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夏.瓦茲(André Rival 攝 Sasha Waltz & guests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後碧娜時代.德國舞蹈焦點/他們讓你繼續驚豔

莎夏.瓦茲 主宰空間的編舞大師

Sasha Waltz

莎夏.瓦茲是眾所公認繼碧娜.鮑許後的德國舞蹈劇場接班人,雖然兩人的風格截然不同。不到五十歲的瓦茲已交出令人驚嘆的成績,自一九九三年成立舞團以來,她已發表卅齣鉅作,和來自廿五個國家,超過一百五十名各界藝術家合作,除了每年不斷地推出新作以外,舞團一年演出超過一百場次,經常在國內外巡迴的節目高達十七個製作。這顆德國舞壇最璀燦耀眼的編舞巨星,無庸置疑已名列大師!

 

莎夏.瓦茲是眾所公認繼碧娜.鮑許後的德國舞蹈劇場接班人,雖然兩人的風格截然不同。不到五十歲的瓦茲已交出令人驚嘆的成績,自一九九三年成立舞團以來,她已發表卅齣鉅作,和來自廿五個國家,超過一百五十名各界藝術家合作,除了每年不斷地推出新作以外,舞團一年演出超過一百場次,經常在國內外巡迴的節目高達十七個製作。這顆德國舞壇最璀燦耀眼的編舞巨星,無庸置疑已名列大師!

 

馳名國際的德國編舞家莎夏.瓦茲(Sasha Waltz),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德國南部的卡爾斯魯城(Karlsruhe)。五歲開始學舞,由於父親是建築師,加上母親經營畫廊,造就她日後對於主宰空間的犀利敏銳度。一九八三至八六年,瓦茲就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新舞蹈發展學院(The School For New Dance Development);八七年她赴紐約遊學並與諸多編舞者如Yoshiko Chuma、Pooh Kaye、Lisa Kraus等合作,隔年她回到德國並陸續和David Zambrano、Tristan Honsinger、Frans Poelstra等藝術家工作。一九九三年瓦茲進駐柏林貝塔寧(Bethanien)藝術家工作室,以「對話」(Dialoge)為整系列的創作主題,同年她和此生事業、創作及生活上最佳的伴侶友翰.桑迪(Jochen Sandig),在索芬劇場(Sophiensæle)創立了「莎夏.瓦茲與客席舞團」(Sasha Waltz & guests)。

在日常空間起舞

瓦茲的初期創作特色在將生活中最頻繁接觸的空間,巧妙地轉換成能量爆發的舞台,其成功的主因在於融合敏銳的建築空間意象與出奇制勝的幽默狂想;除了具有德國舞蹈劇場的理性思維與人性關懷之外,她那永遠處於危險邊緣的強烈爆發力,絕不亞於任何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er),觀眾在領略作品的深刻意涵之外,並且享受肢體感官的刺激。但最重要的是,在提供了想像、激情、娛樂與驚喜之後,她不僅要觀眾品嘗生命的真實況味,同時也傳達了大眾心聲!

從一九九三至九五年瓦茲陸續完成《旅行紀事三部曲》Travelogue Trilogy系列作品,不僅在德國打開知名度,也讓她一舉成名。三個作品分別以「廚房」、「浴室」、「臥室」等空間作為主題發展,有別於抽象、令人看不懂的現代舞,她的創作主題皆以生活出發,諸如:《七點四十分》Twenty To Eight、《淚可輕彈》Tears Break Fast、《總是六個步驟》All Ways Six Steps等,瓦茲的肢體設計中蘊涵大量幽默且具卡通化的動作語彙,加上觀眾對這些生活空間的熟悉感,她的作品很快地攏絡人心、粉絲遽增。

一九九六年,瓦茲深入探索前東德國宅的生活,不僅拍了一部寫實紀錄片,還創作《太空人巷》Allee der Kosmonauten,將柏林一條街名作為編舞主題,並持續大玩生活空間,此作她以三個典型家庭世代為背景,將舞台轉化成「客廳」。一九九四年瓦茲榮獲荷蘭「葛羅尼根」(Groningen)國際編舞大賽及《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的舞評獎,舞團也開始受邀國外巡迴演出。

