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傳統再生.當代日本

領略大和風土民情 盡在「日本歌謠之夜」

《日本歌謠之夜》兩場節目,第一場以歷史為縱軸,將日本從江戶時期、明治、大正、昭和到日治時期的歌謠篩選出來,展現各時代懷舊之美。第二場「歌謠日本.環島之旅」則以地理為出發點,從關東、東北、本州、關西、北海道、九州、四國、南島,介紹日本各地因氣候、地理醞釀出截然不同的歌謠曲風。歌曲的旋律及歌詞除了舒暢悅耳外,其背後的價值與故事,更像無形的寶藏一般,留待後人細細品味。

《日本歌謠之夜》兩場節目,第一場以歷史為縱軸,將日本從江戶時期、明治、大正、昭和到日治時期的歌謠篩選出來,展現各時代懷舊之美。第二場「歌謠日本.環島之旅」則以地理為出發點,從關東、東北、本州、關西、北海道、九州、四國、南島,介紹日本各地因氣候、地理醞釀出截然不同的歌謠曲風。歌曲的旋律及歌詞除了舒暢悅耳外,其背後的價值與故事,更像無形的寶藏一般,留待後人細細品味。

世界之窗日本系列—日本歌謠之夜

11/5~6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歌謠,一直是農業社會時期不可分割的部分,從工作、生活、育兒、消遣娛樂都可入詞、入樂。而日本歌謠對台灣人民來說,不僅記錄了歷史的階段,更由於老一輩受過日本教育的洗禮與傳承,至今即使不諳日文的我們,對日本歌謠的旋律都能夠朗朗上口。

日本歌謠的內容質樸無華、貼近人生,也是反映人們心聲的最直接的工具。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明治、大正時期,開始以流行歌為基礎、產生大量新民謠。浪漫詩人新民謠的創作與發展帶領了成熟的新民謠運動。最後也發展出演歌,即為以「歌唱」代替「演說」的歌曲。演歌也是日本大眾歌謠中,最能表現他們那種獨特的情緒與感受的類型。由於獨特的吟唱法、講究詮釋,加上日本音階、小調的應用與講述戀情悲苦的歌詞,常常讓人感覺哀怨傷感。因此也常有人認為,演歌可以唱出日本人真實的心聲。而與台語歌曲所常出現的「雨、夜、花」等景象相同,日本歌謠也喜歡以「海、酒、淚、女人、雨、北國、雪、離別」為主題取材。

透過歷史與地理,一覽日本歌謠世界

二○○九年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的節目安排,除了影像、戲劇、舞蹈等流行元素之外,更特別規劃《日本歌謠之夜》兩場節目,第一場以歷史為縱軸,將日本從江戶時期、明治、大正、昭和到日治時期的歌謠篩選出來,展現各時代懷舊之美。第二場「歌謠日本.環島之旅」則以地理為出發點,從關東、東北、本州、關西、北海道、九州、四國、南島,介紹日本各地因氣候、地理醞釀出截然不同的歌謠曲風。歌曲的旋律及歌詞除了舒暢悅耳外,其背後的價值與故事,更像無形的寶藏一般,留待後人細細品味。

曲目除《桃太郎》、《紅蜻蜓》、《晴天娃娃》這些甜美的童謠之外,《櫻花》這首樂曲的旋律,恐怕是最令人耳熟能詳的了。描述的是櫻花盛開的春天美景,也成為日本人在國際場合時詠唱的歌曲。不過,它早期地位也沒有那麼崇高,也並不是歌謠,而是在江戶時期,給小孩子練習古箏用的曲子。一直到了明治時期櫻花被選為日本國花後,所有的象徵如皇室紋章、勳章、貨幣等都採用櫻花為圖案,使得《櫻花》這首歌別具意義。

就像前面提到的歌詞意象,「季節」對喜愛詩意的日本人來說,也常常成為寄託心靈的對象。《早春賦》顧名思義就是等待春天來臨的詩賦,是文學家吉丸一昌看到農民在殘雪未融的北阿爾卑斯山下辛勤耕作,那種渴望春天早日造訪的心情所感而作。《夏日之回憶》是回憶尾瀨這個地方時不可或缺的作品,也是廣播節目經常放送的樂曲。《村里之秋》的歌詞分為三段,前兩段歌唱著鄉下小山深秋的平靜生活,但到第三段卻轉而敘述二次大戰結束後,士兵從南方島嶼搭船回國,孩子歌唱地祈求父親平安歸來。這是日本NHK為了撫慰及鼓舞從前線回國,身心疲憊國人所委託的創作。而談到戰爭,《荒城之月》雖然也是以各種殘景隱喻戰火無奈,但它在日本家喻戶曉,有人更認為它的流傳程度比《梁祝》在中國還要高。

經典歌謠翻唱成國台語,依然大受歡迎

《黃昏的故鄉》改編的台語歌詞「叫著我,叫著我,黃昏的故鄉不時叫著我……」在當年台語歌手文夏的翻唱下,成為台灣海外遊子「鄉愁」的代名詞。而慎芝填詞、鄧麗君翻唱的《我只在乎你》更是推出後大受歡迎、紅遍東南亞。《淚光閃閃》是沖繩的方言,意指「眼淚一顆顆掉落,淚流不止」,是老牌歌手森山良子為了抒發她對在二十二歲時英年早逝的兄長的思念而寫的,在台灣也有被蔡淳佳翻唱成國語版的《陪我看日出》和黃品源台語版的《白鷺鷥》。

從一九九七年四月開始,日本放送協會(NHK)以BS衛星放送為主,在日本全國展開了投票調查,以二十世紀中感動全日本的歌曲為主題展開為期八個月的票選,結果《荒城之月》、《紅蜻蜓》、《早春賦》分別位居第七、九和十一名。然而不論結果為何,全國不分男女老幼約有一千七百七十五萬人參加的踴躍盛況,代表了人民對歌謠的喜愛。如今,這些膾炙人口歌謠即將在由台北愛樂合唱團及東京交響樂團合唱團重新編唱,讓跨越時空的溫暖與感動,重溫您一整個夜晚的舊夢!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台灣歌謠vs.日本歌謠  一段混融的歷史

日本歌謠在台語歌曲的發展史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據學者莊永明表示,一九三二年到一九四○年,可謂台灣歌謠的巔峰期,這個時期台灣本土創作的曲子受到日本曲子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日本演歌只有五聲調,缺少Fa和Si音;二是當時日本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失業率高,歌詞較為悲情。台灣歌謠便在無形之中感染了這種色彩。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間,開始出現大量的「混血」歌曲,也就是在演歌的旋律基礎上填上國語或台語歌詞的現象,這種翻唱歌曲的手法至今仍舊流行。

歸納混血歌曲的流行因素,他認為有幾個原因──唱片公司直接採用,可以省下作曲及樂隊的成本。而且此類歌曲在引進台灣之前,已經在日本廣受好評,在填上台灣歌詞之後,也往往可以受到台灣消費者青睞,降低了商業風險。加上台灣人民經過五十年的日式教育之後,已經逐漸習慣日本風格的音樂曲調,到了一九五、六○年代,大約三、四十歲以上,曾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因為語言上的障礙,聽不習慣國語歌,所以日本風味的歌曲就變成他們的首選。此外,幾位台灣歌謠的作曲家如許石、楊三郎等人,都曾遠赴日本深造,淺移默化下所譜的樂曲,難免帶有東洋味。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