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卸任的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茹國烈,任內用心推動的表演藝術業界實況研究,在二月份正式發佈了《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07/08》,藉著對場地與團隊演出的數據分析,反映出藝術界對場地與資源的需求,它的出現無疑令業界對藝術發展的分析和前瞻更有把握。
香港藝術發展局(下文稱藝發局)行政總裁茹國烈將於今年四月底約滿後不再續約,據說是打算往海外進修,之後動向則未有透露;坊間不少傳聞是可能朝「西九」(編按:指西九龍文化區計畫)大道進發,一切當然尚是猜測,但亦未嘗不是正面的事。三年前,當出身自民間但熟悉政策、和表演藝術業界關係密切的茹國烈上任時,不少人對他甚有期望。
透過實務數據分析,期待拉近制度與現實
業界人士、特別是小型專業團隊對藝發局又愛又恨,是既要應付制度又要照顧藝術的卓越發展;為著餓不死但又長不大的資助疲於奔命。曾搞過創作、任職劇團行政、寫過多年劇評,並在藝術中心任劇場部總監和總幹事時,密切地與華文各地表演藝術家進行交流連線的茹國烈,他的經驗和想法無疑能夠看穿制度和業界的落差,但是否能夠真正發揮平衡的作用則是另一回事,畢竟現存制度存在不少核心的問題。
「一年資助」演變為「一年/兩年資助」的制度是他在任內的其中一項改變,立意良好;減少團隊的行政負擔也更有策略地作長線發展。在現存的制度中作些微少的推動是策略,改革是愚公移山;看來即使看通看透但也未必能夠與整個機制抗衡,但此舉無疑針對業界目前的需要。另一方面,前往「西九」的列車開得鬧哄哄,但路當怎樣走、需要怎樣的配套卻是空中樓閣,「四座中型劇院、四個黑盒劇場」的建議一直沒有實質的研究或數據支持。香港演藝活動雖然活躍,但一直缺乏系統的資料整理和調查研究,因此難以分析和評估未來發展,也未能與其他城市在一個較為客觀的平台上作比較和趨勢剖析。
茹國烈上任不久後,藝發局官方季刊《藝萃》策動了有關演藝數據統計和分析的初步報告,二○○九年初以「劇場觀眾翻一番──香港劇團八年數據追蹤」為專題,透過羅列資助劇團過去八年的觀眾數字看戲劇的發展、前瞻觀眾拓展的空間;其後一期則累積了舞蹈界及音樂界的數字,令分析更為全面。事實上,自二○○八年中開展的「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2007/08」也不只限於資助團隊的調查,是主要透過官方和獨立演藝場地所提供的有關觀眾、場次資料,和節目表中有關票價、資助來源等,分析年度演藝生態的發展;是香港第一個較具規模的相關調查。
數據會說話,點出團隊真正需求
調查報告於今年二月正式發佈,藝發局主席馬逢國也深表支持。該年度於全港十七座主要演藝場地中進行了5,672場次的舞蹈、戲劇、音樂及戲曲演出,接觸278.9萬的觀眾人次,其中戲曲觀眾人次是為數最多的,佔超過三成,當中最為活躍的包括粵曲演唱會;這些數字具體呼應了戲曲業界一直以來爭取場地支援的需要。另一方面,該年度每周約有五十九個節目在這些場地中上演,比例也以戲曲和音樂節目為主,其次為戲劇和舞蹈;然演出平均場次,則戲曲和音樂約為一場,戲劇和舞蹈則分別為四場及二場。
舞蹈方面的訪港節目較其他演藝類型為多;而戲劇活動的活躍,也不限於小型場地的使用率。該年度上演最多戲劇節目場次的場地,以官方的文化中心劇場為首,該空間能夠靈活地處理多種不同舞台和觀眾席設計的演出,可容最多約四百位觀眾;其規模和格局最能支援目前小型專業團隊的演出。該劇場一直是團隊的演出首選,該報告具體反映出香港演藝界對這類型場地的需求。
而佔上演戲劇節目場次第二席位的演藝學院歌劇院,是主流戲劇上演的主要大型獨立場地之一;而第三位的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則是小型製作的溫床,也是獨立場地中的佼佼者。可見多元劇場配套是戲劇發展的所需,而官方和獨立場地則互相配合平衡多元的可能。《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07/08》作為茹國烈任內最重要的一個計畫,它的出現無疑令業界對藝術發展的分析和前瞻更有把握;希望即使由任何人接管行政總裁一職,這些長遠的工作還能持續做下去。
相關網站
下載《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07/08》:http://www.hkadc.org.hk/UserFiles/ResourcesCentre/Report/Annual_Arts_Survey_Report_0708_T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