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藝術基金會今年首度舉辦的「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徵選,祭出百萬獎金,為這個藝術新趨勢加持鼓勵。雖然今年或因消息曝光不足,僅十一個團隊報名,但仍有不少全新企畫令人一新耳目。本文作者俞秀青應邀擔任此次的評審之一,特撰本文介紹此次徵選的評選過程與作品呈現。
跨領域的共同創作形式是當代藝術表演的主要型態之一,隨著手機、相機的數位攝影功能強化,加上YouTube視訊傳播的全球風靡,數位化大量被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對於表演藝術更有無遠弗屆的影響。歐美在數位影像結合表演藝術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台灣早期囿於器材、技術與經費的缺乏,在這方面的教育起步較晚。近年,隨著多所大學數位科系與大城市數位中心的建立,逐漸地培養出一批專業人才。然而影音無國界的趨勢,讓資訊唾手可得,也導致時下年輕人流於抄襲作品或快速拼貼既有的成品與技術。因此,台灣「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徵選計畫的徵選形式、過程與標準為何,更是備受各界矚目!
僅有十一組報名 多提出全新企畫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從二○○六年開始舉辦台北數位藝術節,今年首度以百萬徵件方式和國內表演團體合作。二○一○年「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的決選於六月中落幕,筆者與有榮焉擔任評審,希冀藉由本文讓更多藝文團體與數位影音工作者明瞭申請與評選的過程,在未來能共襄盛舉。尤於是首屆,尚有許多縣市、單位可能未獲得此消息,今年雖僅有十一個團體報名,但多數申請者提出了全新的創作企畫,不乏當代數位影音與表演藝術界的崛起新秀,也有學院教授級老師來角逐,競爭激烈!
申請者在報名時須提出完整的企畫書與作品簡介光碟DVD。今年由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張賜福及筆者擔任評審,初選時以面試共同評選出三組入圍團體參與決賽;面試由每個團隊在固定時間講述創作理念、內容重點,接著在Q&A的過程中,評審針對作品的形式、創意、主題、技術執行的可行性等方面提出疑問,由團隊負責人回覆。今年入圍決選的團隊分別為: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林珮淳與數位藝術實驗室合作的《Nexus關聯》、編舞家黃翊與聲音藝術家王仲堃合作的《交響樂計畫壹、機械提琴》,以及台藝大學生黃姮瑋所組成的“Cocho Take”團隊結合舞蹈影像裝置的《關自在》。入圍決選者,各可獲得主辦單位補助的編導製作費新台幣十萬元整,作為六月在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的決賽實地演出經費。
決選三隊同台競藝 作品仍然「未完成」
六月十五日在皇冠藝文中心的決賽演出以邀請函入座,當天觀眾踴躍幾乎座無虛席,足見藝文界與大眾對此獎項的關注與期待,當然高額獎金也是關鍵因素之一。《關自在》以兩片可向前移動的直條布幕做影像投射,四位舞者配合影像在布幕前與布條中穿梭舞動,詮釋人與空間存在社會的意義。《交響計畫壹、機械提琴》企圖以iPhone來操控機械彈奏小提琴,藉舞者在不同的光區的動作觸發機械拉弓,或啟動整組旋律音樂,是舞蹈與科技聯手演藝音樂的實驗作品。《Nexus關聯》發展影像延遲(delay)效果、電磁波的雜訊概念等,透過肢體與即時互動影音,探討人與數位科技的關係。三個團隊在決賽中,皆無百分百地完成各自企畫書的目標,有些以時間短促或舞台空間、技術不足為由,但初選至決賽日期、劇場設施等條件早在申請前已被確認,團隊應於各自條件許可的狀況下,擬出能力範圍可及的企畫內容與進度,避免眼高手低與無法執行的技術問題,主辦單位也會針對這次活動的缺失檢討修正,作為下屆改進的參考;希望透過這個獎項,可以大量鼓勵與提升更具原創性的數位跨界表演藝術作品!
科技有技術的局限,要源源不斷地創新技術實非易事,而表演則有藝術層次、水平之分。在科技結合表演藝術的論述中,不是科技對決表演藝術,也非誰是紅花、誰是綠葉的主從觀係,而是二者在科技與表演的主題、創意中相輔相成;引爆新穎的融合形式,試圖在合作中找到平衡點,卻仍不失各自作為獨立藝術的精緻、獨特性。這個獎項的甄選特色在於,獲得此獎的團隊須在專業劇場做整場正式演出呈現,因此表演者的水平也是評審的重點之一。跨領域的合作型態有無限可能性;包括創新結合形式、突破傳統表演藝術的時間結構,或以裝置、展場的概念切入演出等都是可能的。如果表演與科技雙方皆具備了更寬廣的發展潛力,且兼具有說服力的內容,當然較能受到評審青睞。
數位表演是未來趨勢 加入live演出更添難度
當代科技結合表演藝術雖歷時不久,但在未來卻有不可限量的發展空間與市場。倫敦西郊的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教授狄克森(Steve Dixon)出版的《數位表演》Digital Performance一書,記載新媒體在戲劇、舞蹈、表演藝術、裝置等之歷史與作品,且介紹劇場、影像鬼才勒帕吉(Robert Lepage)、編舞大師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音樂創作才女安德森(Laurie Anderson)等重要藝術家的數位創作,值得閱讀參考。另外,在舞蹈結合數位影音領域上,目前全世界有幾十個琳琅滿目的舞蹈電影節:諸如歐洲極為著名的「國際舞蹈電影節」(Dance Screen)及美國的「鏡頭上的舞蹈」(Dance on Camera)等,皆激發了無數跨界藝術家的視覺創新突破。由國際獎項節選出的得獎作品收錄於《為鏡頭編舞》Dance for Camera系列光碟,更囊括歐美數位表演代表佳作。然而這些全是影像上的獎項,少有加入Live表演,也突顯出科技結合表演藝術實地演出執行的艱鉅性(含高經費、技術)。若能藉此獎項,為台灣數位影音與表演合作推波助瀾、鼓勵創作者跨界、提升更高科技與表演層次,進而推向國際舞台,是此獎的衷心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