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闊的大舞台上,其實很難看見細緻的操偶動作。(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 提供)
演出評論 Review

偶素誰,您聽見了嗎?

九十公分高的木偶挺進開口達十七公尺的大舞台,壯哉氣魄也。只是,前有寬六公尺的樂池阻隔,加上操偶動作因困難度難以模擬真實,我們無法看見精確的表演動作,總是打打殺殺,「甩來甩去」。距離演出已若干時日後再度回想,這群被「表演」、「操弄」的戲偶,他們演出了什麼?說了什麼?他們終究只是傀儡,還是可以有主體性?

九十公分高的木偶挺進開口達十七公尺的大舞台,壯哉氣魄也。只是,前有寬六公尺的樂池阻隔,加上操偶動作因困難度難以模擬真實,我們無法看見精確的表演動作,總是打打殺殺,「甩來甩去」。距離演出已若干時日後再度回想,這群被「表演」、「操弄」的戲偶,他們演出了什麼?說了什麼?他們終究只是傀儡,還是可以有主體性?

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魔鬼.空門》

8/15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立案於高雄市,家傳四十年的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選擇於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新編戲《魔鬼.空門》。關於「布袋戲進劇場」的想像,金鷹閣舞台表現其實不差。一如以往,金鷹閣擅長結合影像,自始至終電腦影像配合劇情,或表現場景(荒山、寶殿、蓮座……),或表現武功(刀劍、魔氣、掌功……),甚至轉換空間(從平面舞台變入螢幕上的登梯畫面)。雖然場與場之間偶有停頓,銜接不甚穩定,但用心編排不言可喻。布袋戲配樂一向被詬病有侵犯音樂著作權問題,這次也完全克服,泰半使用new age風的空靈音樂,雖然並無主旋律之感,也有過度配用,干擾口白的問題,但絕對合法,用心一樣可見。

不曾看外台戲者,頗難消化劇情

大量安插音樂的慣性,是布袋戲一貫以來的表演風格之一,尤其演進到影視布袋戲階段,音樂/音效成為推動劇情的重要手段,時下金光布袋戲率皆沿用。另一慣性則是OS(旁白),這本是承襲更古早的布袋戲演師「說書」特質,演師除了分聲飾演木偶角色,也必須扮演旁觀者代言,在《魔鬼.空門》裡,當觀眾無法分辨被音樂蓋過的口白,難以咀嚼深奧的文辭時,OS至少幫助了觀眾理解劇情梗脈。只是,看著字幕上打出斷無明、寸步求、冥輪十三轉、陰山惡靈塚、太虛劍仙……,唸著「加罰於身,必有所衷」、「為正義,無所衿憐」,對於平素不曾練「武」(武俠小說),或不曾跟著金鷹閣看外台連續劇的觀眾,大概很難消化這些非道即魔的江湖術語。

「武功太深奧」牽涉到劇目的選擇。金鷹閣選擇的劇目是拿手的「玉筆鈴聲世外醫」故事,「玉筆鈴聲」何許人也?他是誕生於民國五十年代內台布袋戲時期的一名正派殺手級人物,中南部戲班迄今仍常搬演其故事。不識玉筆鈴聲不致影響觀戲,正如今天的八、九級生並不認識史豔文一樣,只要劇情架構完整,以一核心人物為主軸反而更有焦點。但或許太習於外台連續劇概念,《魔鬼.空門》部分情節是連接上集《凌仙島戰紀》的,而所謂《魔鬼.空門》意欲辯證「聖魔一線間」,卻只在第五場以一兩句台詞帶過。全劇主要表現的還是一個殺過一個、一山還有一山高的武功競技,這實在令觀者感到疲憊。不過,金鷹閣一向偏好以「悔悟」的悲劇氛圍收場,《魔鬼.空門》最後頓悟的不是住在魔鬼空門裡的不和尚,而是「殺了千千萬萬」的陰山領袖閻姬,所謂「殺人不流淚」,她最後流下一滴淚(此時電腦畫面出現晶瑩剔透的水珠),瞬間化為九道金光(電腦畫面),頓時讓荒山陰塜變為繁花綠地(電腦畫面),感性效果是強烈而感人的。

戲偶難撐舞台之大,印象徒留聲光特技

《魔鬼.空門》免不了也有外台慣用手法,讓戲偶現身台前,演出打太極拳、變臉(川劇變臉)、爆破、吐火等特技。這些看似噱頭的技法,實則考驗操偶技巧──這也是金鷹閣一向頗為自豪的強項。只是,九十公分高的木偶終究難以匹配至德堂舞台之大,當觀眾無法欣賞操偶細膩動作,無法聽清楚口白與劇情,剩下的大概只有聲光、影像特技,更遑論劇場內的舞台設施並未被加以運用。於是,回到最初的提問,觀眾想看的是木偶作為道具的科技劇場,還是,木偶作為角色的表演劇場?這個問題對一個勤「練武」而非「修文」的外台戲班而言可能為難了些,但對勇於嘗試的金鷹閣而言,卻是可以繼續思考的面向。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