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X舞作 回看《花神祭》四時運轉
2000年首演的舞作《花神祭》,為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代表作之一,在她被一朵茶花凋零觸動後,揉合東方身體美學的經典創作。2020年,《花神祭》重返舞台,我們特別邀請了漫畫家曾耀慶,在觀賞舞作後,透過他筆下奇特氛圍的片段,帶我們重新進入《花神祭》的世界。
2000年首演的舞作《花神祭》,為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代表作之一,在她被一朵茶花凋零觸動後,揉合東方身體美學的經典創作。2020年,《花神祭》重返舞台,我們特別邀請了漫畫家曾耀慶,在觀賞舞作後,透過他筆下奇特氛圍的片段,帶我們重新進入《花神祭》的世界。
「妳看!美嗎?」林麗珍的種子收藏來自世界各地逾三百種,她隨性地捏了其中一顆,那是白色細條貼著深核色紋理的狐尾櫚,她將之擺放在胸前、袖口展示,改口道:「不,不能說美麗,是真實,是活生生的。它的生命力在裡面,你以為死了,不是,它們只是藏著,等待機會。我看著它們,不曾感到厭倦。」這位剛過七十歲生日的編舞家圓框眼鏡後的眼睛大大,身材小小,面容素潔,只抹上了豔色的唇彩,玩起心愛的物事,像個孩子。她笑得很開心:「創作從大自然來啊,無限寬廣。每個種子都有它的家。」
天地人三部曲加上最終篇,一路走來,無垢的確創造了一個完整且驚人的世界。但何以緩行廿個年頭,卻愈走愈輕,秩序的意味則更顯濃厚。逃避有創造的可能,但離地太久,男舞者跑著跑著會跌跤,女舞者緩行,可能會像離地而行。逃避了慾望,逃避了衝突,白鳥的驚聲鳴叫,即便在那瞬間撕裂了你我心肺,但終究是沒有撼動什麼,只留下無限疑惑。
在《潮》中,對薩滿自然崇拜的表現可說淋漓盡致,也讓我們的編舞家一直讓她的舞者都保持著,薩滿那般靈魂脫離肉體的出神狀態。從表演的舞台通過出神狀態,進入到另一個超驗世界的精神地理,薩滿對有關死亡的知識,在《潮》讓我們看到許多幽靈、遊魂的非人之物,像神話史詩般的華麗境地卻是飄浮著死者的一個暗黑王國。
現代人所面臨的,是共同體的崩壞,而在新自由主義當道的今日,職場、家族、友人等所有的關係更面臨解組,在這儀式已經成為不可能的時代,世俗宗教也許是個另外的啟示。世俗宗教以共同體的崩壞為前提,在神的缺席當中,以自己的肉體為神殿,藉由剝除世俗的假面,對於自身靈魂的深處進行探索。這正是《潮》這個舞作當中,吳明璟的獨舞最令人動容之處。
許多人認識無垢舞蹈劇場,甚至變成「鐵粉」,是因為《行者》這部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時間,記錄了編舞家林麗珍的創作與生活,並以台灣少見的舞蹈電影(Dance Film)手法拍攝,讓舞蹈作品跳脫劇場的黑盒子,將場景拉至山巔海濱的美麗秘境,舞者的動與靜,與大地山水融為一體。全長一百五十分鐘的紀錄片,鏡頭節奏一如無垢舞作風格 安靜、沉緩、純淨,卻張力飽滿。「大自然有一股力量,祂會帶著你走,看到舞者在青苔上跳舞,在那個瞬間,空間都凝固了,彷彿天地都動容了。」林麗珍在《行者》首映後的座談會上如是說。 林麗珍的創作心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師法自然。以廿年淬煉出的「天、地、人」三部曲而言:《醮》以民俗祭典為引,喚起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恢宏如史;《花神祭》頌讚生命,天地大化、日月山川、花草蟲獸的遞嬗變遷,轉化進人身的微型宇宙,宛如自然史詩;《觀》是一則寓言,藉蒼鷹之眼映照神性、人性、魔性共存一心的掙扎,講述大地生靈的悠長記憶。貫穿歷來作品的「空緩」美學,「動如不動,不動如動」的肢體語彙,若要形容,就如同天上的雲,看起來不動,其實雲一直在動,靠的不僅是外在技巧的鍛鍊,更在乎養心的內在哲學。 祭典與儀式,是無垢舞作中重要的元素,對林麗珍而言,祭典對人、對生命來講都是很重要的,大至對天地的崇敬,小至對自我的思慮,雖然不是每天在做,卻時刻都存在。林麗珍強調:「祭典很沉靜,是一種對於周遭事物、天、地、人的尊重,就像是我很誠懇地請你幫忙,為了表達那個誠心,會從心裡細細地思考。」因此,無垢舞者每次登台前,都必須花上三小時準備,從梳頭、點妝、拍粉、抹身、穿衣,在靜默中放下自己,與呼吸和空間合而為一,這就是一種演出儀式。從內在意志的專注,向外發散能量,因而憾動人心。 睽違八年後的新作《潮》是《觀》的續篇,源頭來自一個遺憾 《觀》白鳥與鷹族之子Samo間未盡的際遇。林麗珍說:「這麼多年過去了,白鳥和Samo還是在我的身體裡面,有時半夜我會醒過來,想到他們,我不能這麼殘忍地讓Samo與白鳥沒有回到他們的土地。」為了延續他們的故事,林麗珍重拾創作,從一個缺口踏上追尋圓滿的道路。或可說,藝術創作都來自於匱乏,來自於渴望述說,這也是自然法則。就像本刊作者在排練場的觀察:「我是如此重新認識了