一九九七年的作品《兩地》Zweiland則是隱射前東、西德的社會政治關係,並將室內空間移至戶外街道的報攤涼亭,此作是柏林藝術週(Berliner Festwochen)的邀演節目,名氣如日中天的瓦茲,即便連演三週,仍一票難求!整齣作品拼貼、重疊著過去與現代的歷史事件及人物,雖然段落間並無關連,但作品毫不顯得斷簡殘編,反因瓦茲的緊湊布局而意外地亂中有序。

表演空間改變也轉換舞蹈語彙

瓦茲在擔任柏林索芬劇場(Sophiensæle)的藝術總監時就已馳名歐、美、亞洲各國,此時的她是柏林首屈一指的編舞家,兩千年瓦茲順理成章地擔任列寧廣場劇院之舞蹈總監。這時期的創作基於舞台擴大、觀眾席距離拉遠,迫使瓦茲改變肢體語彙與空間使用,自此至二○○二年間,她陸續創作了身體三部曲:《肉體》Körper、《S》及《無體》noBody。瓦茲進入身體的自覺,使這系列的形式、舞風驟變;開始發展關於身體與當代冷洌建築之間的對話,並將身體的內在與軀殼視覺化。她使用了切割、反照、解體、透視、堆疊等身體美學,探討身體內在、外在的器官與裸體、性、感官與肉體、理性的歧異。

二○○三年《即興曲》Impromptus是瓦茲首次依循古典樂結構編舞的作品,以奧地利音樂家法蘭玆.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曲目為主,主要表現肉體的脆弱、美麗,與輕盈、無重量的漂浮感。二○○四年瓦茲結合肢體與空間裝置創作《翻轉》Insideout,讓觀眾自由地遊移在巴士與多項城市的奇幻空間裡。同年,瓦茲發表她個人的第一部歌劇《黛朵與阿尼亞斯》Dido & Aeneas(註),此劇為英國音樂家普賽爾(Henry Purcells)之曲目,由盧森堡大劇院及柏林國家歌劇院共同製作。瓦茲在台上使用了一座巨大水族箱,讓表演者在水裡盡情地暢舞。在舞蹈歌劇作品中,瓦茲除了根據劇情編舞外,肢體動作的比重也大為增加。她偏好讓舞者與歌者互動,歌者們經常邊唱邊跳、甚至有被抬舉的高難度動作,而在技巧編排上,也趨向較古典的風格。

在國立劇院的系統下,經費上當然無虞匱乏,也不用擔心如何支薪給所有藝術家及舞者們,讓瓦茲更能在創作上全力以赴。但劇院的人事、經費分配、演出安排及藝術理念等是否契合,對於一位自由創作者,著實是項妥協與限制;加上國內、外更大的劇院頻頻向她招手,瓦茲毅然在○五年終止列寧廣場劇院的合約,選擇自由與扛起養團的重擔。

身體與宏大建築共舞的張力

○六年她二度自創全新劇場「放射系統5」(Radialsystem.V.),將廢棄的抽水廠化腐朽為神奇,轉化為編織夢想的藝術家新空間。作品《對話06》是結合整座大樓的裝置音樂舞蹈,六層樓的各個空間皆有舞者與音樂家同步展開演出。讓身體融入各種空間,開創「身體建築」(Körperarchitektur)美學,瓦茲結合「音樂工廠」(Musik Fabrik)、「柏林古典音樂學院」(Akademie für Alte Musik Berlin)與「柏林聲樂合唱團」(Vocalconcort Berlin)等卅多位音樂家、聲樂家,與舞團的三十位舞者們,在整棟建築裡演出兩個多小時,近千名觀眾在六層樓中,忙碌地上下來回走動推擠,深怕錯過任何精采片段。

