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宏.貝爾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刺探類型間的跨界 重新省思歷史、語言與身體
原定於6月初舉辦的第19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因疫情攪局,延至7月10日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揭曉3項大獎得主:獲年度大獎的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視覺藝術獎由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奪下,表演藝術獎得主則為陳武康X傑宏.貝爾《攏是為著.陳武康》。再度沒有外國評審參與決選的這一屆,評審團主席黎煥雄表示:「由於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這次的討論效率高且透徹。」而整體來說,「本屆作品的共同敘事,是對歷史、語言、身體的重新省思,以及類型之間的跨界和刺探。」
-
舞蹈
誰的身體被凝視?誰在凝視?
「陳武康」作為一個跳舞的人,他的「身體背景」可顯示的文化體驗,與「背後空間」所瀰散著內屬性的精神世界,隨著身體的消失而形成空白化。「主體性/的」身體在表演時被形塑,是無法通過實際的感情而獲得的,因為感情包含著不同意味的曖昧性,卻只有在行為進行之中,才能直接反射出行為通過行動產生相連的姿態體系,不僅能讓眼晴看到,更能被耳朵聽到表演者的全身各個部位在說話。
-
舞蹈 《攏是為著.陳武康》的編創實驗
傑宏.貝爾寫舞譜 陳武康長出舞蹈血肉
傑宏.貝爾的作品連續三年來到臺北藝術節,今年是與陳武康合作的獨舞《攏是為著.陳武康》,以「舞譜」為媒介進行跨國工作,由傑宏.貝爾架出骨架,陳武康長出血肉,模糊了編舞者/表演者、創作者/執行者的權力關係,「去年《非跳不可》是為他服務、轉譯他的作品;這回我是他的舞者,但我同時也是我自己的舞者,這非常有趣。」陳武康笑:「結果莫名其妙地做了一個獨舞展!」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傳承流通中,找到「自己的舞蹈」
法國導演曼尼弗的電影《伊莎朵拉的孩子》通過三段敘事、四位與舞蹈發生直接關係的女性,描繪了現代舞蹈先驅伊莎朵拉.鄧肯堪稱「活生生」的舞蹈遺產。編舞家傑宏.貝爾新舞作《伊莎朵拉.鄧肯》則如舞蹈歷史的演講講座與現場示範,由六十九歲舞者、老師暨鄧肯專家舒瓦茲上台演示鄧肯知名舞作,透過「教育」方式與觀者發生關係。兩作品都在在說明當下藝術「作品」的概念和定義的大轉變,作品的效應或影響可說與作品「本身」同等重要。
-
舞蹈
為了環保不再飛 《非跳不可》在地重製
《非跳不可》是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的代表作,至今巡演不斷。但傑宏.貝爾去年冬天意識到越洋巡演對地球環保的危害,於是宣布舞團不再搭飛機巡演,但因許多作品已有巡演合約,傑宏.貝爾便將《非跳不可》的台北演出,交由在地編舞家陳武康與葉名樺負責排練與演出。透過縝密步驟以確保作品原貌,陳武康與葉名樺將這次的工作稱為「導演執行」,他們表示,「這裡頭有很多的信任,如果傑宏.貝爾、我們、表演者互不信任的話,這件事其實蠻難繼續的。」
-
新銳藝評 Review
翻動舞蹈的本質
結構上有趣的轉折,是中間穿插了一段「謝幕」演出,這讓觀眾得以重新觀看每位表演者「謝幕的身體」同時,也讓我們將已知的舞蹈系統重新翻轉,從共同的訓練系統中的身體回歸到單一個體,像是個橋梁,巧妙地連結概念主軸,而在謝幕後的服裝變換,更斷層與擦拭了我們的印象,像是重新啟動另一套模式,重新呼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思藝術消費習慣 探討與日常生活關係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很不一樣。少了吸睛的大團、名家,多的是非典型的藝術展演,素人、藝術家、觀眾大家一起來的藝術活動。來自新加坡的策展人鄧富權刻意讓藝術節混淆過往清晰的二元定義,將界線含混,混亂致使未知,未知則帶來可能性,「作為一個外者,我希望能提供差異,去關注個體跟時間、個體跟社群的互動。我想將素人的立場與多元的性格,包容進本屆藝術節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舞蹈中尋找「超然的平等」
曾以《傑宏.貝爾》、《兩人十件》、《泰國製造》等作品翻轉台灣觀眾的舞蹈認知,傑宏.貝爾絕對不按牌理出牌的編創方式,總是能突破觀眾的思考。近年來,貝爾開始探索常人舞動的身體,即將在台演出的《歡聚今宵》便融合了專業舞者與業餘表演者的表演,傑宏.貝爾說他在《歡聚今宵》試著創造出「超然的平等性」,為了盡可能展現身體的多樣性,「我的創作關鍵就是:如何清楚突顯每名表演者的差異,又能讓他們達到一種分庭抗禮的狀態?這種平等性建立在所有人獨樹一幟的特質之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HAU劇場「無限國際劇場藝術節」 重新定義「身障」
在舞台上,身體與精神的「障礙」,是否真的是表演的「障礙」?柏林HAU劇場每兩年舉辦的「無限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於十一月中旬舉行,以影像裝置、舞蹈、戲劇、工作坊等多元形式,讓觀者重新思考「正常」與「障礙」身體的意義。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素人旋風 席捲巴黎秋天藝術節
