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無垢舞蹈劇場

相關文章 33 篇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漫畫X舞作 回看《花神祭》四時運轉

    2000年首演的舞作《花神祭》,為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代表作之一,在她被一朵茶花凋零觸動後,揉合東方身體美學的經典創作。2020年,《花神祭》重返舞台,我們特別邀請了漫畫家曾耀慶,在觀賞舞作後,透過他筆下奇特氛圍的片段,帶我們重新進入《花神祭》的世界。

    文字|曾耀慶、黃珮珊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編舞家林麗珍
    焦點專題 Focus

    編舞家林麗珍 玩著種籽 像個孩子 

    「妳看!美嗎?」林麗珍的種子收藏來自世界各地逾三百種,她隨性地捏了其中一顆,那是白色細條貼著深核色紋理的狐尾櫚,她將之擺放在胸前、袖口展示,改口道:「不,不能說美麗,是真實,是活生生的。它的生命力在裡面,你以為死了,不是,它們只是藏著,等待機會。我看著它們,不曾感到厭倦。」這位剛過七十歲生日的編舞家圓框眼鏡後的眼睛大大,身材小小,面容素潔,只抹上了豔色的唇彩,玩起心愛的物事,像個孩子。她笑得很開心:「創作從大自然來啊,無限寬廣。每個種子都有它的家。」

    文字|張慧慧、鄭達敬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白鳥那一陣陣撕裂心肺的鳴叫,彷彿累積千萬年的哀怨。
    舞蹈

    躬身緩行,抑或離地而行?

    天地人三部曲加上最終篇,一路走來,無垢的確創造了一個完整且驚人的世界。但何以緩行廿個年頭,卻愈走愈輕,秩序的意味則更顯濃厚。逃避有創造的可能,但離地太久,男舞者跑著跑著會跌跤,女舞者緩行,可能會像離地而行。逃避了慾望,逃避了衝突,白鳥的驚聲鳴叫,即便在那瞬間撕裂了你我心肺,但終究是沒有撼動什麼,只留下無限疑惑。

    文字|樊香君、林鑠齊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林麗珍把舞台打造成非常個人化的祭壇,用了前現代的純粹美學表達一種古典之美,如對白布的各種用法。
    回想與回響 Echo

    《潮》作為儀式劇場的死亡性 再探「身心靈」舞蹈

    在《潮》中,對薩滿自然崇拜的表現可說淋漓盡致,也讓我們的編舞家一直讓她的舞者都保持著,薩滿那般靈魂脫離肉體的出神狀態。從表演的舞台通過出神狀態,進入到另一個超驗世界的精神地理,薩滿對有關死亡的知識,在《潮》讓我們看到許多幽靈、遊魂的非人之物,像神話史詩般的華麗境地卻是飄浮著死者的一個暗黑王國。

    文字|王墨林、林鑠齊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林麗珍透過舞者的個人儀式,將舞蹈的身體化作一聲叫喊,是活生生的「肉體之聲」。
    ARTalks

    無垢舞蹈劇場「潮」

    現代人所面臨的,是共同體的崩壞,而在新自由主義當道的今日,職場、家族、友人等所有的關係更面臨解組,在這儀式已經成為不可能的時代,世俗宗教也許是個另外的啟示。世俗宗教以共同體的崩壞為前提,在神的缺席當中,以自己的肉體為神殿,藉由剝除世俗的假面,對於自身靈魂的深處進行探索。這正是《潮》這個舞作當中,吳明璟的獨舞最令人動容之處。