二○○七年瓦茲創作第二齣舞蹈歌劇《米蒂亞》Medea,由達斯賓(Pascal Dusapin)作曲並採用已故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的文本。同年十月,瓦茲在巴黎國家歌劇院推出她精心設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採用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之交響曲。○八年瓦茲則和德國最受爭議的現存作曲家之一沃爾夫岡.里姆(Wolfgang Rihm)及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現代室內樂團,共同合作一項音樂舞蹈計畫《狩獵和形式》Jagden und Formen。二○一○年她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推出第三個舞蹈歌劇《激情》Passion,一樣由達斯賓作曲,同年她贏得「嘉洛琳—諾伊貝爾獎」(Caroline-Neuber-Preises)。馬不停蹄的瓦茲推出一連串大作,從舞蹈劇場跨界至歌劇,連最挑剔的法國觀眾都為她折服!

迄今,瓦茲共創作了三齣以建築空間主導作品,她藉著和建築空間的對話,來探索人體在歷史文明的定義關係!第一個猶太博物館(Jüdisches Museum Berlin)作品(1999),由名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設計,此作在兩千年改編為舞台版《肉體》,也是唯一曾來台演出的作品。十年後,她推出《對話09》於柏林新博物館(Neues Museum)演出,吸引超過一萬名熱情觀眾。同年,法國文化部長頒發瓦茲德歐萊雅藝術文學勳章(Offic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由《對話09》改編的另一版本《對話09—MAXXI》受邀至義大利羅馬,在女建築師哈蒂(Zaha Hadid)設計的博物館新館建築開幕演出,二○一○年底她將《對話09》整理成舞台版《繼續》Continu,受邀「歐洲戲劇節」(Spielzeit Europa)之開幕首演。這系列以博物館為主的創作,除了令瓦茲名揚四海外,更重要的是觀眾人次的巨幅擴增!二○一一年夏天,舞團將在超過一萬席的戶外大型森林舞台(Open Air in der Waldbühne)演出。

創作質量旺盛的舞壇巨星

在編舞上,瓦茲採用集體創作,動作編排全來自舞者即興自創,她的角色較像是電影導演,她處理結構、內容、空間畫面及調度場面,肢體上不局限某種舞蹈風格派別,可以是帶有芭蕾舞的古典風味、或純現代肢體動作、或日常生活行為等。工作上,她要求甚為嚴謹,但只要行程不衝突,她給舞者很多空間去發展他們各自的創作,像是Luc Dunberry、Juan Kruz Diaz de Garaio Esnaola等,都在「放射系統5」發表過不錯的作品。

要將瓦茲的舞蹈風格歸類是不智之舉,但若依據合作對象來分析,可整理出幾條清晰的創作路線:一為結合各元素的跨界蹈劇場作品,像早期以卡通、機械式肢體及超現實意象的創作。第二類以建築物為主,如各博物館計畫,突顯肢體在空間之特性,強調肉體碎解與接合。最後是歌劇舞蹈或以古典樂編舞之作品,呈現唯美流暢的動作,切入身體與音樂的對話。然而喜歡自我突破的瓦茲也曾說過,她永遠在尋找新的挑戰!不論哪一類創作,瓦茲皆擅長運用各項舞台元素,舉凡口白、唱歌、戲劇、道具使用及與音樂家玩不同組合等,源源不斷的創意,除了贏得媒體的推崇外,總能玩出攝取觀眾目光的身體!

 

:《黛朵與阿尼亞斯》是英國巴洛克時期最傑出的歌劇創作,劇情描寫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城淪陷後,王子阿尼亞斯前往義大利的途上,與迦太基女王黛朵邂逅的一段悲戀,因本劇擁有高雅的音樂氣質及飽滿的戲劇張力,在首演一六八九年後的四百年來,始終是無可取代的英國歌劇代表。此劇是英國作曲家普賽爾生平唯一以歌劇形式創作的作品,其原始手稿並未保留到後世,第一幕前奏曲的樂譜更是完全遺失,樂器的建制也不得而知,但是因為優美的詠歎調,加上出色的劇情結構安排,讓此劇迄今仍深受歡迎。

 

相關網站:

「莎夏‧瓦茲與客席舞團」官方網站http://www.sashawaltz.de/

「放射系統5」官方網站http://www.radialsystem.de/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