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說是印象派音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藝@書

拆掉標籤之後

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

標籤本是好事,方便欣賞理解,尤其是音樂、繪畫與造型藝術,貼上一個「印象派」的標籤,也就讓人對於藝術作品創於何時何地,有了一點概念。但是標籤也很容易有誤導之嫌,一旦習慣,就難以擺脫,且不容易察覺標籤的限制何在。…如此再來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這個乍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書名,顯然背後就有話要說了。因為當我們心中浮現「不然是要怎樣?」的疑問時,作者準備告訴讀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標籤本是好事,方便欣賞理解,尤其是音樂、繪畫與造型藝術,貼上一個「印象派」的標籤,也就讓人對於藝術作品創於何時何地,有了一點概念。但是標籤也很容易有誤導之嫌,一旦習慣,就難以擺脫,且不容易察覺標籤的限制何在。…如此再來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這個乍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書名,顯然背後就有話要說了。因為當我們心中浮現「不然是要怎樣?」的疑問時,作者準備告訴讀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講到藝術,總與風格有關。一談到風格,「古典」、「浪漫」、「巴洛克」、「野獸」等各種派別的標籤也就隨之而來。

標籤本是好事,方便欣賞理解,尤其是音樂、繪畫與造型藝術,貼上一個「印象派」的標籤,也就讓人對於藝術作品創於何時何地,有了一點概念。

但是標籤也很容易有誤導之嫌,一旦習慣,就難以擺脫,且不容易察覺標籤的限制何在。「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用來指稱歐洲十五、十六世紀在文學、科學、藝術百花齊放的,的確像是得到「重生」(Re-naissance)。但是,這個名詞是到十九世紀才出現,文藝復興人可並不覺得自己是「重生」的。

「巴洛克」的情形也是如此。在音樂上,一般認定的巴洛克時期在一七五○年結束,但是開始用「巴洛克」來指稱當時的音樂作品,已經是一七三○年之後的事。而被認為是巴洛克音樂的特徵──像是「數字低音」的做法,則一直到十九世紀初(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浪漫時期」)都還存在。如此看來,「巴洛克」一詞實在是模糊得可以。

梳理德布西,打破原來「印象」

就算是古典與浪漫的概念也不是那麼截然二分,如此再來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這個乍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書名,顯然背後就有話要說了。因為當我們心中浮現「不然是要怎樣?」的疑問時,作者準備告訴讀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儘管德布西對這個標籤始終揮之不去感到無奈,但很少有人會懷疑把印象派跟德布西連結在一起有何不妥。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音樂學博士陳漢金從這個問題意識開始,欲對德布西做一番理清。書中七章,都有點像是對單一問題的專論:第一章「『美好年代』的作曲家」不無惋嘆地指出,德布西童年的美好年代在一八七○年的普法戰爭就已搖搖欲墜,最後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歇的戰火中走到生命的盡頭。

第二章探討德布西與華格納音樂之間的關連。德布西曾在樂譜手稿落款「法蘭西作曲家」,予人民族主義的聯想,彷彿法國音樂與普法戰爭的宿敵德國毫無關連。但是,在陳漢金的筆下,卻是法國文壇不僅有波特萊爾這類華格納的支持者,就連法國樂壇也是籠罩在華格納的影響之下,從德布西的上一代綿延三代不絕。

接下來的兩章焦點放在德布西的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間的關連:第三章「什麼是『阿拉貝斯克』?」從十九世紀「新藝術」在工藝方面的表現來看德布西作品中的線條經營。第四章「『印象』或『意象』」則是探討與德布西同樣浸淫在一八九○年法國象徵主義氛圍中的畫家惠斯勒,並由此牽引出最後三章──分別針對《海》、《意象》、最後三首奏鳴曲做創作背景的介紹與樂曲的分析。

浸潤美術館,深化音樂修為

而對我來說,《您說是印象派音樂?》除了扭轉了一些我之前對於「印象派」的印象之外,也解開了我長久以來對陳漢金的一個疑惑:不管是透過文字還是演講,陳漢金雖然是鑽研音樂,但總會表現出他在視覺藝術上的涵養,往往教我感到驚訝與好奇。

原因我想就在於陳漢金在自序中所提,他剛到巴黎求學,靠著一張研究通行證,「避開等候入(奧塞美術)館的人群,從側門自由出入,進去看畫、聽演講或聆賞該館的晚間音樂會,而有助於我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藝術發展上的跨領域認知。」

也就是這樣可隨時出入如此豐富的藝術寶藏,恣意吸收,陳漢金才能兼修音樂美術,談音樂而信手捻來畫作毫不費力。各種展覽、表演藝術演出都有它商業運作的一面,但是商業邏輯推過頭,反而會阻斷一般人士──特別是處於發展階段的藝文專業人士──接觸藝術的機會,最後讓「產業」二字,傷害到文化創意的源頭。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