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聖舞蹈透過停止動作的慣性反應,來達到清晰的覺知,亦即靜心。(王錦和 攝 示如全人成長中心 提供)
專題

舞蹈靜心 動作啟動中的和諧

「舞蹈靜心」透過肢體所引發的自發性舞蹈而進入靜心境界,是一種向內探索的過程,其訴求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如何與內在連結。舞蹈靜心最早由印度大師奧修所提倡,他設計的動態靜心從身體入手,讓能量在跳舞過程中釋放、轉化、洗滌,由身體進入內在的覺知,達至清澈澄然的身心境地。

「舞蹈靜心」透過肢體所引發的自發性舞蹈而進入靜心境界,是一種向內探索的過程,其訴求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如何與內在連結。舞蹈靜心最早由印度大師奧修所提倡,他設計的動態靜心從身體入手,讓能量在跳舞過程中釋放、轉化、洗滌,由身體進入內在的覺知,達至清澈澄然的身心境地。

在這方舞蹈教室中,沒有鏡子,沒有把杆,牆上彩繪五顏六色的塗鴉線條,桌面或地上放著水晶、彩石、瑪瑙、透明水盆,屋內點點燭火寧謐安定,來自西亞的民族音樂緩緩流瀉,老師引領學員們開始暖身,單純地隨著音樂放鬆身體、放鬆情緒,迎接這堂不知會探索到什麼寶藏的課程……

學員有的是上班族,有的是家庭主婦,還有學生、社工師、退休老伯伯,大家一起來跳舞:實驗性地跳,釋放性地跳,想像力的舞,潛意識之舞,跳舞的形式與美醜不是重點,而是,在舞蹈中,在身體的自發性律動中,進入「靜心」(Meditation)。

在新時代的觀念裡,靜心,讓心安靜,傳達的是一種深入存在的寧靜與超然品質,覺知是需要的,頭腦是不必要的。典型的靜坐、冥想、沈思是到達靜心的途徑之一,舞蹈亦是重要管道。「舞蹈靜心」透過肢體所引發的自發性舞蹈而進入靜心境界,是一種向內探索的過程,其訴求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如何與內在連結。舞蹈靜心最早由印度大師奧修所提倡,他設計的動態靜心從身體入手,讓能量在跳舞過程中釋放、轉化、洗滌,由身體進入內在的覺知,達至清澈澄然的身心境地。

心靈舞蹈  透過自發動作找到澄靜

「淨流心靈藝術空間」執行長林雅雯,是英國倫敦密薩克斯大學編舞碩士,前雲門舞集獨舞者。她從二○○七年開始推廣心靈舞蹈,開設舞蹈靜心系列課程,如「脈輪舞蹈靜心」、「四元素能量舞」、「心靈舞者培訓」等等。例如「脈輪舞蹈靜心」,人體中有七個主要的脈輪(梵文中稱為Chakra),脈輪是能量中心,每個脈輪都有主要的身體相應部位,及特定的心靈與生命課題,七個脈輪沿著脊椎分布,從脊椎底部延伸至頭頂,分別是海底輪、臍輪、太陽神經叢、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脈輪舞蹈靜心融合舞蹈、音樂、靜心、療癒等元素,讓人重新找到與脈輪的連結方式,刺激、重整脈輪系統,使脈輪平衡運作,身心靈提升。「四元素能量舞」則是將四大元素土、水、風、火之本質與內心深處連結的靈性舞蹈,同時是一種與自然萬物及宇宙連結的儀式性舞蹈。「心靈舞者培訓」的重點則在通過舞蹈連結心靈,及用肢體傳達內在感受。

無論在何種課程中,林雅雯擔當的是引導者,而非肢體訓練者,她透過話語、身體引導,提醒學員帶著覺知跳舞,進入自己的內在。舞蹈靜心關乎身心靈三方面的覺察,相較於舞蹈治療關注療癒的目標與方法,林雅雯談到靈性與靜心的重點:「治療與否不是重點,不是外在的人去治療你;而是此人在此時此刻的體悟,例如每個人對於火元素或心輪的體會都不同,經歷探索過程才得到的領悟,是各自獨特的。」例如在心靈舞蹈課中,有學員身體自發性地一直往地面鑽,在地板做出各種蜷曲扭動的姿態,如爬蟲類般具有生命力,散發扭曲的美感,但他卻不敢將重心向上直立跳舞。經過探索,學員發現自己難以立即表達情緒、不允許情緒的釋放,往下鑽是因不願自身被看到、不想面對外界,而地板給予了安全感。此時身體和聲音的情緒釋放將能打開壓在底層的情緒。另一個例子是學過國標舞的學員,身體重心習於往上,當進行到地板動作時,她突然感到害怕,她形容地面帶給她的感受:「像在黑暗中舞蹈,摸黑前行……我不知道在害怕什麼,恐懼從深處出來。」經過第二次、第三次的嘗試,那股害怕的力道才慢慢減輕。學員從身體出發,觀照情緒因由與內在變化,再反饋至身體,帶回到生活與人際層面,正是清晰覺知所帶給生命的力量。

