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演員透過表演,展現了角色塑造與在地化的努力,幾乎沒有忽略任何細節;再者,創作群針對語言和互動,斟酌了其中的分寸,使得角色相當具有說服力。在與觀眾的近距離空間裡,演員的呼吸、肢體和專注,均有高度的專業和魅力……整體呈現值得喝采。
On and IN 表演工作室《畢業之前》
12/9 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這一夜的看戲經驗,像是闖入角色的生命回憶裡。《畢》劇的故事描繪林秉宗(莫子儀飾)帶著毒品,到高雄參加他高中同學高利達(高英軒飾)的電影作品首映。原本只是敘舊,利達卻在秉宗的壓力下,終於承認自己高中時曾「約會強暴」了秉宗的前女友、也是同學吳曉晴;記憶與認知的落差,使得三人的衝突一觸即發。透過導演陳家祥的詮釋(或說選擇),全劇的導演概念傾向自省,而非聚焦於男主角行為是否犯罪,或是女主角如何看待過去這樁事件的態度,稍稍轉移了這個劇本較受爭議的方向。
展現了角色塑造與在地化的努力
若從女性與文化分析的角度來看,這齣戲顯得相當天真而浪漫。原著編劇史帝芬.貝爾柏(Stephen Belber)密集著墨了兩位男角的心境與情誼;為了凸顯本劇的戲劇性與衝突,編劇反倒模糊了女主角在所謂「約會強暴」的心境—— 觀眾無須計較誰是誰非的判決,只要了解他們有過掙扎即可。表面上,作者給了這位女性角色一個相當體面而堅強的身分:檢察官助理,不過,潛在的意義似乎在暗示,只要這個女孩子不說,事情就會過去的。而這種暗示,令我相當憂慮,也相當排斥。
還好,《畢》劇選擇了原作提供的另外一種情節演繹:增加了一個男人結婚生子、另一個人投身修道的結局。原劇鋪陳與法律相關的議題,至此被巧妙轉化為哲學和宗教的思考——當然我也受不了這種中產階級的假道學。但,話說回來,兩名演員透過表演,展現了角色塑造與在地化的努力,幾乎沒有忽略任何細節—— 例如開場時,演員莫子儀即清楚鋪陳偷錄彼此談話的動機和動作;再者,創作群針對語言和互動,斟酌了其中的分寸,使得角色相當具有說服力。在與觀眾的近距離空間裡,演員的呼吸、肢體和專注,均有高度的專業和魅力,除了女演員稍嫌生澀之外(我以為能夠克服這種陰影,或是對自己有深刻認識的這種女性角色,個性應該有相當程度的複雜或世故),整體呈現值得喝采。
近距離參與讓表演更具說服力
特別的是,這齣戲對於舞台空間處理,多多少少輔助了文本的移植和轉譯。導演切割了原本牯嶺街小劇場的觀眾席區位,讓觀眾四散座落在角色的房間、回憶和主要情節呈現的廉價旅館裡。我們像偷窺者,被迫闖入他們私密的談話裡;又像是老朋友,跟他們共同分享曾經的點滴。在極具張力的空間距離下,也許觀眾偶爾會顯得手足無措和尷尬(畢竟,演員與觀眾距離近到連他們互相打架,都可能要擔心自己會遭波及),不過,情境如此之「真實」,而演員如此之投入—— 特別是莫子儀的表現,與過去他在幾齣戲裡那種乾淨又冷冰冰的質地,相去甚遠—— 表演的情感,已全然將我說服。
幸好,製作團隊選擇在小空間裡,以「大製作」的遊戲規則,處理這齣戲;因為觀眾如此身歷其境,反而能替角色們設身處地。On and IN表演工作室的專業製作數量並不多,還只是起步而已,若能持續以細節取勝,成績應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