林麗珍總是說,我不能教導你們什麼,能做的唯有「教你誠懇,誠懇是一輩子的追求。」我們的身體都有缺陷,也因此才可能幻化成動人的樣子,她說:「藝術就是『缺』,從『缺』裡,找到出路。」 我是如此重新認識了無垢美學中著重的中軸、對稱、和諧,原來,並不為了完美,而卻源於缺的追尋。朝向缺陷的圓滿。三部曲完結,仍有遺憾,所以有了白鳥的歸返,所以攜回了湧動的《潮》。
「十年磨一劍」的編舞家林麗珍,繼「天、地、人三部曲」終章《觀》之後,暌違八年,再度推出新作《潮》。林麗珍說,《潮》是《觀》的延續,《觀》中白鳥與鷹族青年Samo相戀卻無結果,多年來一直留在她身體中,讓她不能放下:「這是一個使命,做一件我該做的事情,完成之後,這應該就是我最後的作品。」
第一個我期待的戲是柏林劇團與羅伯.威爾森合作的《彼得潘》,第二個是高雄春天藝術節的《異形三姊妹 Different Shape》,第三個必定是無垢舞蹈劇場《潮》。
在台灣也有人提過「舞踏本土化」這個議題,那麼台灣人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土方巽創立的「暗黑舞踏」,又是對日本從「脫亞入歐」的現代化慾望到軍國主義敗北的歷史,作出以肉身反抗的「社會雕塑」。那麼要問的是,「暗黑舞踏」作為一種反抗的行動,台灣的「舞踏本土化」又如何勾勒出以肉身反抗的身體圖像呢?
首演於一九九五年的《花神祭》,在國際繞了一圈,相隔十五年,終於重回國家戲劇院舞台。排練場上,舞者如颱風眼一般,寧靜深厚,周圍人、事、物彷彿被旋進這股定靜之中,成就了一個個無法言說但存在的多重時空
台灣編舞家林麗珍應日本靜岡藝術劇場之邀,在五月初的「富士世界演劇藝術節」中在日本首演舞劇《觀》。舞者塗白的身體,緩慢的動作,讓日本觀眾與評論人聯想到「舞踏」,但舞評人石井達朗則認為《觀》屬於美麗的身體跳美麗的舞,與舞踏的美學不同;緩慢的低重心步行,則與日本傳統的身體性有著遠親的關係。他指出,《觀》的屬性曖昧,超脫了祭祀空間和理論解釋,卻可以共享時間和空間,從中感受生命循環,在無限中任思緒奔馳。
二十一世紀美學經濟在全球成為新趨勢,產品要升級,要營造品牌,文化藝術要走向全球市場,更需要打造品牌!要讓世界認識台灣,更應該由此出發。 今年適逢兩廳院二十周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提出「「旗艦、品牌、國際」的營運方向,欲以三年時間打造出台灣表演藝術的品牌,而這個「旗艦計畫」將駛向何方? 本刊特別邀請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兩人各自從文化策略和民間表演團隊經營的角度,探討台灣文化品牌邁入國際之路。 表演藝術的台灣品牌是什麼?我們的文化藝術在社會中的處境為何?整體文化資源從上到下,從政府政策、產業環境、到美學教育,是否有配套機制?雲門舞集、優劇場、無垢舞蹈劇場、當代傳奇劇場這些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表演藝術品牌,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近年與台灣文化密切交流的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文化官員眼中,台灣表演藝術又展現了什麼樣的優勢與特性?如何讓表演藝術MIT,啟動世界對台灣的印象?本刊在此特別為大家做深入的探討。
沉靜幽緩的舞步,是無垢舞蹈劇場作品給觀眾的深刻印象,而這樣「向內看」的舞蹈精神,不止體現在舞作中,也延伸到對外招生的肢體開發班。學員一進入教室,就開始學著將腳步放輕放靜,從靜坐開始,體察空氣的溫度、地板的質感、他人的狀態、微細的聲音,由內而外,由外而內,一心專注於身體的過程,外物恍然卸淨,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是安住當下的練習。
無垢的作品被稱為儀式劇場,雖說是呈現幕後準備工作,開場的擺設卻同樣如一場祭儀,走入的舞者也如同進行儀式般莊重。如今有多少儀式或儀式的準備工作還這般莊重呢?在一切輕便化、形式化甚至娛樂化的現代社會,或許反而是無垢這樣的團體真正承接了儀式的精神。