    文字|林于竝、國家兩廳院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師法自然

    許多人認識無垢舞蹈劇場,甚至變成「鐵粉」,是因為《行者》這部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時間,記錄了編舞家林麗珍的創作與生活,並以台灣少見的舞蹈電影(Dance Film)手法拍攝,讓舞蹈作品跳脫劇場的黑盒子,將場景拉至山巔海濱的美麗秘境,舞者的動與靜,與大地山水融為一體。全長一百五十分鐘的紀錄片,鏡頭節奏一如無垢舞作風格 安靜、沉緩、純淨,卻張力飽滿。「大自然有一股力量,祂會帶著你走,看到舞者在青苔上跳舞,在那個瞬間,空間都凝固了,彷彿天地都動容了。」林麗珍在《行者》首映後的座談會上如是說。 林麗珍的創作心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師法自然。以廿年淬煉出的「天、地、人」三部曲而言:《醮》以民俗祭典為引,喚起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恢宏如史;《花神祭》頌讚生命,天地大化、日月山川、花草蟲獸的遞嬗變遷,轉化進人身的微型宇宙,宛如自然史詩;《觀》是一則寓言,藉蒼鷹之眼映照神性、人性、魔性共存一心的掙扎,講述大地生靈的悠長記憶。貫穿歷來作品的「空緩」美學,「動如不動,不動如動」的肢體語彙,若要形容,就如同天上的雲,看起來不動,其實雲一直在動,靠的不僅是外在技巧的鍛鍊,更在乎養心的內在哲學。 祭典與儀式,是無垢舞作中重要的元素,對林麗珍而言,祭典對人、對生命來講都是很重要的,大至對天地的崇敬,小至對自我的思慮,雖然不是每天在做,卻時刻都存在。林麗珍強調:「祭典很沉靜,是一種對於周遭事物、天、地、人的尊重,就像是我很誠懇地請你幫忙,為了表達那個誠心,會從心裡細細地思考。」因此,無垢舞者每次登台前,都必須花上三小時準備,從梳頭、點妝、拍粉、抹身、穿衣,在靜默中放下自己,與呼吸和空間合而為一,這就是一種演出儀式。從內在意志的專注,向外發散能量,因而憾動人心。 睽違八年後的新作《潮》是《觀》的續篇,源頭來自一個遺憾 《觀》白鳥與鷹族之子Samo間未盡的際遇。林麗珍說:「這麼多年過去了,白鳥和Samo還是在我的身體裡面,有時半夜我會醒過來,想到他們,我不能這麼殘忍地讓Samo與白鳥沒有回到他們的土地。」為了延續他們的故事,林麗珍重拾創作,從一個缺口踏上追尋圓滿的道路。或可說,藝術創作都來自於匱乏,來自於渴望述說,這也是自然法則。就像本刊作者在排練場的觀察:「我是如此重新認識了

    文字|黎家齊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女舞者們重新再走一遍路,「胯深一點,線條才會出來。」林麗珍叮嚀著。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潮騷洶湧,只為那「缺」的追尋 《潮》排練場側記

    林麗珍總是說,我不能教導你們什麼,能做的唯有「教你誠懇,誠懇是一輩子的追求。」我們的身體都有缺陷,也因此才可能幻化成動人的樣子,她說:「藝術就是『缺』,從『缺』裡,找到出路。」 我是如此重新認識了無垢美學中著重的中軸、對稱、和諧,原來,並不為了完美,而卻源於缺的追尋。朝向缺陷的圓滿。三部曲完結,仍有遺憾,所以有了白鳥的歸返,所以攜回了湧動的《潮》。

    文字|李時雍、許斌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 把故事說完,就是我最後的作品

    「十年磨一劍」的編舞家林麗珍,繼「天、地、人三部曲」終章《觀》之後,暌違八年,再度推出新作《潮》。林麗珍說,《潮》是《觀》的延續,《觀》中白鳥與鷹族青年Samo相戀卻無結果,多年來一直留在她身體中,讓她不能放下:「這是一個使命,做一件我該做的事情,完成之後,這應該就是我最後的作品。」

    文字|張懿文、李時雍、許斌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陳恆輝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年我想看: 柏林劇團與羅伯.威爾森《彼得潘》 漂浪子宮劇團《異形三姊妹 Different Shape》 無垢舞蹈劇場《潮》

    第一個我期待的戲是柏林劇團與羅伯.威爾森合作的《彼得潘》,第二個是高雄春天藝術節的《異形三姊妹 Different Shape》,第三個必定是無垢舞蹈劇場《潮》。

    文字|陳恆輝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無垢舞者的慢行,令人聯想到日本的舞踏。圖為《花神祭》〈秋折〉一段。
    回想與回響 Echo

    從「舞踏」到「身心靈」 側看《花神祭》

    在台灣也有人提過「舞踏本土化」這個議題,那麼台灣人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土方巽創立的「暗黑舞踏」,又是對日本從「脫亞入歐」的現代化慾望到軍國主義敗北的歷史,作出以肉身反抗的「社會雕塑」。那麼要問的是,「暗黑舞踏」作為一種反抗的行動,台灣的「舞踏本土化」又如何勾勒出以肉身反抗的身體圖像呢?