今年的巴黎秋天藝術節聚焦「表演者」,除了有阿迪蒂絃樂四重奏與傑宏.貝爾兩組首席藝術家,另一特色是有許多以素人為主體的節目,如傑宏.貝爾邀請觀眾參與的《至少是場表演》、夏瑪茲邀請全民起舞的《瘋舞》,還有導演兼劇作家哈迪卜邀各年齡層足球粉絲上場的《運動場》,演出強調出舞台再現與真實人生之間的曖昧關聯,也成功突顯出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破單一想像 開啟更深層的對話
傳統是融匯古今、揭示未來的美學對話,每個重新編作的傳統,都是當代藝術的創新。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在跨文化表演研究中其實是討論許久的議題,或許欣賞者真正該關注的是,這些表演如何在原有的窠臼之中,去突破跟挑戰既定藝術形式與美學的想像,又或是,去慢慢玩味這些跨文化表演合作間的權力關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傑宏.貝爾 跳脫抽象 親切的身體提問
曾於二○○六年應邀來台演出的傑宏.貝爾,獨特的編舞路數讓台灣舞迷印象深刻,也刺激了觀賞當下的思考延伸。而刺激思考,正是他要做的,他在編的不是「舞蹈(動作)」,而是提供情境與事件,讓觀眾與舞台上發生的事物產生關係及對話。透過與不同人物的交流,他拋出「舞蹈是什麼?編舞是什麼?身體是什麼?劇場跟觀眾的關係是什麼?」「舞蹈/藝術是美的嗎?」「跳舞是某種身體條件的專利嗎?」、「跳舞有跳得好壞對錯的分別嗎?」等等問題,在劇場裡,邀你一同思考
-
倫敦
BMW與泰德美術館合作 實驗網路“Live”表演
泰德現代美術館與BMW推出了一系列「表演室」計畫,結合科技與社群媒體,打破「空間」,藉由網路,讓觀眾同步觀賞網路上的「表演」,觀眾還可以選擇用Google+、臉書、推特來「同步」加入討論演出。該計畫首場由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擔綱,演出舊作Shirtology,探討身體與語言間的關係。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
康寧漢紀念演出 與「不跳舞」世代的對話
巴黎城市劇院去年十二月揭幕的「紀念康寧漢」系列活動,由康寧漢的真正遺作Nearly 902打頭陣,連演十個爆滿場次後,由法國兩位當紅的青中生代編舞家、屬於「不跳舞」世代的波依.夏瑪德與傑宏.貝爾接棒,分別以康寧漢作品為題材,創作《舞蹈五十年》與Cdric Andrieux兩個作品。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08里昂雙年舞蹈節紀實之一
在小王子的故鄉 解放對舞蹈的渴望
「里昂雙年舞蹈節」是國際舞壇的重要盛會,每次的舉辦都吸引世界各地的舞蹈工作者與舞迷到場,一探最新的舞蹈趨勢。今年的雙年舞蹈節以「回顧與展望」為主題,將許多久未搬上舞台的經典大師舞作改編與重演,不但是要找回昔日的經典,更企圖要為它們在今日找到新的定位。本文除了介紹本屆雙年舞蹈節概況,更專訪藝術總監基.達梅,一談雙年舞蹈節的發展近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挑釁!2006新舞風
赤裸暴力的美學極限,挑釁撞擊文明社會的意識形態, 傑宏.貝爾用驚世駭俗的語彙,逼迫你閱讀身體的零點。 卡夫卡的夢境寓言,馬格利特的超現實畫風, 黎海寧用詩意的舞蹈劇場,讓你瞥見身體的變形記。 什麼是身體? 今年的「新舞風」透過傑宏.貝爾與黎海寧, 丟出了這個大哉問你,看見自己的身體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舞風 傑宏.貝爾
傑宏.貝爾:我尋找的是「舞蹈的零點」
未演先轟動的舞作《傑宏.貝爾》,除了引爆滿座票房,也引發大家的好奇,到底這個「惡搞」的編舞家腦袋裡在想些什麼?為什麼一出手就要驚世駭俗? 旅居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趁著傑宏.貝爾到柏林演出時為本刊專訪這位編舞「頑童」,這才了解,舞者出身的傑宏.貝爾,在《傑宏.貝爾》中想探索的其實是「身體」的本質與文化的影響,他說:「對我而言,這不過是稀鬆平常的表演,它是關於一個想法、舞蹈、身體。每次創作我都會對自己提一個問題,我把問題放到舞台上,並試著找出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舞風 傑宏.貝爾
激進實驗下的法式幽默
說傑宏.貝爾挑釁,挑戰的是觀眾對舞蹈的既定想像與定義,從思想出發的他,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激進的提問,但處理的態度又透露出法國人擅長的幽默感,讓人驚詫之餘,又不得嘴角漾起微笑,去思考傑宏.貝爾丟出的問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傑宏.貝爾
幾年前在香港藝術節看到傑宏‧貝爾的演出時,我心想,這麼前衛的表演藝術,恐怕沒有人會請來台灣吧。想不到新舞風很快就超越了我的期望,而且帶來三支比香港演出更為勁爆的作品。其中《泰國製造》幾乎完全是對話(觀眾終於發現舞者會動的不只肢體,還有思想!)兩個頂尖表演者像挑釁、也像挑逗,也挑明了「無誠勿試」,因為距觀眾看舞蹈的心理實在太遠了。 《傑宏.貝爾》就像樂團的第一張同名專輯一樣,打下他們的註冊商標──身體不只可以旋轉、飛舞,也可以吃、必須拉,可以蹂躪、也可以用種種身外之物(如名牌服飾)改頭換面,更有種種從屬於主人的附加價值。《兩人十件》則是我最期待的,如簡練的詩一般,為萬物重新命名、重新發現的過程,猶如新世紀的「創世紀」。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