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中央輔導群,最近針對各縣市進行的調查,發現不少音樂、美術等藝能課及生活領域課程,不只是被借課,甚至就因為被「配課」而消失了。顯然雖然教改多年,但五育失衡的狀況仍然存在,甚至有些學校藝能科老師退休或出缺,學校補的卻是國、英、數等主科教師,藝能科老師完全從學校「消失」。
長期的失衡,一方面造成台灣學生的文化與生活素養不足,另一方面,辛苦栽培出來的藝能科老師,也失去了培育下一代的機會。台灣要作為「文化大國」,要培育的是有文化的國民?還是只會讀書的機器人?
我認為這個問題是人為的因素佔大部分原因。教育部從二○○九年六月、民國九十八學年度起就已經將「藝能教育正常化」列為校長的考績條件之一,並且三申五令要求學校要遵循規定。但如此的情況依舊蔓延,主因就在於人對政策的轉彎及曲解。看起來大家習以為常,但卻衍生出兩個問題:第一是從事教育工作人員的良知在哪裡?他們作假的行為等於是為學生做了極為不良的示範。第二點,由於我擔任學務長工作,正在推動「全人教育」政策,也就是讓學生們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發展。過程中讓我更深深感觸美育如果沒有從小接觸、扎根,到大學在來提倡都已經是為時已晚。
整個教育制度的落實從政策制定、學校執行到家長配合都是環環相扣的,假如今天家長的認知在於希望能教出健康活潑的孩子,五育均衡、健全的個性,那麼他們就不會只為了升學而向學校施加壓力;假如校長也不屈服於升學導向為辦學的宗旨,這種扭曲的教育現象就不會發生。因此學校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有必要說服家長,「正常人格的養成,正是需要有正常的教學來支持。」
學校是一個「養成全人」的地方,要如何建置一個「健全」的園地來培育孩子,這就是「學校」與「補習班」最大的差異!這需要靠主事者的擔當來完成。如果連這樣的概念都沒有,就愧對於社會的信託,如此就算政府發佈再多的政策都將會被漠視。因此選對人去做對的事是很重要的。此外就是家長的心態要正確,當然最終還是要看這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到底在哪裡?培養只會唸書考好成績的好學生但很少接觸音樂會,或是根本沒有進過美術館看過美展等等,這些對成長過程所造成的缺失及影響,不是馬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卻因此對孩童日後的發展影響非常的深遠。很多智能的獲得不僅只在於課堂上,透過對接觸藝術、閱讀、音樂及同儕之間的學習,都是重要的來源。
日常生活中,需要舒壓時懂得如何尋求音樂、繪畫、舞蹈等管道滿足自我,對於生活品質的提升,更需要藉助於美的鑑賞力,我想這是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要達到這樣的需求,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先給孩子們機會,讓他們知道有這些藝術文化的存在,而不是抹煞他們學習藝文的機會。再者,從表演藝術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來,學校的藝能教育並不是精緻藝術家的培育,要的是能具備普羅的藝術文化素養與鑑賞力,並不需要有太多的專業養成,換言之,台上有傑出的表演者,台下也需要有欣賞的觀眾。
當然我們可以將食衣住行都降到最低需求,日子還是能夠過的,然而整個生活失去了文化的動力,這將會是怎樣的一個人生?
私校也許有招生壓力及經營的難處,會以升學導向來領導教學,若要突破現狀就必須靠學校與家長之間協調;但是擁有公部門資源的公立學校就一定要有責任去落實全人教育的政策。改革是條艱辛且漫長的路,但今天不做明天將會是後悔的開始。(採訪整理 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