【台灣】 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 11/1起受理102年度上半年活動申請 為提升表演藝術展演水準,鼓勵民間藝文團體培育優秀人才,依「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文化部每年分兩期受理表演藝術類活動之補助申請。補助以下兩種項目:一、整合性表演藝術活動:計畫內包含五個以上團隊之五項以上製作,或計畫內包含十五場以上演出。二、有助於培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促進表演藝術國際交流發展,在國內地區辦理之國際研討會或國際性表演活動。 102年度第一期申請係受理1至6月所辦理之活動,收件期間自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經政府立案之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文化社團、演藝團隊及大專院校相關藝術系所等團體或組織,皆可提出申請,相關資料可上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下載區/申請表格查詢。歡迎洽詢專線電話:02-3343-1973藝術發展司陳小姐。(莊珮瑤) 國藝會「年度觀察座談暨補助基準說明會」報名啟動 國藝會「2012藝文風向球年度補助觀察座談會」將於11月6、7日、11月15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講廳」兩地,一連舉行三場座談活動,提供各領域精闢且完整的生態觀察,同時說明本會2013年補助基準最新內容。 今年度活動除邀請各領域專業委員,就2012年藝文發展特色、成果及評審會議關注焦點提出觀察報告,更擴大美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五大類別分場討論,增加「焦點座談」時間。邀請各方優秀資深藝文工作者或新興創作者與談,如獨立策展人鄭慧華,資深出版人陳素芳,資深評論人林芳宜、徐開塵、謝東寧、紀慧玲,新世代創作者何孟娟、陳栢青、林文中等。2013年補助基準因應各類別生態發展,分別增加新的申請項目,現場將詳細說明。預作線上報名者,可於現場索取國藝會2013年補助申請基準乙冊。報名詳情可電洽國藝會獎助組02-27541122ext.205(莊珮瑤) <
編按:有許多種舞蹈,不為表演,不須在舞台上演出,卻在每個生命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面向中綻放出自身的光芒。舞蹈,跟著身體走,依隨心靈動,在生活中,在公園裡,在教室中,我們發現形形色色的身體舞動風貌。本專題將拉開舞蹈的視野,探討人與舞蹈的更多種可能,從舞蹈作為肢體律動開發、養生順氣方法、身心治療途徑、靜心探索修煉,在身體、心理、靈性的諸多層面上,舞動身體不再是夢想,而是連結感覺、親近自己的美妙體驗。 身體的律動課程,不是「舞蹈班」,不學芭蕾也不學現代舞,而是帶著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享受和身體談戀愛的愉悅。雲門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生活律動」課程,讓三歲到八十幾歲的人找到「玩身體」的樂趣;無垢舞蹈劇場的「輕鬆玩」課程,則把舞團訓練的內容轉化為有趣的活動,讓大家能在輕鬆的肢體開發中,增強對身體的自信。身體的律動課,讓人人都可以是一輩子的舞者。
「里昂雙年舞蹈節」是國際舞壇的重要盛會,每次的舉辦都吸引世界各地的舞蹈工作者與舞迷到場,一探最新的舞蹈趨勢。今年的雙年舞蹈節以「回顧與展望」為主題,將許多久未搬上舞台的經典大師舞作改編與重演,不但是要找回昔日的經典,更企圖要為它們在今日找到新的定位。本文除了介紹本屆雙年舞蹈節概況,更專訪藝術總監基.達梅,一談雙年舞蹈節的發展近況。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作品的深斂層次久撼人心,與茶邂逅久矣:「一杯茶,是自己的享受,當茶喝下去,它的色澤、香味、水質、溫度都導引著身體內的氣,合的話氣行全身,不合即感覺牴觸。」她說。喜歡「簡茶」的她,不拘泥於茶具和步驟的完整性或規矩性,以自身感受組合成整套茶具,在過程中融入個性特質與悉心巧思,調整適切的氛圍,「喝茶如同編排風景,像個小舞台。」
兩廳院在四月份推出的「藝術活力膠囊系列雙十年華.舞蹈彩匯」將演出十支舞作,這十支舞作,從傳統民族舞到現代舞與芭蕾舞,從東方到西方的肢體美學,從台灣民俗到中原戲曲的舞台與動作元素,匯演了台灣舞蹈史的精華脈絡,呈現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舞蹈之路。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