在此,「自發性舞蹈」是關鍵元素,它完全不須專業舞蹈訓練,不須依循外在形式。聽起來簡單,但當身體從「不習慣動」到「開始動、想要動」,時而會經歷突破壓抑、敞開感知及激發想像和能量之流來自然引發動作的奇妙歷程。林雅雯除了用音樂引導學員,也輪番使用口說敘述、象徵比喻、畫面意象營造,鼓勵對身體不熟悉的人動起來!例如水元素舞:「身體的中心有著水的源頭,像河流般流到四肢末稍」;「如果身體是海浪,驚濤拍岸、月圓潮汐、碎浪沙灘,你的身體會是哪一種?」重點是帶出身體質感,讓能量流動。「一切要回歸到身體。」林雅雯說:「當跳舞時,動身體時,不僅自己與自己在一起,能量得以流動和釋放。」更棒的體驗是,身體舞動、氣動、能量流動之後,「靜下來能夠更靜。」多餘事物清空了,靜心自然發生。

神聖舞蹈  規律動作協調三個中心帶來和諧

「葛吉夫神聖舞蹈」(Gurdjieff Sacred Dance),又稱為「葛吉夫律動」(Gurdjieff Movements),最早起源於四五千年前的密傳修行方法,葛吉夫大師(Georgi Ivanovitch Gurdjieff,1866-1949)在求道過程中,從中亞的古老修行團體、修道院中學得並帶出。他和俄國作曲家Thomas de Hartmann(1885-1956)共同創作了超過兩百首音樂,設計大約兩百五十支神聖舞蹈,第二階段新編的三十九支神聖舞蹈則稱為「系列39」,被視為葛吉夫的巨獻。神聖舞蹈是一種歸於中心的靜心,整合我們內在不同的層面——理智中心、情感中心、行動中心——的能量,讓三個中心彼此和諧,帶人進入純淨覺知的內在空間。

「示如全人成長中心」主持人林世儒和高金美老師形容神聖舞蹈的特色:從外表來看,一是面無表情;二是所有動作皆是幾何圖形及固定角度,例如直角、線型、弧形;三是眼神不動,平視正前方,沒有特定焦點但是放開視野。表面機械化,但若內在整合良好,便散發出和諧的品質。

內在整合性是透過幾個方法達成,一為通過肢體的不對稱、左右手的不同動作、頭和手和腳的不同節拍,促成三個中心的協調整合。二為練習時會遇到情緒挫折、焦慮、恐慌、甚至憤怒,學員必須放掉頭腦的自我批判和對外批判,穿越這些情緒,活在當下。林世儒說:「動作永遠都是當下,情緒和頭腦常都不在當下。」神聖舞蹈動作將停止頭腦及情緒的慣性反應,幫助人們回到當下。

神聖舞蹈透過停止動作的慣性反應,來達到清晰的覺知,亦即靜心。林世儒解釋:「動作像是開關,無法停止;當開關轉變,一切就不一樣了。」神聖舞蹈的動作由簡入繁,複雜時甚至左右手的速度都不同。此時身體須協調,頭腦不亂想,焦點放在拍子上,同時注意力須能分開至身體各部位——左手、右手、頭、眼神在不同拍子卻能同時運作。將許多矛盾部分整合在一起,是神聖舞蹈一大特色。「分離」(separate)與「整合」成為關鍵訣竅。關於分離,當跳舞時,理智中心數著節拍,情感中心感受音樂,行動中心注意肢體,先分開注意力至不同部分,然每個點與節拍都「同時到位」,在這個當下,自身是合一完整的。同時到位之際,內在產生了和諧的情感、確定感,身體力量放鬆而清楚,動作輕盈而紮實。神聖舞蹈動作看似互相矛盾,其實同時並存。「它是個減法。」林世儒說:「站立時,重心水平或垂直移動,重量平均分散到腳板;減去不必要的情緒;頭腦減掉猜疑批判——用最小的力量,完成相同的動作。」減法與省力的能量運用,三個中心的協調性,讓神聖舞蹈更具美感。

「神聖舞蹈讓我活得更輕鬆、清楚、自在。」林世儒說。三個中心同時運作,看似簡單,卻與靜心中關於「當下」和「心」的存在狀態密切相關。「十分之一秒的閃神,馬上會出錯,又馬上發現。」,這是舞蹈動作帶來的當下性。「當得意時,覺得跳得很好時,會出錯;當失意自卑,覺得跳得不好時,也會出錯;因為這些情緒都會干擾到你,對生命無益。能夠做的,就是在過程當中保持平常心。」林世儒這番體悟相當深刻。他舉例學員跳神聖舞蹈後在生活上發生的改變,例如一位學員是從事防火窗簾布的品管,以前當機器從左跑到右、又從右跑到左時,總要費神地看左看右才能做好,但現在學會分開與整合之功,再也不用看左看右,變成同時看到各部分,輕鬆完成品管。另一位學員親人剛過世,她不在家時,家人浮躁難安,她一回到家,家人卻奇異地穩定下來。這種效果有如神聖舞蹈示範時,舞者為了自己而跳,但觀眾卻自然變得專注凝定,和諧的情感氛圍影響了所有人。

「最重要的是和諧。」林世儒說:「偏向情感中心的人可能較多愁善感,偏行動中心的人較有勇無謀。若三個中心保持和諧,個人、團體、世界也會變得和諧。」神聖舞蹈將理智、情感、行動中心調整和諧,在隊形變化中讓個人與團體保持和諧。清楚而輕鬆的品質,和諧的覺知美感,從跳舞到生活,舞蹈靜心呼喚所有對身體好奇、對靈魂敞開的探索者。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