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月孃》這齣通俗劇,除了具有「姊姊妹妹站起來」的含意,也間接提出了「環境保護」(以本土產業抵擋托辣斯)的呼籲。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機會深入認識台北寧夏夜市的環境和閣倈演歌坊的歷史。話說回來,以「慢島劇團」的規模,我也很難予以這麼高度的期待;對照現實環境與政策失明的缺憾,這麼一齣清新的小品,我還是不吝予以鼓勵的掌聲。
現實的苦澀,有時會讓人不得不囫圇吞下相關題材的劇場作品──《月孃》就像這麼一道讓人滿意的「前菜」。觀眾的精神上或許已感飽足,不過,習慣上,還是希望能有「主餐」。
選擇位於寧夏夜市的閣倈演歌坊,作為這齣小型歌舞劇的呈現場地,讓人不禁聯想本劇主演者之一藍貝芝於去年七月間搬演的《無枝Nostalgia─ 離家行動計畫》(關懷移工)、十月初的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與前年七月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等演出。這些嘗試為演出場地「量身打造」(site-specic)的表演,藉著與觀眾更親密的互動方式,推倒「第四面牆」,然而潛藏的動機是為了凸顯創作者對社會環境的批判或對作品美學的主張。即使這些演出不算「空前絕後」,但以街頭巷弄間的卡拉OK酒館作為創作主題和背景,《月孃》這齣戲似乎還算是「先驅」。
場地魅力打造熱絡氛圍
從現場座席配置、後台出入場和舞池規劃可見,創作者試圖在最不干擾現場環境的條件下,再現虛擬敘事的空間。例如,觀眾進場時有演員「偽裝」的老闆娘和店員在現場招呼;中場與演出前都開放觀眾選曲高歌;加搭的後台佈景試圖與現場裝潢的顏色與風格一致等等。巧妙的是,幾乎每一處設計都那麼「渾然天成」,包括兩具協助觀眾捕捉漏網畫面的現場攝影機。聲明以「通俗劇」手法處理《月孃》故事的導演陳里丹(DanChumley),以其出身六○年代知名的舊金山默劇團的背景,毫不費力地便成熟呈現了幾段歌舞場面;例如開頭的〈三個女人〉、改編的〈意難忘〉、〈阿娟的歌〉和〈錢錢錢〉等段落。三個女性角色圍繞在這座卡拉OK演歌坊的成長、過去和情感點滴,便在通俗劇橋段(例如殺夫的女同志阿娟如何重新振作、被外遇的律師太太阿娥如何報復出軌的老公、或甚至影射當年轟動一時的「小鄭與莉莉」姐弟戀情節等等)的喜劇歡笑中,點到為止地鋪排。
即使是通俗劇情,這類足與八點檔連續劇並駕齊驅的故事,恐怕都有八、九成真。可能基於現實太過不堪,或是媒體社會新聞的浮濫,多數觀眾或許寧可編導就以諧仿和嬉鬧,陳述這三個女人之間的競爭和友情。再者,現場互動的熱絡,與親友的捧場支持,多少幫助了演員在互動過程裡,建立角色的親切與可信——但我要特別聲明,那是場地本身特有的魅力,黑盒子劇場不見得能圓滿這種期待。
兩位配角表現讓人驚豔
兩位配角的表現讓人驚豔;特別是年輕演員竺定誼,能以純熟的技巧呈現多種角色,而過去慣與「耀演」劇團合作的演員李潔亭,展現了少有的即興能力和活力。這齣製作的編導,選擇不以沉重的現實或批判為包袱,反倒循著演歌坊一貫的服務業目標,讓觀眾看戲解悶;《月孃》不算成功完美的戲劇演出,不過,卻是成功執行了好幾種創作策略。顯然,像《月孃》這齣通俗劇,除了具有「姊姊妹妹站起來」的含意,也間接提出了「環境保護」(以本土產業抵擋托辣斯)的呼籲。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機會深入認識台北寧夏夜市的環境和閣倈演歌坊的歷史。話說回來,以「慢島劇團」的規模,我也很難予以這麼高度的期待;對照現實環境與政策失明的缺憾,這麼一齣清新的小品,我還是不吝予以鼓勵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