    文字|王墨林、蔡德茂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冬枯〉一段
    舞蹈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 緩前行 定靜中成就多重時空

    首演於一九九五年的《花神祭》,在國際繞了一圈,相隔十五年,終於重回國家戲劇院舞台。排練場上,舞者如颱風眼一般,寧靜深厚,周圍人、事、物彷彿被旋進這股定靜之中,成就了一個個無法言說但存在的多重時空

    文字|樊香君、蔡德茂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觀》的白鳥之死精雕細琢的肢體,如奧塞美術館橫陳的大理石雕塑。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穿越時空絲路的「無垢」 從日本看無垢舞蹈劇場《觀》的文化版圖

    台灣編舞家林麗珍應日本靜岡藝術劇場之邀,在五月初的「富士世界演劇藝術節」中在日本首演舞劇《觀》。舞者塗白的身體,緩慢的動作,讓日本觀眾與評論人聯想到「舞踏」,但舞評人石井達朗則認為《觀》屬於美麗的身體跳美麗的舞,與舞踏的美學不同;緩慢的低重心步行,則與日本傳統的身體性有著遠親的關係。他指出,《觀》的屬性曖昧,超脫了祭祀空間和理論解釋,卻可以共享時間和空間,從中感受生命循環,在無限中任思緒奔馳。

    文字|邱馨慧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表演藝術MIT 啟動台灣印象之鑰

    二十一世紀美學經濟在全球成為新趨勢,產品要升級,要營造品牌,文化藝術要走向全球市場,更需要打造品牌!要讓世界認識台灣,更應該由此出發。 今年適逢兩廳院二十周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提出「「旗艦、品牌、國際」的營運方向,欲以三年時間打造出台灣表演藝術的品牌,而這個「旗艦計畫」將駛向何方? 本刊特別邀請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兩人各自從文化策略和民間表演團隊經營的角度,探討台灣文化品牌邁入國際之路。 表演藝術的台灣品牌是什麼?我們的文化藝術在社會中的處境為何?整體文化資源從上到下,從政府政策、產業環境、到美學教育,是否有配套機制?雲門舞集、優劇場、無垢舞蹈劇場、當代傳奇劇場這些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表演藝術品牌,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近年與台灣文化密切交流的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文化官員眼中,台灣表演藝術又展現了什麼樣的優勢與特性?如何讓表演藝術MIT,啟動世界對台灣的印象?本刊在此特別為大家做深入的探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無垢身體訓練的基本練習。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團開課之二 無垢舞蹈劇場 放慢放靜 安住當下

    沉靜幽緩的舞步,是無垢舞蹈劇場作品給觀眾的深刻印象,而這樣「向內看」的舞蹈精神,不止體現在舞作中,也延伸到對外招生的肢體開發班。學員一進入教室,就開始學著將腳步放輕放靜,從靜坐開始,體察空氣的溫度、地板的質感、他人的狀態、微細的聲音,由內而外,由外而內,一心專注於身體的過程,外物恍然卸淨,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是安住當下的練習。

    文字|孫得欽、金成財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著裝過程真正的主角,是舞者的定性,也是無垢的核心。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看見劇場生死的瞬間 《觸身.實境》 展演儀式劇場幕後的物與人

    無垢的作品被稱為儀式劇場,雖說是呈現幕後準備工作,開場的擺設卻同樣如一場祭儀,走入的舞者也如同進行儀式般莊重。如今有多少儀式或儀式的準備工作還這般莊重呢?在一切輕便化、形式化甚至娛樂化的現代社會,或許反而是無垢這樣的團體真正承接了儀式的精神。

