠中,艾達先是錯愕、而後深深感受到寂寞,突然間,鋼琴對她來說就不再有意義了,因為她享受過專注地被聆聽的經驗後,便不再能滿足於在音樂中的自言自語。

所以班斯的毅然決然終止聆聽,反而救了艾達,艾達就此走出純音樂的無人之境,正視了班斯、也正視了自己。她在音樂之外,決定學講話、重返言語的溝通,這意味著她決定從唯美的純音樂之境走進人群。

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一樣是在探討「聆聽」——在深度的音樂聆聽中,聽見對方心靈精神層面的心聲、聽見對方隱藏不易顯明的情感;正是這樣的聆聽經驗,使藝術表達有別於言語溝通,使它與眾不同,所以聆聽音樂的背後,其實是人與人之間深度情感的交流。

但電影敘事在這基礎之上,也深究了,若是忘卻了藝術、音樂背後的人,只剩下藝術、音樂,則對藝術音樂的熱愛,無非是沈浸在「優美的冷冷的墳場」,最終反而徹底毀藝術與音樂的價值。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陳韻琳
心靈小憩藝文專業網站企劃總監
IC之音廣播藝文節目主持
自由作家,著有《冷瑩瑩》、《兩把鑰匙》、
《假想敵》、《走出框框的人生》、《過招》、《虛擬》等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