    文字|孫得欽、林鑠齊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NSO將展開大規模東北亞巡演

    【台灣】 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 11/1起受理102年度上半年活動申請 為提升表演藝術展演水準,鼓勵民間藝文團體培育優秀人才,依「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文化部每年分兩期受理表演藝術類活動之補助申請。補助以下兩種項目:一、整合性表演藝術活動:計畫內包含五個以上團隊之五項以上製作,或計畫內包含十五場以上演出。二、有助於培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促進表演藝術國際交流發展,在國內地區辦理之國際研討會或國際性表演活動。 102年度第一期申請係受理1至6月所辦理之活動,收件期間自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經政府立案之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文化社團、演藝團隊及大專院校相關藝術系所等團體或組織,皆可提出申請,相關資料可上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下載區/申請表格查詢。歡迎洽詢專線電話:02-3343-1973藝術發展司陳小姐。(莊珮瑤) 國藝會「年度觀察座談暨補助基準說明會」報名啟動 國藝會「2012藝文風向球年度補助觀察座談會」將於11月6、7日、11月15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講廳」兩地,一連舉行三場座談活動,提供各領域精闢且完整的生態觀察,同時說明本會2013年補助基準最新內容。 今年度活動除邀請各領域專業委員,就2012年藝文發展特色、成果及評審會議關注焦點提出觀察報告,更擴大美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五大類別分場討論,增加「焦點座談」時間。邀請各方優秀資深藝文工作者或新興創作者與談,如獨立策展人鄭慧華,資深出版人陳素芳,資深評論人林芳宜、徐開塵、謝東寧、紀慧玲,新世代創作者何孟娟、陳栢青、林文中等。2013年補助基準因應各類別生態發展,分別增加新的申請項目,現場將詳細說明。預作線上報名者,可於現場索取國藝會2013年補助申請基準乙冊。報名詳情可電洽國藝會獎助組02-27541122ext.205(莊珮瑤) <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生活律動」熟年班課程,讓人彷彿有時光倒流的感受,回到年輕的記憶裡。(林弘瑋 攝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提供)
    其他分類

    肢體律動 引你看見身體的風景

    編按:有許多種舞蹈,不為表演,不須在舞台上演出,卻在每個生命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面向中綻放出自身的光芒。舞蹈,跟著身體走,依隨心靈動,在生活中,在公園裡,在教室中,我們發現形形色色的身體舞動風貌。本專題將拉開舞蹈的視野,探討人與舞蹈的更多種可能,從舞蹈作為肢體律動開發、養生順氣方法、身心治療途徑、靜心探索修煉,在身體、心理、靈性的諸多層面上,舞動身體不再是夢想,而是連結感覺、親近自己的美妙體驗。 身體的律動課程,不是「舞蹈班」,不學芭蕾也不學現代舞,而是帶著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享受和身體談戀愛的愉悅。雲門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生活律動」課程,讓三歲到八十幾歲的人找到「玩身體」的樂趣;無垢舞蹈劇場的「輕鬆玩」課程,則把舞團訓練的內容轉化為有趣的活動,讓大家能在輕鬆的肢體開發中,增強對身體的自信。身體的律動課,讓人人都可以是一輩子的舞者。

    文字|盧家珍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08里昂雙年舞蹈節紀實之一 在小王子的故鄉 解放對舞蹈的渴望

    「里昂雙年舞蹈節」是國際舞壇的重要盛會,每次的舉辦都吸引世界各地的舞蹈工作者與舞迷到場,一探最新的舞蹈趨勢。今年的雙年舞蹈節以「回顧與展望」為主題,將許多久未搬上舞台的經典大師舞作改編與重演,不但是要找回昔日的經典,更企圖要為它們在今日找到新的定位。本文除了介紹本屆雙年舞蹈節概況,更專訪藝術總監基.達梅,一談雙年舞蹈節的發展近況。

    文字|黎家齊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林麗珍喜歡「簡茶」,不拘泥於茶具和步驟的完整性或規矩性。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麗珍 品茶如同編舞 造就袖珍舞台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作品的深斂層次久撼人心,與茶邂逅久矣:「一杯茶,是自己的享受,當茶喝下去,它的色澤、香味、水質、溫度都導引著身體內的氣,合的話氣行全身,不合即感覺牴觸。」她說。喜歡「簡茶」的她,不拘泥於茶具和步驟的完整性或規矩性,以自身感受組合成整套茶具,在過程中融入個性特質與悉心巧思,調整適切的氛圍,「喝茶如同編排風景,像個小舞台。」

    文字|周倩漪、許斌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蘭陽舞蹈團《極境》
    舞蹈

    藝術活力膠囊~舞蹈包 濃濃東方味 精覽台灣舞蹈風華 「舞蹈彩匯」呈現東西文化衝擊下的台灣舞蹈之路

    兩廳院在四月份推出的「藝術活力膠囊系列雙十年華.舞蹈彩匯」將演出十支舞作,這十支舞作,從傳統民族舞到現代舞與芭蕾舞,從東方到西方的肢體美學,從台灣民俗到中原戲曲的舞台與動作元素,匯演了台灣舞蹈史的精華脈絡,呈現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舞蹈之路。

    文字|周倩漪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